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名江津民工参与修筑蓝田坝机场

2019-01-02

文史春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工棚蓝田泸县

● 胡 越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之后,为了抵御日军入侵和配合盟军作战,从1938年到1945年间,国民政府在四川地区征调大量民工从事国防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包括整修公路、修建机场、构筑防御工事等76个国防工程。其中,国民政府于1944年发出命令,但迟至1945年2月才进行修建的蓝田坝机场,是当时的“特种工程”之一, 万名四川江津民工参与修建了这一“驼峰航线”上重要的后方基地,工程量之大、竣工之神速,堪称工程奇迹。

时间紧急的征工电令

194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一年。中国战场上,从5月开始,中国远征军远赴滇西反攻作战,先后攻克腾冲、松山等日军坚固据点,并于1945年1月和中国驻印军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历时一年半,毙伤俘日军近5万人,收复滇西沦陷区8万多平方公里,收复大小城镇50多座,打通了中国和盟国的陆上交通,使中国战场的补给状况得到改善,并支援了盟军在亚太战场上的对日作战。从滇西大反攻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为了组织战略大反攻,需要运送大量的战略物资,而当时陪都重庆周边的机场数量少、场地狭小,大型运输机升降困难,后经中美两国政府协商,决定由美国提供经费和技术帮助中国修建蓝田坝机场。

蓝田坝机场位于四川泸县(今四川省泸州市),作为“驼峰航线”上主要使用的3座机场之一(另外两座机场是昆明巫家坝机场、印度汀江机场),蓝田坝机场在选址上颇为考究。从地理位置上看,蓝田坝机场位于重庆上游的长江边上,可以充分利用长江航运优势将物资运送到重庆;从战略上看,蓝田坝机场的地势较高,又在重庆上游,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的可能性较小;从气候条件来看,泸县也不像重庆那样多雾;另外从机场自身条件来看,蓝田坝机场周边地势开阔,没有险峻高山,便于飞机起降。

作为政府“特种工程”之一,为了修建泸县蓝田坝机场,国民政府组成了“四川省泸县特种工程管理处”进行管理,并指派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负责行政工作,军事委员会第四十三工程处负责施工,美国派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人员,设修建机场工程处和民工管理处。整个工程于1945年3月16日正式动工,5月31日竣工,6月1日试配。整个工程仅用了3个月左右时间,共完成土方90多万立方米,铺砌石方13.7万立方米,南北平行推机道的面宽为13米,北平行推机道长400米,南平行推机道长1800米。还有直通长江的排水沟长400米、深6米,还建有停机圈、机堡10个,装卸停机坪宽度计划为104米,后改为47米。工程征地、表苗、房屋搬迁费计5100万元。机场建成后占地100多万平方米,跑道长1860米、宽60米,是中国第一个混凝土(三合土,俗称洋灰)跑道机场,也是当时战略后方最好的机场之一。

蓝田坝机场修筑工程前期征调了泸县、富顺、隆昌、合江、荣昌、叙永、纳溪民工近7万人,由于工期紧、工程量大,工程告急,为了按期完工,四川省政府后来又将本不在征工范围之列的江津纳入了征调范畴。1945年3月31日,时任江津县长的肖烈收到了四川省政府兼理主席张群的一纸征工电令,电文的意思是着即征调民工1.9万人,前往泸县参加“特种工程”建筑工作。

“驼峰航线”示意图

收到省政府的征工电令,县长肖烈焦急万分。肖烈的担忧事出有因。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开会,商讨同盟国间互助合作相关事宜,会议内容之一就是要在成都附近地区修建大型轰炸机机场,为轰炸日本本土作准备。1944年1至5月,川西55万民工修建了新津、邛崃、彭山、广汉4个轰炸机机场和成都、温江、双流、大邑和德阳5个战斗驱逐机机场。为了保守秘密,在成都附近修建的这些机场统称为“特种工程”。所谓“特种工程”是指工期要求紧、任务艰巨、压倒一切的国防工程。如今,为了战略反攻需要,在泸县修筑机场的这项“特种工程”任务落在了江津人民身上,肖烈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万分。

在国力衰弱的民国时期,机械化程度低,修建国防工程大多靠体力,因此,征调的民工大多是青壮年。据1944年江津县各区乡镇保人口详表记载,时年全县户籍人口共有830003人,其中壮丁数为93539人,除去历年征集入伍的壮丁外,在家壮丁人数实际不足户籍人数的三分之一。然而根据电令规定,江津民工须于4月10日到达泸县工地,留给江津的准备时间不足10天。青壮年都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和顶梁柱,三四月份正是春耕时节,在这个节骨眼上要征调1.9万名民工远赴泸县,征工数量巨大,其难度超过了以往历次征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在现代通讯和交通发达的前提下,在这么短时间内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工也是困难万分。

