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研究

2019-01-06

福建茶叶 2019年2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

王 超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英译和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实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环境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事业仍然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各相关政府部门应当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多方协作,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促进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才能增强国家文化实力。

1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意义论述

1.1 促进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文化典籍本身对于国人就具有重要的意义,里面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在中国流传几千年至今,经过了新旧更替的历史冲刷仍能流传至今,足以证明它珍贵的文化价值。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融汇了历代先贤智者的思想智慧,它不仅是国人的宝藏,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典籍的现实意义,积极承担起保护、传播和传承的责任,才能将国家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2 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一直在促进对外的交流合作,但是,国内的翻译事业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翻译队伍中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数量不足、专业水准过低等情况,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事业的落后。如今,国家对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重视也能够复兴典籍翻译事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行文化翻译的学习,创建高水平的典籍翻译团队。同时也能够使翻译行业对人员水平进行自检和精进,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1.3 加强各国文化的交流

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应该加强文化的交流,典籍英译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我们可以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典籍英译后传播到国外,旨在将优秀的中国文化展示给各国人民,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文化思想,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加强各国对中国的信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其次这也能够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正义的美好形象,完善大国形象,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1]。

2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现状分析

2.1 国内的传播现状

晚清时期,国人已经开始尝试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更别说类似佛经等著作翻译也已延绵千年,对中国文学和意识形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杨宪益先生编纂的《熊猫丛书》正式开始了系统地、有规模地对外译介中国文学,就是为了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这套丛书对外大约出版了190部作品,然而据相关调查来看,大部分译本不受读者的青睐,在初次的西方传播道路上的探索并不成功。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相关翻译出版部门对《大中华文库》启动了翻译计划,并挑选了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作品,联合主流媒体在2007年为文库整套的全球发行作了公关活动,进行了又一次的对外文化传播尝试。国家和国人一直在不懈努力,为中华文化传播交流探寻新的方式。

2.2 国外的影响现状

以上提到的《大中华文库》至今一共出版了英译本100余册,它在传播中国文化的事业中彰显了特色,但令人遗憾的是《大中华文库》中只有少数被国外出版机构购买了版权,更多的已经出版了的作品只能局限于国内发行,这样限制了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影响外国读者的观感。同样地,汪榕培先生指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国外的读者多数也只读到了霍克斯的译本,很少有人读到杨宪益的译本。为了调查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接受度,我们从亚马逊和当当网搜索随便十个中国古典文化著作,例如红楼梦、道德经、孟子等,可以发现在十本译本中,基本上都是国外译者占了大多数,国外出版社占了一半,国内出版社占了一半,说明国内出版社在国外阅读市场上的表现还不错,可惜的是其畅销的是国外译者的翻译作品[2]。

3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3.1 英译典籍数量少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从1900年至今的100多年间,由英译汉传入中国的西方国家书籍涵盖了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等方方面面,总量达到近10万种,然而由中译英的中国书籍种类还不足1500种。而我国的古典书籍种类总量大约为3.5万种,时至今日被翻译成外文出版的只有不足千分之二。目前中国大量的优秀文化只能在国内传播和继承,很难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国际的竞争力,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做贡献。不过新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对外交流,典籍英译事业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已被列入国家战略工程。比如政府部门斥巨资启动了“大中华文库”、“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项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但是,中国文化典籍总体上依然呈现出译介比例低,数量少的现状,需要我们加以改善和加强。

3.2 英译典籍难度大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语言和汉字发展至今已经上千年,由于文字语言的特殊性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要想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系统完整得翻译成英文存在很多的困难。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不能靠一己之力就做好,它需要资金的支持和团队的合作,更需要译者严格的自我要求和高度的责任心。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世界开始将学汉语作为潮流,吸引力大批的外国学生和学者到中国进行中国古典文化书籍的学习。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时机,积极创新文化典籍对外传播出版的方式方法,推动中国古典文化典籍走向世界。

3.3 英译典籍效果差

在20世纪前,中国古典文化作品的海外传播主要是由来华的游学者和传教士完成的。然而受制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翻译动机、语言功底等原因,这些外来译者并不能深入透彻得理解典籍,对于原著的认知和理解流于表面,体味不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文化,导致翻译效果差,原意与翻译区别甚大,更有甚者出于宗教等原因的影响对典籍进行恶改,造成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有误解。比如对于世界上翻译版本较多的《红楼梦》一书,单是对书名“红楼梦”三个字的翻译都存在不少的问题,而大多数的译者都无法准确得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图。“红楼”一词不仅是有字面的红楼一意,更是取自在唐诗,专指富贵人家妇女的金闺绣户,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以此比喻众多女儿。而有人将红楼译为“红色小楼”或“朱邸”,都无法表现出《红楼梦》主题。

3.4 英译典籍人才少

目前为止,在本世纪初的十多年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对我国古代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做出重大的贡献的学者,比如许渊冲、潘文国等。但是时至今日,总体上来说,典籍英译团队专业性人才匮乏,队伍“断层”严重是当前文化典籍英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内的专业翻译人才本来就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流向了商务领域,很少有译员选择从事文化典籍翻译工作,更别说我们还需要博学多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人才。国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比较边缘化,导致了国人也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理想。

3.5 英译典籍影响小

尽管我国自20世纪以来,各部门也在积极支持中国古典典籍英译对外传播事业,进行经典作品的翻译出版,同时举行文化交流的大型活动宣传,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如人意。翻译出来的文化典籍读者较少,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力也比较弱,作品的发行和读者的反应都不理想。据调查,各个国家在世界文化市场的译作中,欧盟占了34%,美国占了43%,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这说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后向海外传播的渠道太少而且效果不好。

4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实践策略

4.1 加强典籍英译人才培养

无法加快中国典籍英译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高素质英译人才不足,因此,要想推动文化典籍英译进程,必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我们自己的专业翻译团队。高校应该有意识地以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来进行翻译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多的翻译专业人才投身于中国典籍英译的事业当中去,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需要动员全社会,整合各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建立英译人才储备库,培养专业性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典籍英译工作,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人才保障[3]。

4.2 完善典籍英译翻译体系

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创建新型合作模式。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历程中,经历了外国人、海外华人和大陆译者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英译重心。当前我国的典籍英译工作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性目标,为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对任务进行规划,整合三大部门——国家职能部门、翻译研究部和出版编辑部门,组织阶段性的翻译研究项目,发展统一的大规模出版活动。为了增加对外国读者的影响力,我们要可以创建中外合作项目,吸引外国学者来中国学习交流,甚至参与典籍的英译。

4.3 拓宽典籍英译传播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无法在海外取得效果,大部分原因是中国英译出版传播路径太窄,跟不上国际市场的出版趋势。因此,我们要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海外市场和读者行为调研,搞清楚国外出版系统并对此作出国内的反应和改变。同时出版者应根据不同的读者的阅读习惯来调整出版物的版面、装帧等方面细节。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下,我国典籍英译工作正在不断地推进,已经出版的作品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典籍英译的对外传播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也需要翻译各界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处,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文化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谁远谁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