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海:人文小城的“山海经”

2019-01-06越声

小演奏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临海紫阳山海经

越声

繁华的杭州湾附近有一座名叫临海的安静小城,其地形地貌丰富,有“一江抱城,三湖点缀,六河交错,八山环绕”之说,它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那些古意悠然的城墙老街向人们诉说着这座人文小城的历史,令人流连忘返。

秀丽江南的巍巍长城

城不在大,地不言广,有山则名,有水则灵,临海的山有浙东括苍山脉的巾子山、北固山,水有蜿蜒秀丽的灵江,城市中心还有东湖,为北宋时开凿,千年风华包罗其中,在此可以找寻到无数动人的故事。此外,许多文化名人如戴复古、文天祥、方孝孺、徐霞客、朱自清等都曾来过临海。

游览临海,最为震撼的是台州府城墙。临海旧为台州所辖,古城有城墙护卫,早在东晋晋安帝时期开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这段依山傍水的城墙被誉为“江南的八达岭”,文物专家罗哲文更称它是八达岭长城的蓝本。

从外形上看,五千多米长的城墙蜿蜒连绵,崇墉百雉,掩映在青山绿树中,恰似壮观宏伟的八达岭长城,路基的石料、砖石的色泽以及高低参差的墙体,亦如八达岭长城的翻版。背靠北固山,前面又依偎着明珠似的东湖,山环水绕,气势磅礴,组成了一幅瑰丽多姿的图画,豪迈古朴与婉约灵动相辅相成,为临海景观的集大成者,而这也正是南方长城的特色所在。

临海城墙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了抵御海边倭寇的侵扰,自唐以来历朝历代修缮城墙,后来随着政治版图的变化,台州、临海在各个时期的归辖多有变易,城墙虽屡遭拆毁,但基本形制仍有保存,到明代进行第五次修缮后,方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二是防洪固城,城墙有三分之一沿灵江而建,既可以防御山洪暴涨,也可以防止海潮倒浸。因此,加固城墙、修筑长城为历代临海官吏所重视,这也增加了临海长城的传奇色彩。

拾级而上,198级台阶高耸壁立,极其考验行人的体力,登上城墙到揽胜门,可观山势高拔,嵯峨威武,天地间陡增豪迈之气。门后立有一尊戚继光铜像,神情严峻,英气逼人,不远处有戚公祠,里面陈列的战袍与箭矛仿佛在缓缓诉说着临海城墙的历史。

自晋代以来,为了抵御倭寇入侵,也为了阻止洪水浸灌,临海人民几经修缮城墙,渐成规模。到明代,大将戚继光受命镇守此地,在台州临海一带与海上倭寇九战九捷,城墙的护卫之功不言而喻。戚继光任浙江参将之时,先后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从金华、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三千余人编成戚家军,还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的地貌创编了鸳鸯阵,杀敌卫城,声名显赫。为了守护城中百姓,戚继光还与台州知府谭纶一道对旧城墙进行多次修缮,改造临海古城的结构将其加高加厚,并创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双层空心敌台。之后,戚继光以临海古城为据点,策应闽浙沿海守防,屡败倭寇,九战九捷,大振国威。

后来,戚继光调往北方防务任蓟镇总兵时,将他在修筑城防的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加强中,今存蓟镇、昌镇、宣府、大同等镇的长城都曾按他的规划设计加固,他所修缮加固的南北长城同他保家卫国的壮举也一同被载入史册。

戚公祠中还陈列着戚继光留下的诗文,他写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豪气干云,进退荣辱并不重要,海晏河清,安宁祥和,夫复何求?一代英灵,耿耿忠心,日月可鉴。

到紫阳街访仙人

《西游记》第六十九回至七十一回讲述了麒麟山有一妖怪名叫“赛太岁”,得知朱紫国金圣皇后貌美姿娇,便使用妖法将其摄入洞府当夫人,紫阳真人张伯端得知后来到麒麟山,把身上穿的一件旧棕衣变为五彩仙衣送给赛太岁,赛太岁十分欢喜,立刻送给皇后,谁知皇后穿上此衣后,赛太岁只要一近身便感觉被毒刺刺中,全身疼痛难忍,皇后因此得以保全清白。后来孙悟空救出金圣皇后,但国王也无法靠近皇后,这时紫阳真人从天而降,收回仙衣,终使国王与皇后夫妻團聚。

据记载,这位紫阳真人的原型就是临海人,原名张伯端,号紫阳,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卒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享年99岁,生前居住在临海城关樱珠巷,其著作《悟真篇》是一部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千古丹经之祖”。《悟真篇》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内丹理论及方法,并融儒、佛心性修养于一炉,将隐匿于金丹术中的内丹妙道和盘托出,从此道教内丹由隐趋显,逐步成为丹道的主流,此书与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同为历代道教徒最为推崇的两部炼丹经典,也是气功养生的核心典籍。

紫阳街北端的照壁上刻有国学大师任继愈所书“紫阳故里”四个大字。紫阳街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面由大块青砖砌成的坊墙,坊墙高十多米,宽近二十米,拱门高三米。坊门的额头刻着“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字体遒劲有力,这些坊名传说都与紫阳真人有关,是古人为纪念紫阳真人而取的名字。

