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019-01-05

河南农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碳氮比氮素作物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应用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既解决了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但若方法不当,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从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注意事项进行论述。

一、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

(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和养分质量分数

鲜小麦秸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钙、镁等多种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氮0.32%,含磷0.04%,含钾0.65%,有机质质量分数达46.3%。400 kg鲜小麦秸秆相当于1250 kg土杂肥的有机质质量分数,氮磷钾质量分数相当于6 kg碳铵、3.2 kg过磷酸钙和3.5 kg硫酸钾。但是,碳氮比失调,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秸秆分解缓慢,麦苗因缺氮而黄化、苗弱,生长不良。

(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秸秆还田后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酸与土壤中的钙、镁合成腐殖酸钙和腐殖酸镁,使土壤形成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还田后土壤容质量降低,总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但秸秆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死苗等问题。

二、秸秆还田对病虫害的影响

秸秆中常含有大量的幼虫卵和带菌体,粉碎过程中很难清除,被埋入土壤后能很快成长,成为病虫害的一种隐患。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后,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孢子繁殖,有利于小麦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等病菌积累。根据试验得知,一般条件下,秸秆还田后进行连作,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如小麦根腐病、全蚀病加重,大豆秸秆还田后大豆根腐病和虫害加重。小麦、玉米是否发病,菌源不是唯一必要条件,还受品种抗病性、天气和前茬作物的影响。

三、秸秆还田的注意事项

(一)秸秆直接还田

1.各类秸秆收割后最好立即耕翻入土,以避免水分损失而不易腐解,在水田上更应注意。

2.秸秆还田后,在腐解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机酸,在水田中易累积,浓度大时造成危害。因此,在水田水浆管理上应采取“干湿交替、浅水勤灌”的方法,并适时搁田,改善土壤通气性。

3.使用无病健壮的植物秸秆还田,防止传播病菌,加重下茬作物的病害。

4.要用足够马力的机械将秸秆切碎,长度不超过10 cm,耕翻入土深度在15 cm以下,覆土要盖严、镇压保墒,既可加速秸秆分解,又不影响播种出苗。

5.配合施用氮肥、磷肥。新鲜的秸秆碳氮比大,施入田地时,会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肥现象。秸秆在腐熟的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等速效养分。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肥料,补充土壤中的速效养分。

(二)连作基础上的秸秆还田

在连作情况下还田秸秆,可考虑采用秸秆翻耕还田的方法,而不能采用秸秆耙耕浅层还田的方法。同时,必须要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农作物优质高产。另外,由于秸秆还田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快了除草剂等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缩短了药剂的残效期。

(三)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逐步得到普及,但部分农民对这一技术掌握得不够全面,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产生负效应,部分田块出现小麦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经分析,主要原因是碳氮比失调、秸秆粉碎过粗、土壤过松,生产上应加以防范。玉米秸秆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麦苗会因缺氮而黄化、瘦弱,生长不良。解决办法:秸秆粉碎后,在秸秆表面每667 m2撒施碳酸氢铵50 kg或尿素20 kg,然后耕翻。防止秸秆粉碎过粗。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长,长度>10 cm,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解决办法:使用马力相对较大的大型秸秆粉碎机,这样秸秆粉碎得细,而且旋耕较深,秸秆与土壤混合均匀。防土壤过松。秸秆还田后,土壤过于疏松,大孔隙多,小麦种子不能与土壤紧密接触,影响发芽生长,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除提高秸秆粉碎质量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施足氮肥、磷肥、钾肥;提高土壤墒情和播种质量;适时镇压、浇水。小麦播种后,晾晒1 d,用石磙镇压,使土壤密实。

猜你喜欢

碳氮比氮素作物
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差异
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施氮水平对油菜生育后期氮素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流翔高钙作物叶片管理技术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高大环柄菇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不同动物粪便炭化特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