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对高职机电类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究

2019-01-06张亚萍李曙生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个性化智能化制造业

张亚萍 李曙生

[摘           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智能制造已成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从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制造产业的全链化、个性化定制的规模化等多方面分析智能制造对高职机电类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为机电类专业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评价考核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智能化;全链化;个性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042-02

一、前言

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推动着全球制造业发展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引领着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正处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发展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号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明确提出:“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2016年12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全面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实施进程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业相关专业建设注入了新模式和新内容,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如何调整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升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

生产设备智能化促使专业岗位设置扁平化。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实施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是开展智能生产、建设智能工厂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不断完善。以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传统制造业企业一般按照产品生产、设备维修、设备管理等工作内容进行岗位划分:设备操作员、设备维修维护员、设备管理员等。随着企业设备智能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的几十年,将有成千上万的企业进行设备化改造,以上划分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生产车间的实际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1)生产过程的整体性要求一线操作工人对设计、制造、生产、售后等全过程有所了解[1]。(2)智能设备的“四高”(智能化程度高、价格成本高、生产效率高、运行成本高)特征,要求操作工能根据智能设备上仪器仪表、报警提示、状态数据或通过听不正常声音、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及早发现潜在故障,及时采取调整设备工艺参数或更换工具等应急处理措施。设备一旦损坏,不但会影响交货期,还会增加设备连锁损坏风险,影响整个生产流程体系。(3)智能化设备对日常维护保养的要求很高,不及时或不正确的保养,可能会引起火灾等安全事故,要求操作工具有很强的设备按时维护保养意识,并掌握设备维护保养的方法。

由此可见,传统的岗位设置已不能适应智能化设备的生产运行需求,高职院校按单一岗位组织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明显问题。在智能制造时代,人的角色定位不仅是操作者还是规划者和决策者,人的活动内容不仅是操作,还有分析、判断和决策等。以往由于较为清晰的岗位职责,各种类型的人才所需掌握的能力结构也具有较强的区分度,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岗位职责的弹性模糊与职业能力的交叉融合促使各类人才的边界变得不那么清晰,各层之间的人才相互融合,每一位劳动者都要参与到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岗位设置扁平化趋势明显。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系统化专业知识培养为目标,围绕“设备操作→备状态检测→设备维护保养→设备管理”主线,系统设计专业知识体系,满足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智能制造产业全链化加速岗位迁移常态化。智能制造的出现将实现纵向集成化,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会更加模糊,生产不再是单一的标准性加工制造,而是融合产前、产中、产后的,贯穿研发、设计、物流、供应、营销和售后的产业链条制造过程[2]。智能制造的网络化生产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产品研发、生产、物流、售后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集成和信息无缝连接,使企业并行生产模式成为可能,产品研发企业、生产制造企业、仓储物流企業以及售后服务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发展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造业上游设计和下游服务在价值创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制造业从数字化网络阶段向智能化阶段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不断交叉融合,从事制造业的从业者将面临产业融合与升级态势,数量巨大的设备操作人才将被分流到制造业的两端环节以及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岗位迁移将成为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常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的主题演讲中说,智能制造分数字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种范式,西方发达国家采用“串联式”推进,而今天的中国还处于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必须发挥后发优势,采取并联式发展,实施“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推进智能制造。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力的高职院校,应契合制造业智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全产业链发展视角开展顶层设计,立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核心岗位和迁移岗位能力“双线并进协同培养”路线,依据产品设计岗、制造策略执行岗、生产性服务岗的职业能力要求,加强学生数字化应用技术能力、与机器和网络系统交流的能力、软件运用与产品设计能力、生产系统管理等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应对产业融合与升级态势带来的职业分流和岗位迁移。

个性化定规模化制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工厂与用户、工厂与企业、工厂与零售等相关节点的无缝互联,使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波特竞争理论认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融合,是商业模式与技术发展的合理融合,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使出现同时拥有两项竞争优势(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企业成为可能,在未来的转型升级中,谁能够真正地把这些独立发展的技术、管理乃至理念高效地融为一体,谁将在这次竞争中胜出。

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个性化定制将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的变革,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开放协同创新发展创造了生长的沃土、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传统的要素驱动将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型[3],如产品设计创新、生产技术的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等。个性化的制定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创意、个性化的策略、个性化的生产、个性化的营销、个性化的服务,而个性化体现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因而,创新在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中无处不在,从创意设计、概念设计到智能制造、物流供应,再到品牌服务,覆盖了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今天,高职院校应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走“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将专业教育中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产业特色和专业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以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对创新型机电类人才的需求。

三、总结

高职院校应针对智能制造时代生产设备智能化、制造产业全链化、产品全生命周期开放化的特征,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更新教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项目、教学创新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在战略规划、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与制造业转型同步发展,培养具备岗位迁移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戴青云,邓文新,刘庆,等.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实训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6(2):64-68.

[2]张磊,张弛.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流向及职业能力框架[J].职教论坛,2016(10):17-21.

[3]李伟,石伟平.智能制造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路径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7(19):19-23.

◎编辑 陈鲜艳

①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搭平台 强驱动 促融合高职机电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研究”(课题编号:2017JSJG069);2017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改重点课题“‘3D打印技术+背景下,数控技术专业转型升级研究”(课题编号:ZY2017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亚萍,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就职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創新创业教育。

李曙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机电工程。

猜你喜欢

个性化智能化制造业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同桌宝贝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