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江河之源书写电力华章

2019-01-05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王宏霞王国栋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19年10期
关键词:投运国家电网青海省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王宏霞 王国栋

2019年9月9日,在青海省海东临空综合经济园区内的青海比亚迪汽车锂电池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有序作业,一块块优质的锂电池从这里走向世界。

据青海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包括锂电池产业在内的新材料产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9.1%。

工业产业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坚强的电力保障。青海锂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全国锂资源总储量的80%左右,比亚迪入驻园区有着就地取材的原材料因素。此外,优质供电服务也成为吸引其入驻园区的原因之一。国家电网海东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海东工业园区供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继雷表示,为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园区建设发展,公司贴进园区、主动服务、创新服务,为园区用户提供了无忧的用电保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青海解放70周年。回望70年来,青海电网的发展从一穷二白起步,如今经过几代电力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现已发展成为东接甘肃、南联西藏、西引新疆的多端枢纽电网,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一穷二白到坚强电网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山脉高耸、河流纵横、幅员辽阔。新中国成立前,青海电力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9月青海解放时,全省仅有西宁水力发电厂这1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98千瓦,年发电量48万千瓦时,共有6.6千伏电力线路全长21.8千米。

那时,在青海这片72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每到夜里,只有西宁市星星点点昏暗的灯光,其它地区几乎一片漆黑,洋蜡和酥油灯是广大群众日常照明的宝贝。“青海农牧区群众口中调侃的‘洋蜡黑饭’,形象地反映了在当时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一种生活状态。”时年78岁的青海送变电公司退休职工徐兴利回忆道。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省电力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58年5月,青海省首次建成了35千伏线路。1965年4月,建成首条110千伏输电线路。1971年6月,青海首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甘肃连城至西宁红湾变电站工程建成投运,结束了青海省长期以来孤网运行状况,青海电网首次实现与邻省甘肃的电力联通。

1978年开始,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青海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呈现一派蓬勃生机。青海省电力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用电需求,加大电力投资建设力度,拉开了省内电力事业发展的新序幕。

1982年,配合龙羊峡水电厂电力外送而建设的4条330千伏输电线路及2座330千伏变电所破土动工。1987年10月,龙羊峡水电厂1号发电机组并网发电,330千伏送变电工程投入运行。自此,青海省电力工业跨入高电压、大机组、大电网行列,一跃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电源和西北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9月,我国第一条750千伏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肃兰州东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行,标志着青海省在全国率先进入超高压时代。

进入“十二五”,青海省电网累计投资350.36亿元,先后建成投运了青藏联网、玉树联网、青新联网、果洛联网等一批重点工程,青海电网由单一交流电网发展成为交直流混合电网。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已累计建成750千伏线路3180千米、330千伏线路6365千米、110千伏线路10764千米。2018年青海省全社会用电量已达到738.34亿千瓦时。

如今,每逢夜幕降临,青海高原处处万家灯火。“洋蜡黑饭”已成久远的记忆,甚至一度发展为年轻一代形容浪漫情调的代名词。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2015年12月23日15时45分,随着地处三江源腹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长江村、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角芒村通电工程一次性带电投运,青海省最后9614户、3.98万无电人口全部用上了电,标志着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目标如期实现。

如今,3年多的时间过去,“两村”因通电发生的变化实实在在。

电力是走向现代文明的关键。长江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电让村民们的生活不再孤寂,村民吉德说,自己通过电视、广播了解到许多新东西,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每天按时收看新闻联播已经是全家人的共同习惯。

果芒村接通“大网电”后,牧民照明、吃水、磨青稞都实现了稳定用电。目前,全村常住居民680户,人口3215人左右,通电率100%,全村家庭月均用电量达到168千瓦时左右。通电也带动了村民增收,琼噶成为该村依靠电力致富的代表,开起了磨面坊、建起了汽修车间,服务村民的同时率先实现了脱贫。

“两村”通电成为让青海人民都“用上电”的一个缩影。然而仅仅让百姓“用上电”还不够,更要让百姓“用好电”,过上好日子。

不忘初心、执着追求。2016年以来,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累计投入89亿元,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积极服务民生改善。提前完成555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326个村村通动力电“两年攻坚任务”,解决了826个贫困村、641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用电问题,惠及农牧民121万户。

“2018年,青海”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又解决了152个贫困村、46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用电问题,5个离网供电的乡镇实现大电网供电。”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发展部副主任张桂红介绍说,到2020年要完成投资90.8亿元,全面推动“三区两州”农村电网提挡升级。

贫困地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助推了青海全面脱贫攻坚。一批光伏扶贫、农网改造、清洁取暖项目雨后春笋般滋长于高原大地,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贫困农牧民脱贫的希望。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探索形成“项目扶贫、特色扶贫、智力扶贫”三位一体的定点扶贫新模式,国家电网定点扶贫玛多县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

打造城市发展“动力源”,城市供电“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坚强智能的跨越。如今,在青海省会城市西宁市中心5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环绕着5座110千伏变电所和1座35千伏变电所。西宁电网现已建成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的“五横二十纵”模块式双环电网,可满足西宁市城区未来20年发展电力需求。城区配电网已连续3年实现重要节假日“四零”(零跳闸、零投诉、零烧坏、零故障)目标。

电网引领绿色发展

27年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下,青海第一座光伏电站——在青海湖畔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尕日拉村建成投运,容量为4千瓦。

如今,在距此几十千米的共和县塔拉滩上,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这里落成,湛蓝色的“光伏海洋”延绵向天际,与远处延伸跨越草原、高山的铁塔银线交相辉映。在这里,最为富集的光照资源正转化为清洁绿色的电能,并通过林立的铁塔和飞架的银线源源不断地送往千家万户。

青海,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太阳能资源约占全国的11%,水电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风能资源年利用小时在1000至2300小时。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打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两张牌,建设开发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青海省电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和服务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形成“网源协调发展”共识,以电网规划引领青海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先后开工建设并投运了多项网架加强工程和新能源并网配套送出工程,让电并得上、送得出、用得好。

“自2010年以来,青海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达58%,成为国内新能源发展的‘领跑者’。依托大电网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青海清洁能源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至2018年底,累计外送清洁能源电量超过240亿千瓦时。”青海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华说。

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国家电网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总体部署,推动全社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树立清洁低碳的发展思路。自2017年开始,青海电网连续开展3年绿电行动,刷新并保持了世界“绿电”记录,为世界提供了清洁发展的中国样本。

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三型两网”战略为引领,立足行业优势,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硬件支撑、技术创新、管理变革方面持续发力。建成投运国内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平台,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生态圈。组建成立清洁能源发展研究院,发布省内首份清洁能源发展白皮书。加快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实现储能技术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的首次规模化应用。首创发布“绿电指数”,推动建立更加科学、更可持续、更可推广的清洁发展新机制……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支撑了青海清洁能源的高速发展。

2018年,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获批。同年11月,全国乃至世界上首条专为输送清洁能源而建的特高压通道工程——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建成投运。

8月15日,共和县塔拉滩上晴空万里。在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施工现场,上百名电力建设者们,正顶着烈日紧张施工。

“工程青海段将于年底实现贯通,作为青海省内首条特高压通道工程,工程投运将实现青海清洁能源基地电能直送中部地区负荷中心,预计每年外送绿色清洁电能超400亿千瓦时,”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部主任杨记宁介绍说,“届时,青海将实现‘风光天上来、绿电送中国’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投运国家电网青海省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世界海拔最高县西藏双湖县纳入国家电网主网覆盖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35kV主变压器投运差动保护动作原因分析
35kV主变压器投运差动保护动作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