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汉力:大雅能容物,文章不染尘

2019-01-03朱盾曹雪

东西南北 2019年22期
关键词:江汉乌拉吉林市

朱盾 曹雪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对写作,他精益求精,反复揣摩,直到满意才收笔。

触类旁通 博学多才

在吉林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是一个在文化领域全方位涉猎的杂家,在江城文坛很有影响力,他就是江权力。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曾在《江城日报》辟有专栏。

从2004年开始,江汉力对地方史和民俗研究愈加痴迷,每年都有数十篇稿子发表,内容包括吉林市历史、满族汉族朝鲜族民俗、方言、萨满、教育、二人转等各个方面。近年来他先后参与《老城旧事》《吉林满族风俗》《话说乌拉》《吉林乌拉皇贡》《北大湖》《文化吉林·吉林市卷》等书部分章节的编写或全书的编辑,内容重点为吉林地方史、民俗等。《吉林乌拉皇贡》一书百分之七十章节由他编写,其中很多史料都是新挖掘出来的。其中《打牲乌拉总管》一节,考证了历任打牲乌拉总管的任职情况,纠正了一些传统的认识错误。

从2014年开始,江汉力独辟蹊径,挑战了多个他人未涉猎的研究领域。先后出版了《吉林龙潭陶瓷简史》《康熙乾隆东巡吉林乌拉》《乌拉民居》。这三本书,他各选择了一个领域和突破口,其中《吉林龙潭陶瓷简史》(江汉力和其女儿姜劼敏合著)由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曹保明主席作序,其序中说“这本书是作者集文学、史學、民俗学、民间文学、地域学、语言学各方面知识于一身的体现,它对研究东北,尤其是吉林省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的著述和这三本书,奠定了他在吉林市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江汉力正在将自己的一生经历写成回忆录。他的最新作品《历史文化名城乌拉街》也已在2017年年底出版。

胸怀大志 腹有担当

江汉力在初二时就立志要当一个作家,他一生坚守这个目标,即使文革辍笔十年,仍作品数量惊人。

对写作,他精益求精,引用重要史实时,他都尽量找到原文,再三核对。写作已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他说,人生来是有责任的,总要留点什么给后人。对他来说,除了养家培育子女,写作就是最大的责任。

把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又写不出来的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是对得起社会和祖宗的事。尤其是当今的时代,瞬息万变,几十年时间,草房没了,锄头镰刀没了,老工匠没了,老碾子磨没了,这些都是历史,是璀璨的民族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不记录下来就永远失去了。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江汉力所学甚“杂”,对文学、民俗学、易经、萨满教等都有研究,而他自身的经历也很坎坷。他出生在吉林市,一生中却居住过很多地方;1958年他的全家被下放到贫困农村20多年;他4岁丧父,少时随母讨饭,随娘改嫁后又几次易姓,寄人篱下;两次考大学,均因政审等原因而名落孙山;他因出身受过排挤,文革中三伏天站在三层桌子又摞起来的椅子上被批斗;被管制期间没有工资,为了生存,他学会了木匠、瓦匠,长期受歧视、生活压抑和深刻的人生感受使他变得倔犟、坚强、不服输,这些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的民俗研究增添了动力。

如今古稀之年的江汉力,每天除了读书与创作,最在意的还是文化的抢救。这些年来,为了挽救民俗文化,江汉力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从来不吝啬精力和金钱,在旧物市场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如果遇到有价值的物件,不管多少钱他都会直接买回来。

江汉力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一个人不认识、交往数万人,不走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感悟万件物、不写百万字,不能成大器。”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吧!

江汉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杂文学会会员,吉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顾问,吉林市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理事。

猜你喜欢

江汉乌拉吉林市
江汉华
吴永新作品
李松励艺术赏析
作品赏析(2)
影子回来了
认真王国奇遇记
寻找影子
那尼!怎么就开学了
吉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