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季鱼类发生鱼病的综合管理及防治对策(二)

2019-01-05肖永清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20期
关键词:浮头鱼病鱼类

肖永清

4.秋季鱼病的治疗

养殖户基本上靠渔药控制鱼类疾病,渔药在我国鱼类疾病的控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所使用的渔药主要有消毒剂、驱杀虫剂、水质(底质)改良剂、抗菌药、中草药五大类。以产量估算,其中消毒剂约占35%,抗菌药、中草药以及其它类渔药各占20%左右;以产值估算,消毒剂约占30%,驱杀虫剂、水质(底质)改良剂分别约占20%,其它渔药占30%左右。鱼类疾病对症选药。首先必须弄清用药目的,如防病还是治病,防治何种鱼的何种病;其次必须了解常用药物的功能与功效。在用药前必须准确地估算养殖水体内的水量或某些相关鱼的总重量,以便选准药量。为减少鱼病带来的损失,必须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预防鱼病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种类:水体消毒药有石灰、氯制类、碘类、溴类、醛类,其用量按产品说明使用,这些药物防治细菌病、真菌病,对预防出血病、败血病也有帮助,还可改良水质,增加产量;鱼类内服药有三黄散、氟苯尼考、氟哌酸、大蒜素、抗生素、磺胺类等,另有大黄、黄芪、五倍子、板蓝根、穿心连等中药,一种或多种药物混合制成药饵投喂3~5天。苗种放养时用消毒剂浸浴消毒,避免苗种带菌入塘;饵料中加拌多种混合维生素、营养素,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抵抗力。

渔药是洒在水里的,用药量要准确,首先要算水的体积,而不是水的面积。体积等于面积与平均水深相乘。其次要根据水温、水的酸碱性、有机物多少(水的肥瘦)、养殖种类以及药物来确定水中药物应达到的浓度。将药物应达到的浓度和水的体积相乘,就可以算出要用多少药量。一般来说,水温高,药物浓度应适当偏低,有机物含量高(水肥),药物浓度可偏高。

池塘中总是混养多种鱼或虾,一部分鱼患了病,用药物治疗就会对所有鱼以及其它生物产生影响,而不同药物对不同鱼类或其它生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一种药物在这种浓度下对这种鱼取得防病治病的效果,对另外一种鱼或其它生物可能就是毒物。在养殖中,鲢鱼对各种药物均较敏感,乌鱼对硫酸亚铁敏感,要引起注意。

在防病治病中,为提高疗效,经常会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可降低对肾脏的毒性,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产生毒性或失效。在治疗寄生虫病时,配合施用水体消毒药,可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大黄与黄芩、黄柏合用防治细性肠炎、烂鳃、出血病等,可提高治疗效果,硫酸铜常与硫酸亚铁混合施用治疗纤毛虫、鞭毛虫等寄生虫原虫病。但有些药合用就可能起相反作用,甚至产生毒性,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同时或先后使用,会引起肾脏毒性反应增加;使用氟石后1~2天,再使用其它药,因氟石的吸附作用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氯霉素或利福平与氟哌酸合同,也会使效价下降。

常用于鱼类寄生虫病的化学药物主要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碘、高锰酸钾、敌百虫和硫双二氯酚等。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主要有鞭毛虫、肉足虫、孢子虫、纤毛虫和吸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主要有蠕虫、甲壳动物和钩介幼虫。根据其机体结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原生动物寄生虫是单细胞低等动物,常用重金属盐类中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碘、高锰酸钾和甲醛等即可杀灭,而大型寄生虫器官分化较完全,所以杀灭大型后生动物寄生虫常用敌百虫和硫双二氯酚等。

由于传统杀虫剂高频率的广泛使用使寄生虫产生抗药性,降低药物疗效,对水质造成不可逆转性的破坏,且对鱼类的毒副作用较大,残留期太长,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品质,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中草药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型绿色药物,具有高效、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残留少等诸多优点,且来源广、成本低,在目前全面提倡健康养殖的新形势下,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广阔的前景。中草药防治鱼病报道较早,在防治寄生虫病方面,曾以松枝防治鱼虱,生姜辣椒水治小瓜虫,苦楝树枝叶煮水防治车轮虫等。目前,常用于防治鱼类寄生虫病的中草药有苦楝、大蒜、百部、槟榔、南瓜子、苦参、大黄和黄芩等。

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这三种病通常称为草鱼“三大病”,有时候是三种病同时并发,有时候是其中一种或两种发生。赤皮病的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鳍条基部或整个鳍条充血。肠炎病是病鱼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肠道充血发红。烂鳃病则是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黏液多,鳃盖骨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目前,防治草鱼“三大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对草鱼注射灭活疫苗。此外,在流行季节每半月用0.3mg/L强氯精全池泼洒,同时每50kg鱼投喂鱼必康25~50g,连喂3~5天,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细菌性败血病病原体为细菌。病鱼头部、鳍条基部等处充血发红。危害对象有鲢、鳙、鳊鱼、鲤鱼、罗非鱼以及甲鱼、鳗鱼、虾类等几乎所有淡水养殖品种,并引起暴发性流行和大量死亡。治疗方法:每亩水面水深1m用强氯精250g化水全池泼洒。

