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药师参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的实践

2019-01-05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罗培南万古霉素药师

肖 湘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药剂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对于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临床药师参与了3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会诊,现报告如下。

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菌药物剂量

某51岁男性患者,汉族,体质量78 kg,因“车祸外伤”由120急救中心救护车送至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患者心率85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收缩压/舒张压)62/34 mm Hg,血氧饱和度100%。骨科在急诊行“左下肢清创术+左股骨骨折外固定术+股动静脉修补术+坐骨神经松解术”,术前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入院第3日,患者左小腿张力较高,可见张力性水泡,皮肤花斑,左足背动脉未触及,皮温低,左膝以下感觉、运动障碍,左下肢已失去功能。入院第5日,行“再植坏死肢体去除术+残端包埋术”,术后患者体温40 ℃,白细胞计数(WBC)24.2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83.10%,C反应蛋白(CRP)120.1 mg/L,降钙素原(PCT)7.3 ng/ml,同时送血培养。入院第8日,血培养结果提示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临床医师更换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0.5 g,静脉滴注,每12 h给药1次);换药3 d后,患者依然发热,病情未见好转,临床医师向药剂科发送会诊协助诊治。临床药师会诊建议:更换万古霉素剂量1 g,静脉滴注,每12 h给药1次),滴注时间>2 h,每日密切监测肾功能。入院第14日,患者体温降至37.8 ℃,WBC 14.23×109/L,N% 80.15%,PCT 1.7 ng/ml,肾功能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内,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

用药分析:(1)患者血培养为屎肠球菌。根据《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3],肠球菌血流感染中,对于氨苄西林耐药的菌株宜选用万古霉素治疗。患者使用万古霉素3 d病情未见好转,临床药师考虑万古霉素的剂量不足。《ABX指南: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指出,对氨苄西林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的肠球菌菌血症,万古霉素的靶谷浓度为15~20 mg/L。(2)由于我院没有开展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药师根据患者当日血清肌酐91.6 μmol/L,计算肌酐清除率为93.05 ml/min。查阅相关资料,关于万古霉素的剂量调整有2种方法。①方法一,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最小抑菌浓度(MIC)≥400是万古霉素达到药动学/药效学的目标,AUC0-24=24 h给药剂量(Dose)/清除率(CL),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万古霉素的MIC≤1 mg/L,万古霉素的肾清除率为1.09~1.37 ml/(kg·min),90%的药物在给药后24 h内从尿液中排出;根据患者的体质量78 kg计算,其CL约为5.10~6.41 L/h,Dose约为2.01~2.56 g。②方法二,将患者的基本参数输入万古霉素计算器,计算得出维持其谷浓度在15~20 mg/L的给药剂量为1 g,每12 h给药1次,输注时间为2 h,其谷浓度约为13.8 mg/L;同时,将上述数据再用JPKD软件(Java PK for Desktop,可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电脑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给药剂量为1 g,每12 h给药1次,输注时间为2 h,其谷浓度约为13.73 mg/L。结合上述2种方法,最后将万古霉素的给药剂量定为1 g,静脉滴注,每12 h给药1次。

2 根据病原学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某65岁女性患者,汉族,体质量80 kg,因“右侧髋部肿痛伴右下肢浮肿10 d”收入我院骨科。患者神志清晰,精神差;右侧髋部肿胀,局部压痛阳性,右下肢皮肤肿胀,未见皮肤破溃;心率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 mm Hg;WBC 18.69×109/L,N% 93.34%,CRP 149.1 mg/L,PCT 2.31 ng/ml。临床医师诊断不排除皮肤软组织感染,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0 g,静脉滴注,每12 h给药1次)抗感染治疗。入院第2日,患者诉右侧臀部疼痛难忍;B超检查结果提示,右臀部肌肉层距体表约42 mm处可见一无回声区,范围约77 mm×32 mm,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结果提示,未见血流信号,考虑血肿可能。医师在局部麻醉下B超定位行“穿刺引流术”,抽出血性液体约2 cm,并送细菌培养。入院第4日,穿刺液培养结果提示无细菌生长,继续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入院第6日,患者发热,体温38.2 ℃,复查B超提示右侧臀部无回声区,较前变化不大,可见液性暗区;浅表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右侧大腿外侧皮下组织水肿,考虑积血、积液可能。科室主任查房后,根据患者主诉、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坏死性筋膜炎”,要求进一步穿刺取活体组织检查,抽出淡红色坏死组织液130 ml,送细菌培养。入院第7日,全身麻醉下行“切开排脓+冲洗引流术”。入院第9日,穿刺液培养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临床医师向药剂科发送会诊请求,需要更换为万古霉素治疗。临床药师会诊建议:对于葡萄球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青霉素耐药,对苯唑西林敏感,即可推测其对青霉素酶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因此,建议使用注射用头孢唑林1.5 g,静脉滴注,每6 h给药1次。入院第13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最高37.4 ℃,WBC 8.56×109/L,N% 82.7%,CRP 29.7 mg/L,PCT 0.17 ng/ml,右臀部红肿面积缩小,冲洗液略带浑浊,继续目前方案治疗。

