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富蕴县别勒库都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2019-01-03赵旭辉施胜伟

中国金属通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安山凝灰岩岩性

赵旭辉,石 洞,施胜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新疆 吐鲁番 838204)

1 区域地质

工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准噶尔天山褶皱系,准噶尔优地槽褶皱带,萨吾尔~纳尔曼乃亚带,加波萨尔复背斜中,以额尔齐斯大断裂与阿勒泰褶皱系分界,勘查区位于上述复背斜北翼,额尔齐斯大断裂带南部边缘。

(1)地层。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泥盆系中统蕴都喀拉组、石炭系上统喀拉额尔齐斯组(C2k)、巴塔玛依内山组(C2b)、下统黑山头组(C1h)、南明水组(C1n)、老第三系(E)和第四系(Q4)。

(2)构造。工作区处在额尔齐斯挤压带上,北西向断裂发育,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勘查区内断裂构造以逆断层居首,横穿整个勘查区而过。断裂的北盘向南西逆冲,叠置于南西盘不同岩性段之上。断裂面产状大多在10°~40°∠60°之间。

(3)岩浆岩。岩浆岩为华力西中~晚期第二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γβ4

2b),分布在测区中部,出露很小一块,岩性为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华力西晚期第三次侵入的闪长岩(δ43a)位于测区的南部,大面积出露。华力西中期第二次侵入的角闪花岗岩(γψ42b)位于测区南部大面积出露。区内可见花岗岩脉、霏细斑岩脉及石英脉,分布范围有限。

2 矿区(矿床)地质

富蕴县别勒库都克地区处于额尔齐斯深断裂与准格尔地块夹持的区域,为沙尔布拉克—喀拉通克铜(镍)、金成矿亚带的一部分,区内主要分布的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由黑山头组第三岩性段(C1ha-3)灰绿色安山玢岩、杏仁状安山岩、灰黄色变安山玢岩夹角砾状凝灰熔岩和第四岩性段(C1ha-4)灰黄灰绿色、暗紫色杏仁状安山岩夹安山质凝灰岩含铁碧玉岩、辉石安山玢岩组成。断裂发育,主要由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成,东西向南北向断裂也是本区另外两组断裂。从断裂的相互关系看,几组断裂均为区域额尔齐斯深大断裂演生的次一级断裂或更次一级断裂,南北向断裂晚于北西向及北东向断裂形成。

2.1 地 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石炭系下统黑山头组第一组(C1ha),共分为5个岩性段。

(1)第一岩性段(C1ha-1)灰绿色安山(玢)岩,暗灰色角砾状凝灰岩不均匀互层。

(2)第二岩性段(C1ha-2)紫灰色安山岩,绿色、鲜绿色蚀变安山岩。

(3)第三岩性段(C1ha-3)灰绿色安山玢岩、杏仁状安山岩、灰黄色变安山玢岩夹角砾状凝灰熔岩。

(4)第四岩性段(C1ha-4)灰黄灰绿色、暗紫色杏仁状安山岩夹安山质凝灰岩含铁碧玉岩、辉石安山玢岩。

(5)第五岩性段(C1ha-5)安山岩角砾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夹英安质沉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凝灰岩。

下石炭统黑山头组下亚组第三岩性段(C1ha-3):是矿床主要围岩,以灰绿色安山玢岩、杏仁状安山岩、灰黄色变安山玢岩夹角砾状凝灰熔岩喷发沉积为主。为火山活动中-强的浅海相沉积环境。该岩性段以海相火山沉积为主,为近火山中心的滨海——浅海相沉积环境。此组的岩石构成了矿床的主要围岩。

下石炭统黑山头组下亚组第四岩性段(C1ha-4):是矿区的主要分布地层,出露在矿区南北侧,分上下两个亚段。下亚段下部以灰黄灰绿色、暗紫色杏仁状安山岩为主,上部以凝灰质中粒砂岩、细砂岩为主夹角砾岩透镜体。其物质来源主要为火山物质,有火山碎屑、酸性及基性喷发物,陆源物质较少,表明该时期火山活动强烈,为浅海相沉积环境。局部见碧玉岩及杏仁状安山玄武岩透镜体,该亚段下部火山活动较强,上部较弱,该亚组为浅海相沉积环境。

2.2 构造

工作区处在额尔齐斯挤压带上,北西向断裂发育,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北东东向及北西向断裂规模比较小,断裂倾向不定,倾角以中到高角度为主。破碎带由碎裂岩及糜棱岩、断层泥构成,表明构造活动强烈,出现绢英岩化,局部或次一级构造有石英脉充填,具金矿化。