在接到省政府电令后,肖烈立即组成征工委员会。4月7日,征工委员会召集各督导区区长指导员、乡镇长到县政府开征工紧急会议,按照各区乡镇保甲统训的壮丁人数,将1.9万名民工人数分配到各乡镇并下令征用。根据《江津县修筑泸县机场各乡镇征工分配数额表》记载:城守镇528人、高牙乡384人、僰溪乡360人、龙门乡420人、刁家乡156人、麻柳乡168人……当时全县68个乡镇,每个乡镇均分配了具体名额,连最偏远的四面乡也征调了60名民工。由于江津距离泸县路途遥远,中间还相隔合江县,在交通不发达的1940年代,从江津出发到泸县全靠步行,因此,为使征工有序进行,征工委员会电请泸县工程处和民工管理处同意,延长准备日期,将4月15日定为民工集中出发日期。

江津幅员辽阔,各乡镇之间出发路途差异较大,为保证各乡镇征调的民工能按时统一出发到达机场,征工委员会决定将全县民工按照编组分25处集中,各自携带途中所需口粮、被盖、篾席、蓑衣、斗笠等生活用具。同时按照征工规定,每1000名民工需带锄头300把、箢篼6000挑、扁担绳索800副。一时间,从江津到合江到泸县的各条大道上,出现了一队队肩扛劳动工具的民工队伍,浩浩荡荡,络绎不绝。由于民工人数太多,沿途食宿以及渡河船只异常困难,民工队伍不得不分批陆续出发,直到4月22日才全部出发完毕,待江津民工全部到达蓝田坝机场工地已是4月底。

繁重而艰巨的工程劳作

民工采用传统大石磙碾压法修建蓝田坝机场

泸县蓝田坝机场是当时国内第一个混泥土机场,以前所建的飞机场,碎石、鹅卵石、沙土做成的跑道不够坚硬,粉尘太多,容易损坏,修养不易,而且飞机起飞时有大片石头会被吸入引擎损坏飞机,因此,泸县蓝田坝机场的跑道全部采用三合土建筑,即士敏混凝土。虽然江津民工到达工地的时间最迟,但由于征工数量大,劳动力比别县强,民工管理处和工程处把江津民工当作主力部队来使用,比较艰巨的工作如跑道、飞机堡、停机坪、排水沟等工程,大多是安排江津民工完成。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江津民工还是提前完成了各项修筑任务。

抗战初期,征调民工修建国防工程大多是尽义务,并无工资和伙食费。从1942年开始,征工待遇依照《修正四川省非常时期征工服役暂行办法》规定,即依工程所在地之平均米价为标准,“按方给价”。一个民工在工地工作一天所领到的食米和副食费加起来基本能挣到300元,但加上自身日常开支消费,几乎所剩无几。当时的民工,大都是来自各乡镇的穷人,头上裹着四川人特有的白帕子,身上穿的是补了一层又一层的烂衣服,裤子穿的是所谓的收腰裤,脚上穿的是草鞋,有的甚至光着脚。而且工地上吃的是上级拨发的“垒子”米,不但很粗糙,还伴有糠壳、稗子,甚至小石子,饮食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在为国出力,驱除侵略者的精神鼓舞下,民工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烈日下艰苦劳作。

机场建设最主要的工作是采方、运方、填方和一遍又一遍的滚轧。为了将机场跑道的地基填实,民工们就地取材,在长江边排队拾取鹅卵石。几千民工排列成队,犹如长龙般一行一行排到长江岸边,从水底拾取卵石放在背篼、箢篼里,运回跑道上填放,然后又一行行回到江边拾取,如此反复。在跑道的滚轧上,民工们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人工土办法,即用绳子拉动大石磙碾压。由于石磙又大又重,拉动它需要几十乃至100多人。拉石磙是最为危险的一项工作,如果不慎跌倒,惯性巨大的石磙会继续前行,将人轧死。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每次拉动石磙时都需要一个领队在队伍前方吹哨子,并用手势指挥,使整个队伍步伐齐整,力量合一,从而一步步拉动滚轧。民工们的这一壮举得到了当时参与工程建设的美军技术人员的赞叹。

江津民工参与修建泸州蓝田坝机场

民工们虽然每天工作的时间很长,但在开工初期,由于民工总队部采用按照人头计算工作量来划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偷懒和窝工现象,以致于工程速度和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工程要求。为了按时完工,江津民工总队部决定从5月1日起,将按人头计量的方法改为按土石方给价,以大队为单位举行劳动竞赛,从而激发民力。并制定奖惩标准,如果有差工,则差工大队加班连夜补足;如果有超工,就由总队部传令嘉奖。在劳动竞赛的鼓舞下,各大队均能超额完成,到5月底,已大大超过了既定的工程量,5月31日,江津民工圆满超额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