听着故事漫步紫阳街,一座座木结构、砖头墙、顶上铺木椽盖泥瓦的江南古代建筑与街面石板路一起散发出历史的厚重气息,如一首诗、一幅画,古色古香,向人们展示着无限的魅力。

史料记载,台州府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紫阳街一直是府治的主街道,也是古城早先最长最繁华的商贸街,素有“台州府街”之誉。据1934年重修《临海县志稿》绘制的《临海县治附郭图》记载,这条街原本有街无名,而是根据北宋年间的里坊制,按照古迹、人名、地名分段称呼,北端称为黄坊桥,南端称为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有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德清巷口、腊巷口、炭行街等五十多处地名。由于地名众多,给通信带来不便,抗战时期,县长庄强华对临海城关街道重新命名,有文庆街、刘墩街、鸣雷街等,现在的紫阳街当时被称为中正街,但古城百姓还是习惯用原来的地名称呼。为了纪念临海的和平解放,政府将中正街命名为解放街,这一名字沿用了五十年。1994年,临海市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临海市委、市政府将解放街冠名为紫阳街。

寺若成,国则清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后便开始大兴佛法,浙江天台山由此诞生了中国佛教第一宗派——天台宗。公元597年,晋王杨广派司马王弘主持修建天台寺,为巩固隋朝大业,隋炀帝把天台寺更名为“国清寺”,取义“寺若成,国则清”。

寺前的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性建筑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它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为其授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塔身为黄褐色,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砖壁,原是砖木结构,后因火灾焚毁了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后人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修葺一新,目前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隋塔构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的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可直接仰望蓝天。

国清寺不仅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庭,一千多年前,天台宗先后传入日本、韩国,因此国清寺也成为日本、韩国天台宗祖庭,被日韩僧众顶礼膜拜。1975年10月,日本天台宗访华团来到国清寺朝拜,国清寺也成为“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寺院。1984年,国清寺重新开办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即如今的天台山佛学院。

还未入山门,便可看到两处山涧,一清一黄在山门前交汇,盛夏多雨之际还会形成涧水西流的奇观,对此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唐代的几位天文学家为研究历法千里迢迢至此,向精通历法的国清寺达真法师求教,真诚感动天地,连涧水都为之西流,涧边至今立有题写着“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以此纪念这段虚心求教的千古佳话。

过桥抬头又见一奇——不见寺院山门,行至右侧才看见别具一格东开的寺门,颇有“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的含蓄之美。国清寺这种有违一般山门南开的格局有很多风水上的说法,但据导游解释,当年智者大师是自东而来至天台讲经说法,并且东方正是如今智者大师肉身塔的方位,寺门东开,表达了后人对智者大师的缅怀和崇敬。

走进国清寺正门,迎面可以看到一对惟妙惟肖的石狮子,一头母狮一头雄狮。这对石狮原为故宫博物院所有,后放置于国清寺内。石狮看似普通,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微妙之处:一狮足下轻抚小狮,充满母爱,为母狮;另一狮足握滚球,玩弄于指间,为公狮,雕刻技艺令人赞叹。

沿着寺院的中轴线继续前行,穿过弥勒殿,便来到了天王殿。国清寺的天王殿还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雨花殿,传说当年国清寺建成后,章安灌顶大师在此登台讲述《妙法莲华经》感动了上天神灵,天降花雨,故而得名。

在大雄宝殿左侧还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一株老梅,蒼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是我国现存最久的一棵梅树,传说此梅树会随着世道的变迁或枯或荣,乃寺中一宝。在寺院中午提供的斋菜中,游客有时还能品尝到此梅树所结的梅子,酸甜可口,受人喜爱。

天台山清净奇美的山川中充满着和谐幽静的气场,这一气场也塑造了我国第一个真正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一念三千”、“性具实相”、“三谛圆融”是天台宗的核心教理,其恰如这里的自然与建筑一般既精辟入理又充满和谐之美,融合了佛教学派的不同思想。不仅如此,天台宗还统一了佛教的教理与修行,形成了教观并重、知行合一的严密的佛教体系,一举改变了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来理论与实践混乱分裂的局面。

继续在寺中穿行,走过玉佛阁、三圣殿、妙法堂,来到伽蓝殿前,这里供奉的是天台宗佛法护法神王子晋,而他却是一身道家装束,原来这是因为智者大师为了调和佛道矛盾,将道教神仙作为佛教护法神的缘故。专家告诉我,智者大师在义理和修行上破除了儒释道三家的隔阂,让人们看到不同流派和信仰之间的鸿沟是可以超越的,这也正是天台宗的一大创举,儒释道这三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日后融合发展的基础就此奠定。

远眺国清寺对面的隋塔,历经千年仍古朴安详,行走在国清寺内的青石小道上,一边聆听着导游讲解,一边触摸着历史的脉络,不由感慨:天台宗圆融和谐的思想润物育人细无声。

猜你喜欢

临海紫阳山海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山海经夫诸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北冥有鱼
《山海经》中的奇兽
新模式外宣探析
童心飞扬
紫阳
临海变“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