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柏森:在旋律中唱响东北文化

2019-01-03刘海东

东西南北 2019年22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吉林吉林省

刘海东

写老百姓愿意听的歌,谱老百姓愿意唱的曲儿,说老百姓的大实话,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儿。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首《大姑娘美,大姑娘浪》火遍大江南北,舞蹈家王晓燕的精湛演绎,将东北姑娘的泼辣与美艳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找情郎》《圆梦》《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等一系列东北风曲目纷至沓来,节奏或舒缓、或轻快、或斗志昂扬、或饱含深情,但万变不离其宗,道不尽的是对家乡东北的千丝万缕情。

著名作曲家杨柏森先生生于吉林省扶余市,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这些脍炙人口的东北曲目系出他毕生的心血,受益于长春电影制片厂恩师江巍的教诲,“用镜头说话”陪伴他走过了创作路上的无数个春秋。

杨柏森说,一个音乐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的自信,要根植于民众,创作才不会枯竭;掌握的曲牌、曲种、音乐形态越多,音乐呈现得越具体、越灵活,感染力也越强。

正因此,杨柏森的足迹遍布国内外,各地方言、戏曲文化逐渐熟稔于心,所见所想化作创作的甘泉活水,伴随着各地方戏种著名曲作家的一路提携与指引,他的创作成就逐渐步入巅峰。

“吉林有雄伟的长白山,美丽的松花江,太多的吉林元素值得去创作和挖掘。”在杨柏森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他希望通过旋律歌颂家乡,传承家乡文化。杨柏森曾参与电视剧《刘老根》《农家十二月》《圣水湖畔》《马大帅》等剧的音乐创作,他相信,音乐是一种自然流露的语言,通过音律、曲调即可读懂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一风土一人情。“用镜头捕捉音乐的形象,然后物化成一种音乐,在电影和人物身上准确地表达。”这是杨柏森对音乐的理解,亦是追求。

用音乐传承吉林文化

很多人认识杨柏森,是从《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开始的,一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佳作,让外界通过音乐形成了对吉林最初的印象。

杨柏森说:音乐之美只有达到极致状态,才能根植于百姓心中。他认为当前吉林省不乏优质元素,但吉林的故事尚未被深度挖掘,以至于吉林文化没能更好的传播出去。而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三:文化底蕴问题,政府重视问题,百姓的传承问题。

近期杨柏森正计划以管弦乐或电影,亦或音乐剧的形式筹备一场演出,主题内容以讲好吉林故事为主。他希望能创作出一场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长白山配合旅游进行演出,由此,让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瞩目。他说,二人转是东北的特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定要做得高大上,和世界接轨才行。

纵观杨柏森的作品,很多都是以二人转为母体衍生出来的曲目,形式灵活多样,包括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吉剧,杨柏森更是主要的倡导者之一。

杨柏森说,吉剧姓吉,代表着2700万吉林人的期望与梦想,吉剧发展不起来,吉林文化就存在缺憾。因此,自2010年杨柏森调任吉林省吉剧院院长开始,便投身到“复兴旧剧,创作新剧”的纷繁工作中,大型吉剧《贵妃还乡》《站醒台》等的音乐创作均出自这段时期。2013年,他正式提出“凝心聚力,振兴吉剧”的号召,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专项拨款也于他退休前期如数送达,为吉剧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写老百姓愿意听的歌,谱老百姓愿意唱的曲儿,说老百姓的大实话,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儿。”杨柏森在多年的创作中一直秉承群众路线,这些“接地气儿”的作品也以亲民著称,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受到大众广泛传唱,经久不衰。

行走中的音乐创作灵感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

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

……

著名的东北风曲目代表作《咱们屯里人》曾被演绎成多个版本,这其中,很多人对刘德华粤语饶舌的唱腔记忆尤深。杨柏森谈及曲目创作时说道,音乐是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特殊语言,跨越时间、不分地区与国界,最重要的是要触及百姓心中的那根弦。

“行走中的音乐”显然更具灵动性,也更富感染力,这不单单是指其被传唱的维度,它的精髓更取决于创作者行走的广度,以及自身对各地域文化的理解、积淀、渗透与融合。

在多年的创作中,杨柏森深切感触到,地方方言、环境在触发灵感上所带来的震撼。他曾到访乌兹别克斯坦,应景即兴创作了一首曲目,但回国后却因缺少意境,回味断章,最終被搁置一旁。他说,灵感是此情此景深度挖掘下才能产生的美好旋律,一旦离开也便消失了。正因此,他行走各地进行采风,只为捕捉到当地文化的内涵,这样,作品也便有了“魂”。

杨柏森追求极致音乐的态度似乎注定了他与商业即兴创作划清界限。曾经就有企业家不惜重金找到他,为企业宣传创作,被其婉言拒绝:“没有积淀的盲目创作,是对受托者的不负责,更是对我自己的不负责。”

几年前,杨柏森自吉林省吉剧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休,但并未停止对音乐的探索。他笑称,身上的担子轻了,没有责任加身,又能安心创作了。接下来,他还计划重走抗联路,将这段东北历史上的峥嵘岁月用音乐的形式讲给世人听。