用药分析:(1)万古霉素是糖肽类抗菌药物,仅对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大多数肠球菌高度敏感,有强大杀菌作用。(2)万古霉素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其用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Staphylococcusaureus,MSSA)感染的治疗效果是否较其他抗菌药物更优?查阅相关文献,有1篇关于万古霉素治疗MSSA菌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纳入了7年间2所大学的附属医院294例MSSA菌血症患者进行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万古霉素治疗MSSA感染的效果劣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5]。另一项研究比较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萘夫西林、头孢唑林与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治疗MSSA感染大鼠皮下脓肿的效果,结果显示,头孢唑林最有效,细菌清除最快[6]。Martin等报道,万古霉素对于MSSA的治疗失败率高于头孢唑林[7]。(3)该患者诊断为MSSA感染的坏死性筋膜炎,外科手术治疗的同时,需要针对目标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该菌株为产β-内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使用耐β-内酰胺酶的青霉素类或第1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故选择头孢唑林的效果优于万古霉素。

3 根据多重耐药菌的特点选择联合治疗

某57岁男性患者,哈萨克族,体质量78 kg,40 d前因“高处坠落致头部外伤”,于当地医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板减压术”,后因肺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近日肺部感染加重,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精神差,留置胃管、尿管;间断发热,最高体温39.9 ℃;心率92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50/90 mm Hg;行呼吸机机械通气,自主呼吸模式(SPONT),血氧饱和度75%;WBC 13.2×109/L,N% 77.04%,CRP 141.6 mg/L,PCT 47.3 ng/ml;CT检查结果提示双侧胸腔积液。根据CT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目前呼吸困难症状,不排除肺脓肿或脓胸可能。医师在局部麻醉下行“胸腔穿刺术”,抽出脓性液体送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同时给予美罗培南(1 g,静脉滴注,每8 h给药1次)抗感染治疗。入院第2日,患者胸腔引流液约450 ml,呈黄色、浑浊,血氧饱和度92%,继续目前方案治疗。入院第3日,患者痰培养、胸腔引流液培养结果提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对阿米卡星敏感。临床医师向药剂科发送会诊,请求协助诊治。临床药师会诊建议:增加美罗培南剂量为2 g,静脉滴注,每8 h给药1次,联合应用阿米卡星1 g,静脉滴注,1日1次;将患者放置单间,并做好消毒隔离。入院第6日,患者体温降至37.8 ℃,WBC 11.93×109/L,N% 81.7%,CRP 31.2 mg/L,胸腔引流液约260 ml,呈黄色、微混。入院第10日,患者无发热,胸腔引流液约50 ml,PCT 1.3 ng/ml。

用药分析:(1)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定义,该检出菌株属于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由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转移速度快,仅对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敏感,治疗方案有限。CRE主要产肺炎克雷伯杆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pneumoniaecarbapenemase,KPC)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我国CHINET数据显示,我国主要为产KPC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药师咨询细菌室,该患者标本检出的该株肺炎克雷伯正是产KPC菌株。(2)针对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大多非随机研究强调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更有优势。参照Morrill等[8]的治疗原则[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指导的核心药联合可能的辅助药(一般为体外有活性的药物)],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美罗培南的MIC≤8 mg/L,故核心药选用美罗培南;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在体外显示出协同作用,故辅助药选用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中该菌株唯一敏感的阿米卡星。(3)根据药动学/药效学原理,应最大优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9-11]。药动学数据显示,在MIC分别为4、8和16 mg/L时,美罗培南大剂量、长时程输注可达到足够暴露(谷浓度>MIC时间的40%)的比例分别为 100%、75%和40%[12]。美罗培南的给药方案为2 g,静脉滴注,每8 h给药1次,延长滴注时间为4 h[13]。氨基糖苷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应在安全范围内提高血药浓度。阿米卡星剂量按15 mg/(kg·d)计算,该患者的给药方案为1 g,静脉滴注,1日1次。

综上所述,临床药师对病原菌的特点及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比较熟悉,通过参与临床治疗,针对重症感染患者提出个体化用药意见,优化了抗感染方案,减少了药品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情况。在今后的临床感染治疗中,临床药师需要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结合专业优势,协助临床医师合理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发挥自身价值[14-15]。

猜你喜欢

美罗培南万古霉素药师
药师“归一”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常规剂量万古霉素治疗后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的影响因素
非重症感染患儿万古霉素初始稳态谷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美罗培南对小儿重症感染治疗效果及对PCT水平表达的影响
神经外科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
美罗培南骨水泥的体外释放研究Δ
美罗培南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Δ
局部应用硫酸钙+万古霉素预防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观察
熊真的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