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立学:读书是生活的全部

2019-01-03葛阿婧徐尔悦

东西南北 2019年22期
关键词:民俗学四平书柜

葛阿婧 徐尔悦

5万多册的书几乎占据了施老师的大半个家,每一面墙都摆放着书柜,每个书柜分为9层,一共有9个书柜。施立学打趣地说,这代表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中华文化的正果。

多重身份的民俗文化研究人

施立学,1982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在不仅是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编审,还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东北师大、吉林师大特聘教授。他还是吉林省政协委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施立学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出身,读了7天高中,就被学校撵回家。虽回家务农,但他没有放弃上学的念头,兜里每天都揣着一个小笔记本,这样的本子他有80多个。他每天都背一首诗,并且开始给报刊写文章。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四平地区语文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四平师范学院(今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而在这之前,他已经发表了700多篇文章。

1982年1月施立学大学毕业,到吉林省文联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民俗研究工作。他负责编辑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谈起这个科研重点项目,施立学很感慨,那时的工作量很大,跑遍全省,参与审读50余册各县市民间文学卷,后又从1亿份资料中选出200多万字,最后编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后来他又先后编辑了《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中国民俗大系·吉林卷》等,同时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出版社发表文章3000余篇。

为呼吁保护母亲河数次递提案

施立学除了讲学与著书立说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提出建议、提案,积极履行一位省政协委员的使命和神圣职责。

施立学十分关注议案和建议的质量,深入实际,弄清真伪,以确保提案的质量。他为写好保护建设母亲河曾八次去伊通河发源地青顶山至农安的伊通河段,即伊通河与饮马河汇合处。2004年在吉林省政协会议上率先提出抢救伊通河的建议。施立学在民俗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奔跑的脚步也一刻未停,近几年来,先后提出多项民俗文化建设方面的建议。

他先后获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的先进工作者奖、艺术成果一等奖,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吉林省民族團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全国社会科学组委会授予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长春市委、市政府授予施立学“少数民族(满族)立功建业优秀人士”。

家中藏书5万余册像个图书馆 

人们钦佩他的知识存储数量,也欣赏他私人藏有5万余册的书房,他还养成了剪裁报纸的习惯,已经剪好装订成册的“剪报集”200多本。和他交谈,就像打开一部东北民俗和满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每一个词汇,都是黑土地文化特有的词条。

施立学有一个保持了30年的习惯,每周六天刚刚亮的时候,他会去位于长春西解放立交桥下的旧书摊,在那片书的海洋,才是真正属于施立学的世界。谈起对民俗学的热爱,施立学说起了老家瓮圈村的一位名人,村民都叫她老徐太太。“我小时候,村里还没有电,家家户户也就点一个煤油灯,一到黑天没有娱乐活动,村里的大人孩子们就都聚到老徐太太家,炒一盘瓜子,南北大炕全是人,听她讲一些鬼狐的故事,据说老徐太太肚子里有上百个不同的鬼狐故事,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南北炕的人都影影绰绰看不太清,老徐太太讲得绘声绘色,那个气氛可想而知,把我们这些孩子吓得直往大人身后躲,即使这样,我们这些孩子还是忍不住天天去听!”

施立学近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版,发表了多篇文章。施立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已进入了国家层次。这就是施立学,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一个一路走来创奇迹铸辉煌的人,一位学以致用的民俗大师。

施立学

吉林省民俗学会编审,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民俗学四平书柜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整理书柜
论述类文本阅读
书柜,请开门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仓颉造字”引发的思考
整理书柜
冬闲
象棋棋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