勤奋好学展头角

现在的杨柏森,眉语间多了一些岁月的沧桑,为人谦逊随和,谈到尽兴时,还会即兴哼唱一小段儿。这样的代入感及亲和力,让人瞬间会忘记他是国家一级作曲家,曾担任吉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吉林省吉剧院院长的身份。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位可亲可敬、爱说爱笑的长者。

从小酷爱音乐的杨柏森,对笛子、二胡、口琴等乐器钟爱有加,父亲虽为商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京剧爱好者。受中学老师影响,杨柏森对音乐愈发痴迷。随后进入了文革时期,他便加入到学校组织的宣传队伍中,到各地进行演出——翻跟头、吹笛子、打扬琴……1970年,年仅17岁的他被抽调回扶余县文工团,接触的曲种更加丰富多样:二人转、西河大鼓、评剧、新疆戏……各种唱腔的汇集,对杨柏森的熏染及影响与日俱增,凭借对音乐的深厚造诣,他自乐队进入了创作组,开始着手一些二人转及满族新城戏作品的创作。

虽然参与过多次演出,但杨柏森坦言,1972年(19岁)才学会识谱,而背后则少不了辛勤与付出:提前一小时上班,中午放弃午休,甚至吃饭都要赶时间,只为能有更多的机会品读音乐书籍和练习乐器,如此,历时半年,识谱技能终能掌握。而此后,贝斯、小提琴、大提琴也都置办齐全,却不料背负上“贪大求洋”的质疑。对此,杨柏森不予置辩,淡然视之,始终未忘初心,一心求索的心态牵引着他一路前行。

回顾过往,杨柏森尤记多年前在吉林省白城市观看吉剧《队长不在家》排练现场时的情形:一场大雪使得温度骤降,观众们在围观后陆续离场,唯有他为了取得“真经”在堂外守候,并时不时用笔记录着各种乐器的演奏要领,这一举动让乐队的常维圻老师甚为感动,经他引荐,杨柏森顺利拿到了演奏乐谱,他和一位朋友通宵达旦,一宿没睡硬是将厚厚的一本乐谱抄写完成。多年的艺术实践加之勤奋好学,使杨柏森的音乐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二人转音乐创作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从1983年到2002年近20年的时间里,历届吉林省二人转、小品、小戏汇演及两届全国二人转汇演他都有作品参加,总计30余个,获一等奖的作品就有10余个。为吉林省的二人转艺术做出突出贡献。

“用镜头说话”受益良多

在杨柏森的脑海里,始终深藏着几位尊师的名字,每每提及,心中尽是感激。“常维圻老师是省歌舞剧院最年轻的指挥和作曲,那炳晨老师是吉艺教授、国家一级作曲家,丛宪儒老师是东北大鼓的名家……”杨柏森说,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几位老师的指导提携分不开。

音乐创作路上,杨柏森执著且坚定,而在他周围逐渐成型的“音乐圈”汇聚了舞蹈家、歌唱家、词作家、曲作家等众多艺术领域匠人,将音乐的形态具象化,将音乐的意境展现得淋淋尽致,这同样助推杨柏森的音乐创作步入巅峰。

杨柏森说,一首词要背会读懂,作曲前要历时数天沉淀,反复在内心揣摩,根据节奏、地域元素等进行定位,将词格、逗点、高潮等分析透彻,才能动手创作;要理解词的内涵,达到“珠联璧合”便是曲作最好的状态。据他介绍,《大姑娘美,大姑娘浪》的曲创作便是经数次修改,前半段取自东北秧歌,后半段经与词作者马金平反复切磋,最终结合东北大鼓及西河大鼓精髓,一跃成名。

秦风楚韵、云南风情,或通俗或民风……杨柏森的作品涉猎甚广,但万千变化不离其综:用镜头说话贯穿其作品始终。

杨柏森介绍说,1971年前后正值《沙家浜》排练时期,曾邀请长春电影制片厂女作曲家江巍“助阵”,她的一句“用镜头说话”,不仅道出了影视配乐的一种态度,同样也是对音乐创作者最大的启示。直至今日,这句话依然让杨柏森受益良多。

随着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大热,《大姑娘美,大姑娘浪》传唱全国,《刘老根》《马大帅》等剧热播带热《圆梦》《活出个样给自己看》等系列曲目,杨柏森的名字频频被外界所关注。在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中,他参与唱腔创作及场面音乐设计,和同事们调动多年的音乐积累,努力展示萨满音乐色彩,强化满族音乐特色,这个剧目获得了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杨柏森荣获文化音乐设计奖及戏曲音樂最高奖项“孔三传”音乐创作奖。

直至2010年左右,他调任吉林省吉剧院院长,自此肩上的担子更重,精力有限,但振兴吉剧的初衷却始终未变。对于得之不易的专项经费,他更是“一个铜板掰两半儿”,一半儿用于业务建设,一半用于百姓生活。在他的观念中,吉剧振兴始终应以百姓为基础,为百姓谋福利必须考虑在内。退休后的他,更是将一腔热忱洒向一生挚爱的乐曲创作中。他说,近年来,东北音乐存在一种紧迫感,必须要加快对东北文化的挖掘,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精品音乐,由此将东北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作曲人加入其中,共同推动,为吉林省的振兴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吉林吉林省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奔跑的小浪花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反腐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吉林冬季之旅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