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能力需求为导向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模式

2019-01-06李一辉

福建茶叶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训物流

李一辉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1 能力需求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总是按照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向学生传播知识,学生将老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记牢固,并通过课程考试后,便顺利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实习,仅仅是对课本知识进行验证,或者是对课本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显然,这种课程体系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的工作能力较低,无法胜任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的课程体系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课程目标脱离岗位需求;二是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三是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不统一,缺乏正确的课程导向,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热情不高。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内容分析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力型、应用型、岗位型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要培养掌握扎实经济管理理论、物流管理理论,掌握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的德才兼备型人才。另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如物流作业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以及物流业务管理能力等,这样才能从事一系列物流操作与管理工作,才能满足仓储、采购、加工、配送、信息处理、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等各个岗位的工作需求。

根据物流管理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如下要素:

第一,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了解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组织管理以及业务运作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知识,才能在实践中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第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物流管理人才要掌握物流管理相关技术以及实践能力,能够完成优化物流系统、运营各项物流业务等。物流管理人才与其他领域人才的主要区别是物流管理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物流管理人才还要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问题。

第三,身心素养必须良好,还要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大部分的物流人才在物流操作层面的岗位工作,常常需要一个团队或多个部门之间的写作才能完成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等工作。这些操作层面的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分别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指的是能够完成标准化物流工作的能力,如管理物流供应链的能力,优化物流系统的能力以及创新物流业务的能力等;通用能力指的是一般工作能力,如数据处理能力、物流业务分析能力、搜集物流业务信息的能力等。

3 构建能力需求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实施策略

3.1 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校外实践法、游戏模拟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等。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如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2 完善评价体系

衡量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两个指标是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和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根据这一点,可以构建起包括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校内学习情况时要突出实践操作层面的能力考核,重视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学生的工作岗位时要加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建立起职业能力评价反馈体系,以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中的不合理之处。

3.3 搭建实践平台

实践操作能力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校内学习中主要通过参加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也随之得到提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场所、企业实训基地以及公共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平台,促进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训物流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