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丝弦引入当地高校课堂教学的价值分析

2019-01-06何潇鸿

戏剧之家 2019年32期

何潇鸿

【摘 要】常德丝弦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艺术、学术、人文价值,如何把常德丝弦引入当地高校的课堂,提高学生的民族艺术文化素养,让常德丝弦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常德丝弦引进高校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研究,从学校美育教育、课程改革、文化传承传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常德丝弦;高校课堂教学;价值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165-01

常德丝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当地学校的高度重视。2009 年 4 月,常德市第一次举办了常德丝弦进高校的活动,在常德市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丝弦讲座。2017年上半年,常德市武陵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文化馆联合湖南文理学院在该校举办常德丝弦传承班。同年下半年,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划开设三年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常德丝弦表演方向),通过笔试和面试,最终录取了12名学生, 2018年该校举行了开班仪式。那么,常德丝弦引入高校的课堂教学有何价值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符合高校美育工作需要,提高审美情趣

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的艺术教育要以审美为出发点,要把审美体验式的教学贯穿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聆听各种不同类型艺术作品,充分体验领悟艺术中的美感和情感,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怀。优秀的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艺术特色,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美育功能,能给人带来美和愉悦的感受。把常德丝弦引入到高校的课堂教学,通过视听赏析传统和现代经典剧目,品味常德丝弦所特有的艺术特征和浓郁的文化内涵,体验常德乃至湘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逐步建立和形成。教师通过唱腔演唱、体态表演、语言表述等教学方式,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对常德丝弦的感受,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学生,学生领悟了常德丝弦所表达的情感,了解了常德丝弦的结构、唱腔、内容等,在这种体验式的艺术氛围中必将会获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得以提升。

二、适应课程改革趋势,丰富高校美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当前,高校学科创新和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艺术学科的教育和建设已经被提到一个新的认知高度。高校艺术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不仅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和本质内涵,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导向价值。常德丝弦作为传统的地方说唱表演艺术形式,是常德极具代表性的地方艺术文化,把常德丝弦作为一门传承和研究本地音乐文化和艺术的特色课程,顺应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大潮流,将有效充实当前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常德丝弦建设成一门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将传统艺术文化融入到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中,必然会充实高校的公共美育课程。

三、文化传承、传播价值

一个民族,不重视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就如同飘蓬断梗一样在世界文化中漂泊,不可挽救,甚至逐步消失。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传播事关民族精神的弘扬,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尊严。由于历史、社会诸多的原因,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未能足够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传播,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淡薄,对本地的传统音乐文化缺乏关注,缺乏兴趣,这不利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因而,把地方传统音樂文化引入到高校课堂势在必行。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强 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快,容易接受新事物。把常德丝弦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引入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会逐步喜欢常德丝弦,领悟常德丝弦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会将这种文化进行传承、传播。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跨越东西南北,通过课堂教学认知和感受,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他们不仅扩散了当地文化,而且也让其他地域的人了解了常德丝弦。通过对常德丝弦这种艺术形式的领悟和认知,他们也会思考其他类型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这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常德丝弦引入到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审美情趣的培养,丰富高校课程体系,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王耀华,王安国.高师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姚思源.论音乐与音乐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