APP下载

仔猪腹泻原因与预防

2019-01-07李建福山东省庆云县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白痢断奶日龄

文│李建福(山东省庆云县畜牧兽医局)

仔猪腹泻是制约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较为复杂,某些病原及饲养管理不当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但在治疗过程中,一些猪场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未深察其本质,多单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必须找出仔猪腹泻的真正诱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奏效。

一、发病类型

1.病原性腹泻。如大肠杆菌(仔猪黄痢、仔猪白痢)、魏氏梭菌(仔猪红痢)、沙门氏菌(猪副伤寒)、密螺旋体(猪痢疾)等细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猪瘟等病毒性腹泻;蛔虫、球虫、鞭虫等寄生虫性腹泻。由于近年来全价配合饲料的广泛使用和饲养管理条件的逐步改善,由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已明显减少,病原性腹泻中,最常见以下六种。

(1)仔猪黄痢、白痢。黄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之内仔猪,特别是1~3日龄的仔猪最易感,以腹泻、排出黄色黏液状的粪便为特征,最终因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90%,最常见的病变是胃黏膜水肿,小肠内有多量黄色黏稠物质,肠壁变薄,特别是十二指肠的病变最严重。仔猪白痢主要侵害10~30日龄的仔猪,10~20日龄最常见,粪便乳白色或灰白色,呈糊状,有特殊的腥臭味,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一窝仔猪中一旦有一两头发生黄、白痢病,则常常是全窝相继发病。

(2)仔猪红痢。主要侵害1~3日龄的仔猪,死亡率高,甚至造成全窝覆灭。但一个猪场内各窝仔猪的发病率差别较大。特征症状是突然排血痢或红褐色稀便,体质虚弱,很快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是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

(3)猪痢疾。断奶后仔猪最常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传播缓慢,但流行期长,而且一旦传入猪群则很难根除,极易复发。临床可见水样下痢,或粪便中充满血液和黏液。剖检可见大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混有黏液和血液,严重病例则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4)猪副伤寒。4月龄以内猪多发,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最易感,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急性病例体温41℃以上,排出黄褐色恶臭粪便,耳部、腹部及四肢下端皮肤出现紫红色血斑;慢性病例最常见,体温40℃左右,排出灰绿或黑褐色粥样、水样粪便,恶臭,部分病例胸腹部出现湿疹样丘疹。剖检可见急性型主要是败血症变化,慢性型主要是盲肠、结肠坏死性肠炎。

(5)猪流行性腹泻。寒冷的冬春季节最易流行,以前以30~70日龄的断奶后仔猪发病率最高,但近年来多发生于10日龄以下的仔猪,发病日龄明显提前。常见仔猪突然发病,水样腹泻,呕吐,排出黄绿色或白色粪便,采食量严重下降。病变主要局限于小肠,肠腔内充满水样稀粪,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6)猪传染性胃肠炎。常流行于11月至次年3月,2周龄以下仔猪最易发,临床症状与猪流行性腹泻症状极为相似,但猪传染性胃肠炎传播较快、仔猪死亡率较高。仔猪突然发病,呕吐,水样腹泻,明显脱水、消瘦,成年猪症状轻微。病变主要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内充满水样液体,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空肠和回肠的绒毛萎缩变平。

2.生理性腹泻。仔猪的免疫能力主要是通过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获得,仔猪自身免疫力在3周龄时才缓慢发育,但随着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急剧下降,甚至由于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饲养管理不当,母乳不足、无乳或乳汁质量差等原因,则仔猪免疫机能严重不足,极易受病原侵害而腹泻。新生仔猪胃内的游离盐酸含量极少,缺乏条件性的胃酸分泌能力,对于从消化道感染的病原体不能起到抑制作用,故易发生腹泻性疾病;断奶后仔猪胃内正常PH值为3.0,而饲料中的PH值约为5.8~6.5,胃酸被饲料中和,导致断奶阶段所摄取的饲料消化不良,造成下痢。仔猪出生时体内含铁量少,不足以维持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若不及时补铁,仔猪在15日龄左右就会出现贫血性腹泻。

3.营养性腹泻。由于仔猪的消化机能尚不健全,当仔猪饲料搭配不合理,缺乏维生素B1、B6、泛酸、叶酸及矿物质铁和锌,或饲料中铜、钾及脂肪含量过高,或者轻泻饲料,如麸皮比例过大,以及饮水中重金属离子超标时,就会引起仔猪腹泻。

4.环境性腹泻。有些猪场,不但环境条件控制不好,致使细菌、病毒等病原生存的外因长期存在,仔猪腹泻难以根除,而且从不重视应激控制。如冬季不注意保暖,夏季不注意防暑降温,饲养密度过大,猪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特别是仔猪在受寒冷、潮湿刺激下能引发长时间的严重腹泻,尤其是在气温剧变、阴雨连绵的冬春季节,环境条件控制不好的猪场仔猪腹泻的发生相当普遍。

