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思政论

2019-01-03徐士元

关键词:精准育人思政

徐士元

(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优势。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些优良传统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文简称:高校思政)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质。高校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也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现状及其不足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高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立足综合改革,突出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显著增强。在学生培养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大学生对党中央普遍高度信任与拥护,他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体系明显优化,各类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与管理不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党员与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看到高校思政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实效性与预期的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思政工作的“精度”有待提高。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在一定程度上说,凡是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内容、方法和措施都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育人工作都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在育人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实践同其他育人实践的关系,需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广博”与“精深”关系。从当前各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看,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还有实践上都已经非常丰富和充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也得到了有效贯彻和落实。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其他育人实践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何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抓住其“精髓”,即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性东西。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性是认识和把握思政育人“精髓”的关键。牢牢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精度”,不能只根据它的结构、功能、过程来认识它,还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要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大背景下来理解。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践行和理论研究产生实质性影响。

其二,思政工作的“准度”需要强化。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其“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找准方向和定位。从工作分工看,“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与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相互交叉,但并不包括它们的全部”。[2]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需要准确把握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要把政治工作中的非思想性内容与个人生活和生产领域的非政治性思想认识进行明确的区分,而不能相互杂糅、边界模糊,要在确保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前提下,把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政治部分与政治工作中的思想部分有机统一起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引。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尽管也非常注重两者的有效统一,但是由于不能恰当把握两者在育人的各自特点和功能,难免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产生开展思想工作而忽视了政治性教育或开展政治工作忽视了思想性影响的情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准度”上需要继续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1]

其三,思政工作的“力度”仍需加大。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手段、途径、技术、工具、范式等等都是“桥”和“船”。无论是高校在“桥”与“船”的发展与创新上采取的力度有多大,但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桥”和“船”都“是一定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的一定的方法”。[4]也就是说,高校思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伴随着外部世界不断变化与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内容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环境的新变化,解决实践领域中的新问题,就需要面临全面发展与创新的重大任务。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高校思政工作要提高自身的实效性,积极回应外界对它的要求,不仅要充分发挥既有的“桥”和“船”的功能,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原则与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四,思政工作的“实度”亟需巩固。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以育人为中心,既涵盖教育活动全部过程与旨归,又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作为育人实践活动,高校思政工作必须从历史与社会的实际中汲取素材与养分,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尤其是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开展,使高校思政工作“接地气”、有实效,避免出现“假、大、空”说教。同时,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具体而实在的工作,决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泛泛而谈,也不是漫无目的的填鸭式“灌输”,它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是具体地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此外,高校思政工作还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它不仅影响现在,更应该影响长远,要对学生以后的人生成长产生真实的效果。习近平说:“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总之,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虚功实做,不能避实就虚。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差距的成因精准思政构想

随着全国上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越来越多,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其实效性存在的差距,从社会、学校以及思政工作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其一,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思政工作带来冲击。高校思政工作总是也必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在“真空”状态下开展,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在受西方政治、文化、网络等方面“话语权”控制下的国际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前提下,外来文化与价值观的涌入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利益分配格局深入调整,各种利益冲突事件不断出现,这给高校思政工作既带来新的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使高校思政工作的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而脆弱,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严重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其二,学校自身建设不均衡投入影响高校思政成效。学校自身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校园文化、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等方面,这些均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如果这些方面出现不足或差错将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政工作成效。例如,在学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条件下,既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对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便。又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如果教师队伍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渴求给予科学的引导和帮助,也就难以达到积极引领的初衷。再如,在规章制度方面,由于考核机制的导向出现偏差,导致广大教师对重科研轻教学,重宣灌轻引导。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方面,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亟需健全和完善。

其三,思政工作目标的具象化程度难以衡量。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最明显的目标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认真学习、增强体魄、做好人生规划,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完成从“大学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也就是说,大学阶段的教育与培养是学生完成这一转变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但是,完成转变不能仅凭学生在校的表现,更主要的是看学生踏入社会后的具体行动。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要求与效果既要顾及目前学生在校发展的需求,同时又要通达未来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行动。但是,在目前高校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目标的体现有时会出现两极化倾向,要么目标仅仅覆盖学生眼前的需求,出现“短、平、快”快餐式教育,要么目标过于超脱学生实际,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也不能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实质影响。

