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2019-01-06杜勇芝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杜勇芝

【摘 要】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講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重点阐述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从教师提升积极因素、利用积极课堂提升学生认知和创建积极正向的学校教育,以期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有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基础,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利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最终成长为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性人才。教师要转变思想,将积极心理融合到日常教学和自身行动上,不断影响学生,令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成长为社会需求人才。

1 积极心理学的介绍

积极心理学最早产生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提出积极心理的概念,与消极心理相反,积极心理强调主体在积极心理暗示下,采取的积极性行为。积极心理学可以提升人的心理韧性和责任感,遇到挫折也能从容面对,进而提升人们生活舒适性和质量,将其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心理学在三方面有所研究,为:积极主观体验、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文化。在心理学界,重视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预防和干预消极心理。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在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当下,思维、情感和认识上有突出的特征,并且大学生的心理所处特殊阶段,需要具备良好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其培养工作很重要[1]。

2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原则

2.1 以生为本

该原则是大学生在积极心理视野下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原则,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将主体设置为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养成的过程中,给与学生充分尊重,调动主观能动性。第一,尊重大学生心理变化,马克思认为世界中,自身的实践改需要从内在角度出发。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就是重新塑造心内和品质,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的心理都不会完全相同,大学生心理品质具有个性化,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尊重个体。第二,教师站在积极的角度,看待心理品质,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精力与能力不同,思想和品质上可能存在弱点,高校思政教育者要以积极的眼光审视学生内心,给与其更多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养成积极品质。

2.2 优势原则

优势原则是在积极心理学中分析出来的,指在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过程中,以其优势为主,挖掘潜力,而不是在心理问题上进行改造,将传统的解决问题,转向挖掘优势。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过多重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即使没有,也假设问题,基于此采取策略解决,这样会消除学生主体价值,是消极的教育理念,严重打击学生心理发展积极性,排斥教育内容,最终效果甚微。而积极心理的构建,需要从人优势开始,看到学生美好的品质和性格,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在公正、公平角度下,审视学生美好。

2.3 发展原则

大学生教育最主要的是促进其发展,也是我国教育一直不变的目标,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从应试转向德育,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逐步实现从教到育。遵循学生发展的原则,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多维度角度分析,坚持以发展为目标。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自身发展方面,都要求人们具备积极心理品质。西方VIA量表中,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品质测量的有关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在发展中,创新、诚信、公平和好奇心等积极心理,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因此在积极心理视野下,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从认知、情感等不同维度出发,令其全面发展。

3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3.1 提升教师积极因素

高校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因此,要做到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利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行为,影响学生思想方式,进而使其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等。教师在教学中涉及的积极因素,指理论、实践、积极品质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等。

(1)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高思政治素养,并结合时代发展,了解一些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在教学中不断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其中,起到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功效。例如,有的教师还担任辅导员的工作,主管学生日常事务和行为,也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的人员。因此,辅导员要具备丰富的积极尝试教育理论,并了解多种实践形式,在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情况下,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评估,并针对性的制定指导措施。

(2)教师要重视自身积极品质的提升,以此加强人格魅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学习,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改进自己世界观,通过丰富自身知识结构,重新塑造教育者的形象。基于学生“向师性”,教师做好榜样作用,提升自己人格魅力。运用积极的眼光,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影响,接受教育同时,养成积极心理品质。

(3)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积极心理为背景,将自己定位到帮助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借此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中不再是被教育者,而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主体,自主参与,积极改变。

3.2 利用积极课堂提升学生认知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情绪感受,是在学生对积极心理有良好认知下进行的,站在认知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要具备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客观、完善的认知是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品质的条件。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很多大学生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其产生根源的主要是对事物认知偏激,当事情发展和自己想象偏差较大,就会出现精神缺陷。当学生有良好的认知后,通过积极心理客观认知事物,并主动调整自己,提升自身积极品质。因此可通过积极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

现在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客养为主,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也同样离不开课堂。教师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单一和枯燥的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创建积极心理教育课堂。例如哈佛大学建立幸福课,就是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进行的,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积极心理常识,并受其影响,学生变的更加幸福和快乐。现在我国高校中开设此课程的还很少,目前在清华大学已经开设试验课,且效果较好,值得大范围推广。

3.3 创建积极正向的学校教育

大学不但承担着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职责,还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意志坚定的人才。积极正向的学校是学生完善和优化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支撑。因此,要创建积极正向的学校,以尊重、信任、关注、关怀等为原则开展教育,主要从下面几点展开工作:

(1)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特定的精神和文化环境中,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在校园建筑、景观、文化活动、校风、集体舆论等多方面进行。校园文化向大众展示了该学校的精神建设方向,将其作用于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逐渐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2)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学校加强对学生积极教育,先从教师做起,利用培训和考核等手段,增强教师进行积极教育的能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建专门的管理部门,并校、院、班级为阶级,展开思想教育工作[2]。

(3)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人际交往环境,对其提供心理支持。人是群体动物,在生活和学习中在友好、信任、团结、积极的环境中,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加尊重教师,进而更加原因接受其教导。

4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工作是长期、复杂的,需要充分结合积极心理学内容,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出发,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来更好的为祖国服务。

参考文献

[1]琚长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8,39(11):98-99.

[2]葛楠.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J].高教论坛,2018(09):24-26+40.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