江津民工在泸县修筑蓝田坝机场期间,江津地方机关和各种团体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组织慰劳团去工地慰劳。民工们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更加努力,喊出了“大战三伏天,答谢慰劳团”的豪迈口号。另外,江津籍在泸县工作、经商、定居的旅泸社会各界人士也对江津民工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工程的完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江津民工在修筑泸县蓝田坝机场期间,共参与了十个方面的修建工作,分别是机场正跑道,全长约2000米,江津民工施工700米,占工程量的40%以上;南推机道暨护道,全长1800米,江津民工施工1100米,占工程量的60%以上;北推机道暨护道,全长1800米,江津民工完成400米,还兼打洋灰混凝土,占工程量的25%以上;停机圈全机场共5个,江津民工修成2个;飞机堡全机场共5个,江津民工修成2个;飞机坪全场共20个,江津民工修成8个,还兼打洋灰混凝土;联络道全机场共4个,江津民工修成2个;喇叭口弯道全机场4个,江津民工修成1个;公路全长1000多米,江津民工完成400米;机场通至河边的排水沟,长约400米、深约6米,全部由江津民工完成。

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特种工程”属于国防工程,因此本质上是以军事行动的方式组织的。为了加强民工队伍管理,按照《修正四川省非常时期征工服役暂行办法》规定,征工委员会组建了民工总队部、大中队部等各级管理机构,均按照军事化管理。

民工总队部设总队长1人,由县长肖烈兼任;副总队长1人、总队副4人,设总务、工务、经理3个科。总务科之下设文书、人事、事务3个股和医务所、员工消费合作社;工务科之下设工程、督导、工具、通讯4个股;经理科之下设会计、出纳、购配3个股,具体承办各项事务。总队部作为整个工程管理的中枢机构,但由于县长肖烈要处理县中事务,因此泸县机场民工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都落到了副总队长卞稚珊身上。作为辛亥革命烈士卞小吾的嗣子,卞稚珊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步兵队的教官、广东澄海县县长兼游击队司令,军事和地方行政管理经验丰富。因此,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机场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全县1.9万人共编成25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共99个中队,每个中队辖4个分队,每分队辖4个班,每个班有民工12人。中、分队长由各乡镇就配征民工人数派定,报请民工总队部委任;副队长由县政府就各乡镇民工编组大队情形,选择当地富有军事管理以及工程经验的人员担任;班长则由民工中互推,或由保长遴派。

除了健全机构,民工的作息和工作管理制度也很严格。根据规定,民工每晚8点必须就寝,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点名后赶到工地开始工作,早饭、午饭均送到工地。在赶工期内,晚饭也是送到工地上就餐。民工每天早上点名出工之后,要由中队长填报人数日报表,并由各大队长专报总队部查核。总队部一面按表报人数派人事股职员到工地抽点,并一面由总队长或总务科长亲自到各个工棚清查,看有无民工偷懒怠工。民工每天早晨到达工地开工两个多小时后,7点钟吃早饭,饭后继续工作,上午9点半第一次休息,12点午饭,午后2点继续工作,下午4点半第二次休息,晚上7点收工。如在赶工期内,晚上10点才收工,工作时间长达约16个小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为了丰富民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民工总队部在各级管理人员和民工中选出部分人员组成川剧、评剧、魔术、金钱板等表演队伍,在每天休息时间表演。由于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为了使民工知晓作息时间,民工总队部特地制作了两面大旗。一面大红旗,写上“工作”二字;另一面大白旗,写上“休息”二字。旗子轮流悬挂在督工台高处,无论民工识字与否,通过辨别旗帜的颜色即可知道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