2.3 岩浆岩

为华里西中期二次侵入。矿区之北的额尔齐斯断裂南侧有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42b),面积较大,分布在测区北西部。

3 矿床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均为下石炭统黑山头组(C1h),岩性为安山岩、安山玢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凝灰岩等。研究区工作范围内含金蚀变带呈一个整体,南北总长2500m,东西最宽1000m,最窄处仅100m宽。形态十分复杂,呈不规则状。大体可分为南北两段,南、北部面积较大,中部呈蜂腰状狭缩,北部Ⅱ号蚀变带规模相对大于南部Ⅲ号蚀变带,蚀变带内尚有未蚀变的中石。

Ⅱ号含金蚀变带:为一不规则黄铁绢英岩化带,位于Ⅰ号含金蚀变带西北方向,坐标为北 纬46°59′18.3″ ~46°59′20.6″, 东 经88°54′3.0″~88°54′9.0″,东西长127m,南北宽16m由三层不规则的金矿(化)体组成。在TCⅡ—1自南向北0108997号样品位为2.29×10-6,厚度为1m,间隔6.2m后,有一厚0.95m品位为0.51×10-6,再向南3.8m左右,有一近3m厚品位为0.52×10-6。TCⅡ—1向西约 50m的TCⅡ—4采了3个样有两个样平均品位为0.75×10-6。

Ⅲ号蚀变带:由若干个大小不一,形状不同,蚀变强弱不等的面型蚀变体组成,有个别探槽中具0.2-0.6×10-6的金矿化体,是否能够形成工业矿体有待进一步工作确定,本蚀变带工作程度较低。

3.1 矿体特征

本次只对Ⅱ号蚀变带做了地质测量和少量探槽工程揭露工作,由于多数探槽施工深度不够,使金品位普遍偏低,我们又顺蚀变带进行了采样。通过1:5000地质测量、物化探工作和较系统的槽探工程揭露,基本查清了矿区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含矿围岩特征和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初步查明了地表Ⅱ号蚀变带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变化等情况。

经取样分析发现,本区金矿化主要发生在Ⅱ号蚀变带的北部(别勒库都克)。从平面上看,在整个蚀变带内,Ⅱ号蚀变带金矿化优于Ⅲ号蚀变带:Ⅱ号蚀变带有29个样品的金含量大于0.1×10-6,其中两个样品的金含量大于1.0×10-6;而Ⅲ号蚀变带仅有6个样的金含量大于0.1×10-6,且最大值为0.23×10-6,说明矿化的频度和强度远不及Ⅱ号蚀变带;另外,Ⅱ号蚀变带有5处是连续两个样的金含量大于0.1×10-6。而Ⅲ号蚀变带的4个样都是分散孤立的单样,说明矿化的规模小于北区。

目前,仅北区能圈出两个金矿化体,编号分别为S1和S2。由两条探槽控制,间距80米。

S1在BTC01探槽由6个样控制,工程控制厚度8.28米,平均金含量0.38×10-6,单样最高含量1.55×10-6;在BTC5探槽中由3个样控制,工程控制厚度4.21米,平均金含量0.16×10-6,单样最高含量0.31×10-6。

S2在BTC01探槽由1个样控制,工程控制厚度1.29米,金含量0.12×10-6;在BTC5探槽中由1个样控制,工程控制厚度0.56米,金含量0.10×10-6。

3.2 矿石质量

别勒库都克金矿区构造蚀变带中,地表氧化带相对发育,沿构造蚀变带其深度延伸不大,最深可达12米,使构造带在地表或浅部形成与围岩有区别的褐色带。

矿石的矿物成分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黄铁矿、毒砂及少量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

矿石结构主要有:压碎结构、自形~半自形结构、半自形~它形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填隙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网脉状,细脉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糜棱状构造,碎裂构造等。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该矿床分布在额尔齐斯深大断裂南侧,次级构造以断裂为主,它们主要受区域性深大断裂的二级断裂控制。目前该区所见金矿体都赋存于新老二期断裂所夹持的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中。金矿产于上古生界下石炭统的黑山头组地层中,为浅海相喷发沉积建造,含金背景值高。岩浆活动主要是伴随华力西中期褶皱带形成所出现的一系列活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到酸性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因而造成从基性到偏碱性的岩石广泛出露。中基性岩的金含量比较高,与金矿来源有一定关系,是金矿的矿源层。矿化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为一套典型的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初步认为矿床成因为早石炭纪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期后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猜你喜欢

安山凝灰岩岩性
养护温度对凝灰岩基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碎屑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
凝灰岩中微量元素的指标检测
福建平和深坑饰面石材(沉凝灰岩)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疫情下的笔试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红爷”魏安山
“红爷”魏安山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让雷锋精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