草鱼出血病每年的6-9月流行,流行水温27℃左右,死亡率最高。防治方法:人工注射灭活疫苗;采取生态防病;内服鱼血散药饵,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同时全池泼洒强氯精 0.3mg/L,连泼两天。

5.秋季鱼病的防治对策

环境、病原和鱼体三因素相互作用,才能产生鱼病。因此,切断三因素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环节,是鱼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投喂秋季水温在20℃以上,此时鱼类生长最为旺盛,饲料效率高,应抓紧这段时间强化投喂。由于秋季气温温差比较大,池塘水体容易缺氧,环境污染,间接削弱免疫力,加之池塘底质老化,易使病虫害滋生,造成鱼病的发生。若防治不当,往往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秋季气温、水温降低,昼夜温差大,水温的波动亦较大,各种致病因素很活跃,是鱼发病的又一个高峰。秋季鱼易患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单孢子虫病、粘孢子虫、微孢子虫病、单极虫病、绦虫病、水霉病、鳃霉病、锚头鳋病、鲺病等。培育鱼种还要注意预防白头白嘴病、隐鞭虫病、鱼波豆虫病、车轮虫病、指坏虫病、三代虫病、白内瘴病、钩介幼虫病等,对水质微酸性要防打粉病。此外还要注意预防鲢、鳙鱼的打印病、鲤鱼的竖鳞病、嗜子宫线虫病,草鱼、鲢的中华鳋病。在此,要特别提醒广大渔业养殖户注意以下几点:

投喂新鲜、营养全面的饲料,增强鱼的体质。根据水温变化及时调整投饵率。投饵数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反之,则酌情少投或不投。精饲料以投下半小时内吃完为度;青饲料以当日吃完为准;贝类以下次投喂前吃完为宜。一般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和下午2-3时各投喂一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要严格控制上午鱼类浮头时投喂和夜间投喂,以免造成病害。精饲料要求营养全面且充足,宜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青饲料及鲜活贝类要求适合鱼类口味,无毒无害。避免投喂霉变饵料,在饲料品种上讲究粗精搭配。要求定点投喂,有条件的地方可搭建饵料台以方便投喂并观察鱼类吃食情况。

为促进鱼类天然饵料的生长保证其摄食之需应注意合理施肥。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应把握时机,入秋以施化肥为主,根据水体需要每周施肥一次,深秋可根据水体需要施用有机肥,每半月左右施肥一次。有条件的也可以施用生物肥。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池水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cm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人畜粪等有机肥,每次每亩可施100~150kg;化肥每次每亩用尿素1kg或硫铵1.5kg,加过磷酸钙1~1.5kg,不提倡使用化肥,可使用生物肥。水色过浓时或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尽量少施肥或不施肥,鱼类发病时停止施肥。

秋季水温高,水质变化快,加之投喂施肥量较大,鱼类排泄强,极易污染水质,故应加强水质调节。定期加注新水,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20cm。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cm;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左右应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cm。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2-3点开机增氧,有浮头危险时也可开机增氧。药物增氧可用生石灰定期调节水质,一般每半个月按每亩用生石灰15~20kg化水全池泼洒一次。在鱼类发生浮头时,亦可选用增氧剂等相关药物予以增氧。

秋季鱼类时常因水质过肥、天气闷热而缺氧浮头,极易造成死鱼现象。鱼类浮头有轻重之分,一般早晨开始浮头是轻浮头,半夜开始浮头为重浮头。在池中浮头则较轻,周边浮头则为重;稍受惊动鱼就下沉者轻,受惊后鱼无反应者重。对于浮头的防治措施:一般每天巡塘3次以上,重点时间在黎明、中午、黄昏,严格检查吃食情况和有无浮头之兆;勤除池塘及饲料台残饵、污物,清除池周杂草。发现浮头预兆应停止施肥并控制投饵量,高温季节要求下午4时前吃光饲料,尽量不吃夜食。浮头后立即采取增氧措施,不可贻误时机,造成损失。

根据鱼病疫情,每半月投喂一次药饵。经常换水或注入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改良环境。定期施药,以杀灭水中的致病生物。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合理、科学地采取措施治疗鱼病。坚持早晚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预防浮头和翻塘。投喂时注意观察,发现鱼摄食异常或有离群游动、靠边活动的现象,要将鱼捞出,仔细检察。发现有零星的死鱼现象要引起关注。这种情况要仔细检查死鱼,找到死亡原因,不能马虎。要对症下药,用药的剂量要准确、合理。用药要选睛朗的天气,以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以前为好,上风处多用一点,下风处少用一点,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内服药投喂后也要仔细察看。

总之,养殖鱼类要高产,防治病害是关键。实践证明,采用外消法对鱼池、鱼种、饵料、食台、工具、水体等进行消毒,是预防养殖鱼类发生病害的基础,而内服法则是防治鱼病更加有效的措施,它具有用药少、副作用小、成本低、见效快,标本兼治的效果。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凉,正是池塘养殖鱼类增肥养膘的季节,为了取得养殖池塘稳产、高产,除了要对池塘进行精心管理外,同时还须做好鱼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通过预防的手段,提高鱼体的免疫力,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

(全文完)

猜你喜欢

浮头鱼病鱼类
细谈精养池塘鱼类浮头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巧妙应对鱼类缺氧浮头
巧妙应对鱼类缺氧浮头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鱼类运动会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养殖鱼类缺氧浮头的应对思路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