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长洲:良知为圣 哲学为魂

2019-01-03刘潆尘

东西南北 2019年22期
关键词:长洲良知哲学

刘潆尘

生活中初長洲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书法上他讲究师古求新。

他一向乐观通达,对待天命,既有济物之心,又能超然物外,无论顺逆都安然处之。他就是初长洲。

    哲学为本 师从名家

初长洲在书法上的成就,让越来越多的人只把他看成书法家,以至于忘记了他的“本行”是哲学。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初长洲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其成果载入《中国哲学年鉴》《吉林省志》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大辞典》中,初长洲撰写了“道德原则”和“爱情婚姻家庭道德”两部分的全部词条。其在商务印书馆《外国哲学》等刊物发表的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的伦理思想研究的论文,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关于进化伦理思想研究的空白。近年来,初长洲在《红旗文稿》等刊物和新媒体发声,提出“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和“文化建设重在引领”等有影响的观点。在他的著述里,不仅可以看到他书法艺术的底蕴,更能感受到他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担当。

初长洲从小就是一个要强且有担当的孩子,并因此结缘书法。

小学时,班主任评价初长洲语文成绩好,但就是字写得不够好。他听出老师的婉转批评,从此立志把字写好。看比他字好的同学的练习本、看老师写毛笔字、看黑板报……1976年,在长春市人民广场看到“板报展”上的书法《毛主席诗词二首》,他一连三天冒雨临摹,由此辗转得以拜访当时才34岁的段成桂先生,从此开始了他与先生的师生之谊。

他追随先生的书法理念,“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黎明即起,寒暑无间,博览群帖,临池不辍。老天不负有心人,中学时一次作文大赛上,他因写作文不用钢笔而用毛笔小楷惊动考场。长春市二道区有个书法神童的传闻不胫而走。到了大学,他被推举为书法社社长。走上工作岗位后,虽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公务繁忙,但他依然坚持在书法的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

    取法先哲 自创“初体”

生活中初长洲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书法上他讲究师古求新。他常说:“只有尊重传统的创新才可能是有成就的创新。新潮中也可能有流行病,老套中也可能有对规律的坚守。”他不求书体多样,也不罗列真草隶篆,而是专于草书。观其草书,朴以清新放纵诗情,素以典雅气吞霓虹,仿佛涤荡流俗的达士之风迎面而来。这种“性情”之美,来自他追慕古人、开拓新风的艺术信念。

初长洲在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后来又在大学里教授哲学。哲学对他的人生观乃至书法渗透甚深,哲学思维情不自禁地融入他书法的字里行间。他对书法有着与众不同的带有颠覆性的诠释:“书法是点、线、面诗意交织的艺术”,他的书法浸润在哲学智慧之中,哲学智慧滋养着他的书法艺术。这正是他的书作备受青睐的理由,也是他的字难以模仿的原因。

    良知为圣 回馈社会

作为著名书法家,不求名利的同时用学问和艺术回赠社会,初长洲做到了。他为吉林省援建遭遇大地震的四川灾区黑水县的重点公路“吉林大道”书写碑铭;为吉林省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题写“金榜题名”;为贫困学生筹集学费等。为向世人解读长白山文化,他出版了《长白山诗词初长洲书法》等书。

当长春市委、市政府授予初长洲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时,他说:“一个人有点学问、懂点艺术并不难,难的是有一点精神,用学问和艺术回赠社会。这是学者、艺术家起码的良知。”

初长洲

资深学者,著名书法家,教授。

猜你喜欢

长洲良知哲学
赞船工
良知
选拔赛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太平清醮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良知”的义务
良知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