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推动非遗传承的路径探索

2019-01-06王睿

戏剧之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乌拉师生互联网+

王睿

【摘 要】“互联网+”时代到来,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机遇。而作为地方高校,也应该全面参与非遗的推动和传播。鉴于此,本文以吉林非遗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为例,就地方高校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学习、推广、创新这门古老艺术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之用。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高校;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133-02

一、“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推动非遗传承的可行性

“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参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充分的可行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首先,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其本身就具有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可以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近年来,已有很多高校成为了新的非遗推广和传播基地。同时,高校学生在学习非遗的过程中,也为个人的就业和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可谓是一种双赢。其次,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下最活跃的因子,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对各类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是与互联网接触最密切的人群。電脑、智能手机和各类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引导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全面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既是恰逢其时,更是大有可为。再次,从吉林省非遗项目——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匮乏。老一辈艺人逐渐衰老,而年轻人则纷纷进城务工,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境地;二是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外界人难有合适的渠道了解这门古老而特色的艺术。而大学生和互联网则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所以说,地方高校全面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二、“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推动非遗传承的路径

(一)高校师生利用互联网学习非遗。近年来,为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非遗主题类课程,旨在让学生对非遗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课程开设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索。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构建起校园非遗网络平台,让学生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为例,这是吉林省著名的非遗项目,作为吉林高校师生来说,理应对其有充分了解。针对当下没有专门教材的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整个平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题网站和手机APP。吉林省的多家高校,应联合开发出校园非遗主题网站。对包含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在内的各类非遗项目进行全面介绍,如起源发展、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传承情况等。而手机APP则可以作为网站的重要补充。包含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的学习资料、表演视频、微课等,并提供下载服务。二是专题公众号,要利用微信、头条等公众号,及时发布和非遗相关的各类资讯,并设置评论和转发功能,让学生成为新的非遗传播者。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开发专题授课系统。预习、讲课、作业、评价等,全在电脑或智能手机上完成。可以看出,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诸多不足,让学生以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非遗进校园的初衷。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院校在学校类型、专业方向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高校师生利用互联网研究非遗。包含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在内的各类非遗项目要传承下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所以多年来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也难免会走进误区。地方高校是一个地区的智力库,高校师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对非遗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在实践当中。以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为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这项非遗的文本材料少之又少。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从历史、民俗等角度切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联合开展专项调查,然后构建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专项数据库,启动高校和地方图书馆的建设项目,让各项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长期保存下来,为后续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又如文化界、社科界针对非遗开展的专项课题研究。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对国内外非遗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提出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等,最终的研究成果也会被当地的数据库、期刊网站等长期保存,供其他人下载和研究使用。同时,在研究者的相互交流中,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便于随时随地交流,从本质上提升工作效率。可以看出,高校师生是对非遗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的主力军,而互联网则是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下一步,则要继续积极有效利用互联网,继续为非遗提供智力支持,保证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高校师生利用互联网推广非遗。包含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在内的各类非遗项目,之所以在当代遇到了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困难,除了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历史悠久,艺术特色鲜明,集中反映着陈汉军旗人特有的民俗、审美和历史,欣赏和参与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但是,这门优秀艺术长期处于“酒香巷子深”的境地,外界人想要接近和了解这门艺术,一直没有合适的渠道,由此也凸显出了其在宣传和推广方面的滞后。所以,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互联网为阵地进行宣传和推广,已是势在必行。而且很多高校已经有了成功的探索。如河北传媒学院的师生,曾对河北非遗项目进行了系统研究,然后拍摄成微电影,包含井陉拉花、蔚县剪纸、保定年画等,并在优酷、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上进行播放。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非遗项目的认知态度,所以获得了普遍关注,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也有一些学生将一些拍摄花絮放在抖音、火山等小视频APP上进行播放,点击量轻松过万。这种宣传效果是传统的宣传媒体难以企及的。上海大学的师生们曾开展了互联网非遗众筹项目。他们将上海的非遗项目进行归类,然后以众筹的方式募得资金,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和制作,并对制作过程进行直播。短短一周内,先后有上千位师生参加,资金数额突破了十万元,师生们也获得了心仪的非遗产品。可以看出,新时期下,在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下,互联网无疑是一个新的阵地,而高校师生正是最佳人选,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知识和技能,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可以营造出一个关心和喜欢非遗的氛围,让大众感到非遗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身边。

(四)高校师生利用互联网创新非遗。一方面,非遗作为历史的产物,与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的审美需要有着一定距离,这也是其传承和发展遇到困难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多种非遗项目之间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就与汉族、满族多项民俗有着关联。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非遗项目只能单线纵向发展,彼此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在现阶段,舞蹈音乐创作人才呈现着青黄不接的特征,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满族音乐舞蹈的发展。”[1]所以无论是从当代人的需求来看,还是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来看,都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同样,高校师生仍然是这项创新的最佳人选。以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为例,地方高校师生可以将吉林周边的非遗项目进行分类与整合,并利用互联网进行积极宣传,在展示方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如在一些民俗活动的介绍中,可以配以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音乐,给观众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同时采用直播的方式,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同时提供各类购买服务。一些设有音乐、舞蹈院系的地方高校,则应该在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上做文章,在保留其基本艺术特征的前提下,与传承人一起打造出全新的作品,并借助于互联网进行广泛宣传。例如北京舞蹈学院就与江西南丰的傩舞戏班联合推出了全新的傩舞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好评,也在世界多地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可以看出,在非遗创新过程中,既需要新理念、新技术,也需要新渠道、新平台,高校师生和互联网仍然是最佳选择,可以从本质上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帮助和推动下,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和传播。“中国空前的非遗保护运动的开展,其影响力几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2]作为地方高校来说,一方面,其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优势;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主力军,乐于并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创造。所以要求学校对此有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全面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朝着应用型院校转型,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果蕾,崔馨月.满族民间舞蹈音乐研究初探[J].当代音乐,2019,(03):60.

[2]苏胜林.非遗语境下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艺术实践现状探析[J].当代音乐,2017,(24):84.

猜你喜欢

乌拉师生互联网+
甜甜的乌拉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