二、预防措施

1.加强怀孕期母猪的饲养管理。要根据怀孕期母猪的生理特点及胎儿生长发育规律,科学饲养管理,定期进行驱虫,并针对母猪的体况合理搭配日粮,确保母猪饲喂全价的配合饲料,以增强怀孕母猪的体质和哺乳期的均衡泌乳,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提高对腹泻等疾病的抵抗能力。

2.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免疫、用药和管理。母猪产前30 天、15天各免疫一次魏氏梭菌疫苗,预防红痢。产前20天可肌内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预防仔猪黄、白痢,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疫苗抗体水平保持时间短,对预防仔猪黄痢有较好效果,而对预防仔猪白痢的效果则不够理想,但是仔猪一旦患上白痢,防过疫苗的要比未防疫苗的,治疗起来容易得多。对流行性腹泻或传染性胃肠炎常发猪场,可于每年10月份肌内注射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间隔2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母猪在产前、产后各三天注射青、链霉素,每天两次,既预防乳房炎、子宫炎,又可通过乳汁被仔猪吸收,预防仔猪腹泻。产房在使用前要彻底清洗、消毒,母猪产仔前也要清洗、消毒,尤其是乳房。初乳中含有大量母源抗体,可增强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仔猪出生后要辅助其尽早吃到足够的初乳,以获得被动免疫,增强抗病能力,但在仔猪吃奶前,应将头几滴奶挤掉,以免头几口奶内带菌。母猪分娩当天不要喂料,次日仍喂怀孕后期日粮,饮水充足但不加料催奶,以防发生乳房炎造成缺奶,产后1周内逐渐增加营养水平高的配合饲料到常量,泌乳期母猪要充足饲喂,以使乳汁充足,仔猪健康。

3.搞好环境卫生。给仔猪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增强仔猪免疫力,减少仔猪腹泻,控制传染病发生的关键。要落实猪场生物安全的各项措施,力争“全进全出”,出栏后进行彻底清扫、冲刷和消毒并有适当的空舍期。要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切实加强舍内外消毒,尤其要做好猪舍内的保温防潮工作,给仔猪创造一个温暖干燥舒适的小环境。仔猪第一周需要35℃,第二周32℃,第三周29℃,以后每周下降2℃,直到22~23℃。在保温的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4.及时补铁、补硒和补充饮水、饲料。仔猪3日龄时要注射铁制剂如牲血素、铁钴注射液或右旋糖酐铁制剂(补铁量100~150毫克),同时注射0.1%的亚硒酸钠液1毫升,可预防因营养性贫血和缺硒引起的腹泻。仔猪出生后3~5天要供给清洁饮水,防止其因口渴而喝尿、喝污水。5~7日龄时要选用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饲料开始诱食,抓好补料的调教、适应和旺食三个阶段,设法让仔猪多吃饲料,以使胃肠机能充分地得到锻炼和适应,事实证明,早补料能够有效降低仔猪腹泻病的发病率。

5.抓好断奶环节的饲养管理。断奶前5~6天减少母猪饲喂量,以减少泌乳量,使仔猪由吃奶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吃料为主,断奶前3天开始在仔猪饲料中加入抗菌素,如土霉素、利高霉素等。为减少对断奶仔猪的应激,断奶后10~15天应维持环境、饲料和日常管理三不变,15天之后再逐渐由哺乳仔猪料换为断奶仔猪料并让其自由采食。

6.仔猪药物预防。仔猪黄痢、白痢、病毒性胃肠炎是有疫苗的传染性疫病,既可免疫母猪,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也可直接接种仔猪,使其获得主动免疫。对于目前无疫苗可用的细菌性疾病,可根据仔猪腹泻的发病特点,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或在应激条件下,对猪群投放药物进行预防。在产房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可在初生仔猪未吃奶前,灌服抗菌药物或益生素类微生态制剂,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三、治疗措施

仔猪一旦腹泻,应立即隔离病猪,对圈舍进行严格消毒,在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治疗。正确快速诊断对防治仔猪腹泻有重要意义,对不明原因的腹泻,可作药敏试验,以确定是否是细菌性腹泻,并选用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情况下,可选用硫酸新霉素、卡那霉素以及恩诺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药物主要是防治细菌性疾病,但对病毒性疾病也能有效地起到防治细菌继发或并发感染的作用。同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和病猪的体质状况,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包括收敛(木炭末、鞣酸蛋白)、强心(安钠咖、氯化钙注射液)、壮补(葡萄糖、维生素C)、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注射液)、补液(可使用口服补液盐)等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补液,因为腹泻仔猪丧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许多盐类。补液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加饮用水1000毫升),腹腔注射对仔猪腹泻起效快,而且操作方便。

实践证明,当发现一头仔猪腹泻后,应及时对全窝仔猪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果等到发病后再治疗,则疗效往往不佳。

猜你喜欢

白痢断奶日龄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鸡白痢对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
仔猪白痢的诊断与防治策略
Hunter—Gatherers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探究禽病清散治疗鸡白痢效果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冬天不宜给孩子断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