为了解决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存在的问题,既要避免外部环境对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又要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笔者认为要以高校思政工作实践的开展为路径,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构建高校精准思政工作模式。所谓精准思政,是同灌输型思政、粗放型思政相对的思政工作模式。它指的是在尊重思政工作规律的前提下,坚持立德树人中心任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学生状况给予“精准滴灌”,达到精准教育、精准管理与精准服务,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的教育方式,以产生目标明确、投入到位、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在精准思政实践中,精准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如果“精”是一种专业能力,那么“准”则是这种能力发挥的最好表现;如果“准”是效果的最佳描述,那么“精”则是“准”的正确引导。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思政工作要力求准,以准促精。这主要指开展高校思政工作要在定准目标的前提下,以适当的场合和力度向工作对象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术业有专攻”的效果。其二,思政工作要力求精,以精保准。这主要指开展高校思政工作要通过精确的表达与精巧的设计,把思政工作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传递给每一个需要的学生,以产生“因材施教”的效果。

三、以精准思政工作模式开启高校思政工作新境界

高校精准思政模式就是在扬弃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思路和视角开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境界。实施高校精准思政关键是要找准目标、构建好的工作机制,在精准内容上出实招、在精准投入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目标精准定向、对象精准定位、内容精准供给、发力精准有效、审视精准提升,构建起五维协同精准育人模式,整体上精准提升思政工作实效。

其一,目标精准定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举旗定向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高校思政工作无论是实现根本育人目标还是具体育人目标,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因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在实践中,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其二,对象精准定位,优化师生教育关系。思政工作者与工作对象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开展思政工作实践的关系主体。从学生角度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找准他们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6]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其内心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既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的,又有对社会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的,还有个人心理、身体和思想层面的。在学生群体教育过程中,既有普通群体学生又有特殊群体,既有正式群体又有非正式群体。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层次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群体的内心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笼统采取公式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与内容,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政工作能力,“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1]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得理直气壮、明白透彻、让人信服,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也只有这样,在双方关系上也才能真正构建起平等互动的关系,开创现代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

其三,内容精准供给,保证教育科学合理。高校思政工作内容一定要精准,才能起到“攻心”的效果。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深刻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上不良思想侵蚀等问题,以解决主要问题为抓手,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措施。从一定程度上,高校思政工作是一种教育性交往与活动,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组织起来的,在教育者指导下进行的实践。因此,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专业背景、个人专长、职责分工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施加影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启迪心弦、接受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才能做到“有效供给”。

其四,发力精准有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效果的好坏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不日新者必日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精准发力,必须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有效破解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固化、教学手段传统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先进的工作理念方法,尤其是在教学方面要重构教学过程与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资源、教学载体、教学空间互动融通,做到线上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结合、课内思政与课外思政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强化相结合。同时,做好高校思政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群体的事情,更不是一段时间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在学校层面建立“大思政”顶层设计框架下,需要各部门合理分工,精心设计,协同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有效协同育人格局,不断释放高校思政工作的动力与活力,不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创造力。

其五,审视精准提升,不断夯实育人效果。任何工作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高校思政工作也是如此。它在保留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不断总结,不断审视,不管提高,及时弥补存在的短板和疏漏。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学生们学习和接受程度如何?价值引领是否有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审视和总结。无论是单个的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整个大学阶段的思政工作,都应不断加强检验和评判,深入分析原因,查找症结所在,采取有效措施查漏补缺,实现“改进中加强”,促进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效果。

总之,高校精准思政工作模式作为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的一种探索,是适应时代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当然,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植根于社会与人发展的诉求之中,既需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进行现实回应,也为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能路径的社会存在,当面对滚滚而来的社会变革洪流,它必须积极的调整“自己”去适应外界的变化。

猜你喜欢

精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