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节日内涵和幼儿兴趣出发的幼儿生活经历课程

2019-01-06许静

新一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重阳节敬老登山

许静

摘 要: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幼儿生活经历课程》一书是由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2012年编辑出版的,现结合我园实际情况,谈谈基于“节日内涵”和“幼儿兴趣出发”的生活经历课程。

关键词:节日核心价值;体验

“經历”是指自身或者他人见过、做过或者遭遇过的事情。“幼儿生活经历课程”是从幼儿需求出发,注重以儿童为主体,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以五大领域为表现形式的课程。课程立足幼儿兴趣和需求,在经历中获得快乐体验,在经历中收获有意义的经验。以《重阳节》主题活动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建构课程内容,促进幼儿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收获有意义的经验。

一、基于节日内涵和幼儿兴趣,建构课程内容。

泰勒主张:“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也就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以,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教师的职责是“建构适合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情境,以便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节日课程的内容选择要取决于节日的核心价值,我们如何选择适宜的内容,帮助幼儿结合生活,建立系统的认知和经验。。。这一系列问题的起点就是,每一位老师要深刻的了解节日的来源、习俗、内涵,我们可以传承的价值。

(一)学习《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节日内涵

重阳节对于现代大多数人来说,都称为“老人节”“敬老节”。其实,重阳节定为“敬老节”是1989年才确定的,2012年12月,法律明确规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而重阳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重视,汉代开始在流行,唐朝被定为正式节日。重阳节被称为“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习俗包含了:登高、祭拜、赏菊、插茱萸、做菊花糕等,习俗的形成与我们自然气候和农民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农历九月九是“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从这些广为流传的习俗中,找到了我们开展重阳节活动的核心价值:敬老、赏秋。

(二)年级教研,围绕节日核心,设定活动目标。

集体教研能集合大家的智慧,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结合指南内容和节日核心,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通过研讨,我们将目标定为:

1.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了解重阳节敬老、登高赏秋等习俗。

2.能大胆的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和感受,积极参与有关的主题探索、感知、创作等活动。

3.感受重阳的气氛,体验过节的乐趣,愿意用行动、语言与艺术等手段,表达情感。

(三)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入手,设定活动内容。

兴趣是促进幼儿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课程内容的设定要以儿童为主体,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基于问题的解决,和幼儿共同设定内容以及形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活动前的谈话,我们收集了“我知道的”、“我还想知道的”“我计划怎样过重阳节”三个内容。在“我还想知道的”内容里面,我们看到了课程的方向。如图:萱萱说:我知道重阳节要敬老,什么才是敬老呢?白天说:为什么数字九代表阳,哪个数字代表阴呢?一杨说:茱萸是长什么样子的?登山的时候除了带茱萸,还要带什么?心瑜:我知道有很多不一样的菊花,都可以用来做菊花糕吗?我们从孩子的提问中不难看出,“知道”和“理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让孩子从“知道”变成“理解”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结合幼儿的问题和节日内涵,我们将活动内容预设为三大类:社会实践《云山赏秋》、联欢《老少同乐庆重阳》,还有班级活动。

二、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幼儿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收获经验。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体验的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计划、实施,从实践中收获经验。

(一)在登山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独立的人。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孩子累积生活经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登山活动我们需要解决去哪儿登山?登山带哪些物品?怎样才能把祝福送出去的问题。利用推荐地点、阐述观点、举手表决的方式,孩子们从众多山中选出了高度适宜、交通便利的白云山。在回顾经验、绘画表征中尝试将登山的物品一一列举出来。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一些常备的衣服、蚊子药、相机、食物、水等出现在孩子们的清单中,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例如蹦床啊、帐篷啊之类的,老师没有急于否认,而是让孩子在实践后再次整理清单上的物品。有了准备的经验,孩子们清楚的知道了哪些才是登山必备的物品,为他们以后的户外生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陌生人送祝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运气好的孩子很快就送出去了,性格开朗、嘴巴甜的孩子也容易完成任务。对于平时不太善于表达和观察的幼儿来说,室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昊昊小朋友经历了三次送花,第一次选择了一个独单的老人,全程没有搭理昊昊。不放弃的昊昊又选择了一家正在爬山的老人,因为昊昊没有说清楚缘由,老人以为是卖花的孩子,急忙推辞就离开了。有点气馁的昊昊在小伙伴的陪同下,展开了第三次行动,这次昊昊不着急送了,而是站在那里观察,看到一群有说有笑的老人时,他鼓起勇气再次出发了。昊昊有礼貌的对老人说:“这是我免费送您的花,祝您重阳节幸福安康!”老人家眉开眼笑的接过了孩子手上的花,直快孩子懂事能干,昊昊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快速的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成功了!”。幼儿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语言,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收获了成功喜悦。

(二)在老少同乐会中表达感恩,感受亲情。

如果说《云山赏秋》我们重点是从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出发的,那么《老少同乐庆重阳》我们更关注的是幼儿情感的表达。活动初期,孩子提出了“怎样才算敬老”的问题,引发我们深思。我们天天把一些概念性的词语放在嘴里,孩子真的就理解了吗?结合孩子们的疑问和愿望,我们计划做一场跨班级的老少同乐庆重阳的活动。

孩子们协助老师布置的温馨的活动场景,投入的表演了《好娃娃》、《感恩的心》,还为老人穿鞋子、按摩,为他们吃重阳糕、剥花生,最后送上鲜花和橘子,祝愿老人们幸福吉祥。吃着孩子们送上的食物、看着孩子们的表现,老人脸上写满了幸福。老人也为我们带来了旗袍秀、汉服礼仪舞、太极等表演,精彩纷呈,小朋友们大呼“太棒好了!”活动结束后,我将萱萱的问题再次提出来:什么才是敬老呢?孩子们说:对老人有礼貌,不对老人乱发脾气是敬老;为老人表演节目,让他们开心是敬老;经常陪在他们身边,听他们的话是敬老;为奶奶穿鞋子是敬老。。。等等,孩子把活动经历进行提炼,找到了答案。

(三)班级活动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帮助幼儿建构系统知识。

班级日常教育活动是为了帮助孩子在自由活动时更自主、更自信。围绕登山和联欢活动,我们结合五大领域的要求组织开展活动。还将登山和联欢活动以外的活动进行了填补,利如语言活动《采桑子》,科学活动《不一样的菊花》《常绿树和落叶树》等,帮助幼儿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注重整体性。

三、在“幼儿生活经历课程”中,建构家园教育共同体。

新时代的家长一方面有知识、有文化,是教育的生力军;另一方面,也需要借此唤醒、梳理、整合和提升他们自己对生活经历教育的认知水平。家长们共同参与活动前登山路线图、计划清单、标本收集袋的准备;活动中协助幼儿完成指定任务;活动后的小结归纳,家长们感受到了孩子生活经历的提升。家长们也在经历中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幼儿经历课程”的教育理念,更愿意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更多生活,让我们觉得很欣慰。

“幼儿生活经历课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孩子在不断的经历中,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回归教育的本真。通过谈话,寻找幼儿兴趣和愿望,通过集体讨论、共同设计、参与实施到收获分享,孩子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体验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在挑战中收获,在经历中成长。在观察、倾听、游戏、调查、记录、分享中,逐渐建构自己的人生观,形成独立的自我,并为成为更好的自我不断的努力着。经历生活,体验成长的快乐!

猜你喜欢

重阳节敬老登山
登山
登山有几人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重阳节
多用登山杖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