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晓光:《西游记》里的妖怪长啥样,他说了算

2019-01-03陶彬宋东倢李瑾历

东西南北 2019年22期
关键词:牛魔王二胡西游记

陶彬 宋东倢 李瑾历

他默默无闻地奉献,不为出名,只为这部剧能更精彩。

学画因母亲

岁月的洪流,卷走了多少青春和年华,如今距离86版《西游记》拍摄已经33年了。记忆中的《西游记》带给了我们许多欢乐,但是又有几人知道,整部剧的造型是贯穿剧情的核心,电视剧的背后,又曾站着什么样的人去精心设计构造。他不为出名,只为这部剧能更精彩。他,就是《西游记》美工造型组主任,徐晓光。

徐晓光,1937年生。光阴荏冉,如今82岁的他,雪鬓霜鬟。

徐晓光出生在地道的农民家庭,不富裕,到了13岁他才能上小学。后来他又爱上了画画,天天照着小人儿书临摹,一本又一本。小时候的他除了爱好画画外也会拉二胡,这些都是徐晓光的特长。

母亲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懂知识的力量,所以在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上全力支持,不管多么艰辛,母子几人都乐在其中。徐晓光说:“我能走到现在多亏了母亲的教育,我以我的努力挣得了资本,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徐晓光小学毕业后全家搬到长春市,做加工汽车零件的工作,后来他辞了工作去拉二胡,考上了阿城县评剧团,从此步入文艺界。没过多久又考上了吉林省吉剧院,也从二胡改学拉大提琴,之后他开始接触美工道具,到舞台美术队担当道具组。《西游记》的拍摄需要全国各地知名的道具组人员,杨洁导演选中了他。接着,他被调到了中央电视台。

书是死的,思想是活的

“当时杨导给我们阐述啥叫《西游记》,她说就是无人看过的,形象全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徐晓光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剧里的避水金睛兽、牛魔王、红孩儿,甚至还有拖着师徒四人的大乌龟,这些妖魔鬼怪都是徐晓光为首的几人琢磨出来的。

当时的剧组没有钱,一切高难度的东西靠钱是买不来的。顶着种种压力,徐晓光秉持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天天往动物园跑,观看许多动物的长相寻找灵感,如牛魔王的坐骑“避水金睛兽”,就是结合了鹰的爪子、河马的眼睛、鹿的犄角,多种动物的特征再将它们摘出来重新组合延伸出来的。再比如他制作的通天河乌龟,当时为了灵感去市场上买了只真的乌龟,天天捧着观察,光是制作一只乌龟就用了2.4米长、3.8米宽的6块大泡沫,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过通天河,其实他也在那只大乌龟里面,“我就拽着一根绳子,让乌龟张嘴说话。”

一摞单页的草稿纸,老人小心翼翼地翻开每一页,“这是红孩儿”“还有牛魔王”,这些记录着老人和他同事们,为《西游记》人物中塑造造型的每一个环节。老人说,这些形象只是初步的构想,虽然后来有很多都未被用上,但每一张草纸上记录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的工作,是快乐的。

书是死的,思想是活的。徐晓光脑子里的妖怪是啥样,我们看到的就是啥样。

他伴随《西游记》一起变老

徐晓光为人很谦虚,刻意地让自己“默默无闻”。他从不抛头露面,在台下支撑着整个幕后。在创作方面,徐晓光功不可没,他晓得自己走的路,是旁人从未走过的,晓得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是别人从未见过的。每天都在创新、在创造,打破昨天的思维。

《西游记》这部陪伴了无数人长大的经典剧,当年拍摄时的难度不亚于唐僧取经。然而正是因为有很多幕后人员的支撑,还有演员们的辛苦表演,導演也从未放弃停拍,才有了这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长大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而当时的演员剧组成员们,却陪伴着《西游记》慢慢老去。

徐晓光

86版电视剧《西游记》美工造型组主任

猜你喜欢

牛魔王二胡西游记
二胡悠悠
牛魔王
哪吒失手
让魔王消失
做妖不能太牛魔王
一把二胡
西游记
西游记
我的二胡情结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