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9-01-06李世凤

甘肃农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全膜林果梯田

李世凤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秦安 741600

秦安县属于黄河上中游多粗沙严重流失区,总面积1 601.6km2,均为水土流失面积。年流失泥沙1 364.07万t,年侵蚀模数为8 500t/km2。全县年均流失氮肥320.9t,磷40t,钾1200.5t,有机质11.5万t,多年平均径流量8 310万m3,径流模数5.19万m3/km2。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把它作为改善干旱山区生产条件、发展旱作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至2017年底,全县水平梯田保存面积85.22万亩(占全县25度以下坡改梯面积的72%),沟坝地0.24万亩,条田4.38万亩,造林41.83万亩,种草12.16万亩,谷坊6 617座,涝池4 197个,水窖7 359眼,累计治理小流域20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8.87km2,治理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9.87%。大山沟、杨家沟、上河沟等8条流域,先后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大山沟小流域还被列为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试点工程。

一、治理成效

(一)突出“三化建设”,推进连片开发

秦安县在多年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治理效益化、林果基地规模化、玉米种植全膜化,小流域建设与粮食增产相结合、与林果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区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实行整流域片带式开发治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体工作思路,先后在王尹乡南山流域、千户乡四坪流域、兴丰乡燕湾流域和王铺乡郭岔流域,按照“梯田+特色产业+玉米全膜覆盖+集雨节灌+精准扶贫”的模式,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

(二)坚持综合治理,挖掘土地潜力

坚持山、水、田、林、路齐抓,各种农业设施相互配套,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在王尹乡姚沟流域治理中,新修优质水平梯田7 347亩,硬化集雨场1.2万m2,集雨节灌水窖800眼,新修改造田间道路48.56km,建成优质苹果基地3 000亩,全膜覆盖玉米3 607.5亩,新建以冬暖棚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70亩,累计完成流域治理面积16.97m2,其中:梯田面积1.19万亩,经果林1.03万亩,水保林2 510亩,人工种草714亩,治理程度达到77.6%,土地利用率由过去的68.9%提高到85.6%。

(三)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增产、增收

在国家重点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中,坚持“梯田+全膜+林果+节灌”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截至2017年底,依托梯田建设,全县兴建林果基地23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5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1.5万亩,与2000年相比,梯田面积提高了15.3%,林果基地面积提高20%,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提高了80%,集雨节灌面积提高了260%,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平稳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局限性大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除一些中央、省、市的重点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项目外,大多数小流域治理规划,名为综合规划,实际多是水利水保部门一家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涉及农、林、国土资源、交通、扶贫等部门的规划粗线条、不完整,更缺乏整体性和综合协调性。对小流域的治理随意性大,能向上级争取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项目零散,资金分散,没有全面统筹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长期性。

(二)力量分散

一是资金分散。目前县上对如何集中各部门资金,共同投入治理小流域尚没有政策机制,即使是多个部门参与治理的小流域,也是分散投入。二是没有形成合力。小流域治理涉及的部门较多,各部门治理工作的侧重点、要求、标准不同,部门间未能形成合力,难以产生整体综合效益。三是监管跟不上。由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往往要几年才能完成,时间拖的长,监督管理措施跟不上,一边治理,一边出现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

(三)投入不足

一是小流域治理后续资金投入不足。如兴丰乡虽然实施了陕甘宁梯田项目,但后续资金缺乏,很难形成相应的产业规模。二是劳动力投入不足。税费改革后,农村劳动积累工已经取消,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多,给小流域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建议

(一)强化组织,形成合力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所需协调的部门较多。因此,一是县上要成立小流域综合治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并定期召开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分析例会、重点项目联席会和现场办公督查会。二是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措施,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认真搞好指导协调服务工作;新闻宣传部门应加大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宣传报道力度。三是要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健全完善目标责任制,严格奖罚制度,特别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作出贡献的部门、乡镇、村组和有功人员实行重奖。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一是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要求,水务水保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编制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编制规划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小流域内开展调查研究,勘察设计,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详查,把各项措施的布置及数量细化到山头地块,实行山、水、田、林、路及村庄绿化美化,一并进行统一规划,沟、坡、梁、峁综合治理;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二是设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库,今后凡是对项目库内的小流域进行开发,都必须服从项目库的项目规划,建立相互协作、共同治理机制,避免相关部门对小流域的开发和治理随意性。三是突出基层组织和农户在治理区发展当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小流域治理规划,在详细了解治理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群众发展意愿及可能的发展管理方式等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设计。

(三)综合开发,协调发展

在综合治理的同时,水务水保部门要和乡(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把小流域的承包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和招商引资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之中,把小流域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阵地,加大农业、林业、畜牧业、旅游业等综合开发的力度,形成政府牵头、相关部门联动参与、水务部门具体实施治理的新格局,采用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农业、梯田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整村推进片带式扶贫开发、土地流转相、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循环农业、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推动小流域区域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完善监管,防治并举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强有力的质量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工程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力求每个项目都能建成优质精品工程。二是要强化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三是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方针,开展区域性的小流域治理,因地制宜的进行梁峁治理,沟道治理及小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要营造以下四大体系,即:梁峁分水岭林草梯田防护体系,坡面梯田林草防护体系,沟谷林木工程防护体系,村庄道路“四旁”绿化防护体系。

猜你喜欢

全膜林果梯田
甘肃梯田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小麦土壤氮素矿化、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春油菜青杂5号不同覆盖模式温度、水分效应研究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青海省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高梁不同地膜覆盖增产效果对比试验初报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请和一只胖子相恩爱
林果生产技术课程培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