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学风问题研究

2019-01-06罗秉鑫

新一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问题研究学风

罗秉鑫

摘 要:学风是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学风优劣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直接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但是,近年来,受到生源质量、某些社会风气、高校管理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普通高校的学风、尤其是大专院校的学风出现了较大的下滑,厌学、不学等现象严重。

关键词:学习;高校教育:学风;问题研究

(一)课堂学风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上课迟到、早退、睡觉等现象,上课的时候,抬头率较低,学生很多课学生都尽可能的坐在后面,有些课程上课的时候前排座位空出一大片。还有就是玩手机,互联网、无线耳机等科技进步,方便了学生查阅各种资料、信息,了解更多的知识和外面的世界,但同时,也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学生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吸引,上课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甚至听歌,无法自拔。不愿意进行系统、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有些学校通过设置手机袋的方式强制学生上课将手机入袋,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仍然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同时大学又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代课,没课的学生、甚至社会人员替不愿上课的学生充人头,每次20-50元价格不等,遇到节假日前还会翻倍。这种现象在很多普通高校里面已经蔚然成风。对于学校要求的网课,基本上采取刷学分的方式。

(二)课外学风情况堪忧

目前普通高校除了部分考研的学生课外学习比较积极以外,其余大部分学生的课外学风情况较差。普遍表现为对于学习没有目标、没有规划、缺乏动力。学生的主要课外时间花在吃穿玩乐上,用于专业研究的时间较少。学生课外主要的活动场所包括食堂、宿舍、体育场、超市、图书馆(多数较为盲目,较有目的性的从事专业知识学习的非常少。)等,主要的兴趣在于通过手机或电脑打网游、看娱乐节目、追剧、聊天、订饭等。

二、普通高校学风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学问题是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部分普通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学风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沉闷、枯燥,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不得法、教学内容陈旧、乏味,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实际脱节,是学生反映导致学风下降的主要问题和核心问题。同时,课程体系盲目照搬,不考虑自身学生的特点和程度,也是学风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浮躁、享乐、急功近利、好逸恶劳、追求暴富等风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助长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对于自控力普遍较弱的学生来说,不愿意再通过辛苦努力来获取成功。其次是尊师重教的风气及教师地位的下降,使得学生对教师及教学缺乏应有的尊重,学生看不起教师,既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管理,甚至无理顶撞老师。

(三)管理手段单一

普通高校由于自身名气相对不高,出于顾及自身的社会影响,当出现师生矛盾或学生问题时,多数普通高校选择偏向于学生或者不敢过多的处罚学生,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教师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教育或管理,甚至不敢管学生。对于学风建设,主要做法就是强调按时到课、课上点名、上交手机等做法,工作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缺乏制度激励。加上有些高校教师与辅导员分属两套系统,教管分离,也不利于学风的管理。

三、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普通高校学风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学生认为学的内容没用,看不到学习的未来效果,缺乏学习的兴趣,对未来不抱希望,同时又缺乏自信和自制力,最终选择自我放弃。因此,在学风建设时,尤其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主。同时,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学生课堂管理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课内课外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全局进行把握。

(一)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要适应本校实际。高校在设计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做好充分的调研、讨论、设计,尤其要兼顾学生短期与长期发展的需要,考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知识水平,设计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应注意课程体系的定期更新,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课程体系确定后,应每2-4年修订一次,检查培养方案与现实发展是否适合,并进行相应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届的学生(大学四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应尽量保持其稳定性,避免影响课程体系的前后连贯性,避免随意设课。

3.教学内容不能因循守旧,应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及时更新,将与课程相关的新情况、新知识及时添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社会实际相联系,能具体看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意愿。

4.转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特点,通过讨论式、引导式、学生展示等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变教师独舞为师生共舞或教师伴舞。同时,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适当的采用微课、翻转课堂、慕课、混合课程等多种最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目的的动起来。

(二)注重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开展覆盖面相对广泛的竞赛(不仅仅是学科竞赛,可以是任何形式的竞赛)并予以一定的鼓励,竞赛的难度不易过难,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或者日常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小任务,让学生经常取得一些小成就,一点一点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尽量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多鼓励、少打击。

(三)注重优良学风的引导

学风的形成靠引而非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新生专业认知教育,并将此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各学期。在专业认知中,专业建设负责人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目标、未来发展前景和岗位、专业优点与荣誉、学习方法、专业学习与生活等进行专题讲解,让学生刚入大学就对专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不至于迷茫而不知所措。

2.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习惯的养成靠理论说教效果有限,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是身边实实在在的榜样的影响。所以,多在学生中树立一些学生榜样、成功的案例,并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带动优良的学风形成。

3.要定期激励,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持续性。具体做法建议高校可以在每学期期末的时候,拿出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做学期总结发言、做期末学习报告等方式进行。

4.注意学习氛围的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是一个较好的隐形教育,能使学生自觉的从事自我提升的活动中去。具体措施包括:真正严格考风考纪,提高图书馆、自修室、长明教室等辅助教学服务的提供,强化课堂、宿舍等公共空间的秩序管理,出台多种學习激励措施(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读书奖励计划),举办学习竞赛,晨读制度等。

5.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浪费在网络上,原因之一是不知道自己上网该做什么,毫无目的性。由于网络海量信息的多样性、生动性等特征,高校仅仅依靠课堂上交手机等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通过任务引导与驱动、鼓励学生科研、举办网络相关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四)注重对教师地位的确立

教师作为学生素养、知识、技能的直接传授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是高校所有职员中很不受重视、可以被随意支使的一个角色。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往往只是各级领导报告的空洞口号。只有教师地位得到提高,教师得到学校的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教师能安心做教学,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只有学生看得起教师,学生才愿意跟着老师诚心的学。

(五)注重发挥党团、社团的作用,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

党团、社团在高校中作为先进性和优秀学生的代表,可以在学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应采取措施狠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社团成员的学风建设,尤其是学生党支部,在班级学习、各项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鼓励、督促其他同学,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带动整个班级、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何广材.论高校党团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09):139-141.

[2]潘继民,陈凤玲.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探索[J].科技风,2019(17):52.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问题研究学风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