细致的后勤保障

抗战期间,江津人民共参与了多次国防工程建设,几乎年年都有,有的年度竟然达到两次。据不完全统计,江津历年参与工程建设的民工以及各类管理人员总数不下于10万人。因为多次参与国防工程建设,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江津县政府收到修建泸县蓝田坝机场的征工电令后,除了按时将民工征集起来,民工在工地上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也尤为重要。根据以往经验教训,征工委员会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筹集周转金、搭建工棚、架设通讯电话、设立医务所和消费合作社等。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征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根据战时征工要求,前期各项经费均由各县自行垫支,待工程开工后由上级补发,这些经费涉及民工往来的差旅费、伙食费以及搭建工棚的各项费用。根据当时民工管理处规定,民工每人每日前行30公里即发给一天的待遇,15公里则以半天计算。由于民工人数多达1.9万人,加上各级管理人员,总数达将近2万人,按1944年的物价计算,每天开支的各项费用约200万元,粮食约200石(约10800公斤)。开工初期,民工总队部垫支多达4000多万元,几乎难以为继。为了解决经费来源,征工委员会借鉴了之前的征工经验和其他各县筹备周转金的办法,由各乡镇按照每名民工筹垫2000元的标准,由各乡镇筹缴征工委员会财务组,收转备用,待工程结束后全部退还地方。据统计,征工委员会共征集到各乡镇缴交的周转金2700多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期经费运转困难,解决了民工吃饭的问题。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住宿也是一大难题。由于江津民工征集和到达时间较晚,先期到达的其他各县民工早已将周边的农房住满,空地上也搭建了不少工棚。为了便于管理,同时也给民工住宿提供较为安全干净的居住环境,根据民工管理处和工程处安排,民工总队部将办公场地和民工营房设在了邻玉场(今泸州市江阳区邻玉镇)。邻玉场位于蓝田坝机场上游,距离机场工地约有3公里。4月9日,在总队部人员到达泸县后随即着手搭建工棚。民工总队部副总队长卞稚珊曾经是黄埔军校教官,因此整个工棚的搭建完全按照军营的样式来进行,整齐划一。由工程人员先到现场勘查,画好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由于搭建工棚需要大量楠竹和稻草,先期到达的各县民工已使用殆尽,不得已只有到临近的江安县等地购买楠竹,同时积极在县内各乡镇征购稻草,而且要求每位民工自行携带稻草用于铺床。工棚的搭建非常迅速,由于先行设计,整个工棚搭盖得相当整齐,完全不亚于正规军队的营房,其规范程度引得其他各县甚为羡慕。

为方便联系办事,民工总队部设置在整个工棚区中央,共8幢36间,为警卫室、收发室、会议厅办公室、总队长副总队长室、职员宿舍、储藏室、杂工住处、厨房、医务所、员工消费合作社、重病疗养室和工具修理室。中间是总队集合广场,在总队部四周是各大中队工棚。每5个大队部集中在一个工棚办公,一共5个大队部工棚;中队工棚以每个棚容纳居住200人为标准,共99个,按照1-99号的顺序编列号数。民工住宿以中队番号并按照工棚号数,每一中队住同一个工棚。工棚的构建全部是用竹木绑搭成架后铺盖稻草,厚达9厘米,完全可以抵御夏季的暴风雨。工棚之内,全部用楠竹和木板搭成高铺,离地约1米,可以有效抵御湿气侵扰。同时为防备火灾,棚与棚之间间隔大约5米;每个工棚的四周设有排水沟,以防止雨水倒流。厨房全部安排在工棚外的空隙地,污水向外排放;厕所则设置在工棚后面约200米远的地方。同时,由于江津民工还肩负着铺设混凝土的职责,因此在机场南端的何家坝又搭建了8个工棚,供洋灰大队民工居住。由于准备工作得当,当民工陆续到达工地后均能有序安置,免受了露宿之苦。此外,为了使民工工具能得到及时修理和补充,总队部工具修理室内分设了红炉、竹工、绳工、草鞋工等工种,锄头等铁器如有损坏,修理极便,箢篼、扁担、滚绳背带以及其他工具如有破缺,立即可以补充,对于工程的完成也起到了保障作用。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日军经常空袭重庆,对于重庆周边的军事设施乃至平民区也实施轰炸。为了保证民工安全,在日军空袭时能快速“跑警报”,征工委员会特地购买了电话联络设备,抽调江津乡村电话管理所电务人员到机场架设电话线,专门管理通讯事务。由于民工总队部设在邻玉场,距离工程处、民工管理处约10公里,而民工作工地段距离民工总队部又远在3公里以外,因此,为方便联络联系,在工区与民工总队部之间、民工总队部与民工管理处工程处以及防空指挥部之间设法架设了电话线,设立通信股专门管理通讯事务,以方便消息互通。

为了保障民工的医疗卫生安全,民工总队部设立医务所,抽调了县卫生院院长担任医务主任,该院和乡镇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参加医务所工作,在每个大队设中医师两人。除了民工总队部自行购买的百余万元各种药品,美国红十字会赠送的所有药品,也一并携带备用。医务所还组织救护队长期驻在督工台,对在施工中的受伤人员和患病民工进行紧急治疗,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工的生命安全。五六月初夏时节,为了使民工在繁重中得以及时补充水分,由各大中队特务人员每日至少送开水4次以上,并加放避暑药品防暑降温。此外,为了使民工日用必需品不受高物价影响,民工总队部成立的消费合作社售卖各项物品,廉价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工日常消费需求。

不能忘却的牺牲与贡献

在修筑泸县蓝田坝机场过程中,江津民工创造了多个第一,首先是征调民工最多,多达1.9万人,为江津历年征工之最,也为参与修筑泸县机场各县民工人数之最;其次是工程完成进度快、质量高;第三是用最短的时间超额、超前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受到四川省泸县特种工程管理处、民工管理处的表彰以及参与此次工程建设的其他各县的高度评价。

然而,工地的工作是异常艰辛和危险重重的,据统计,各县民工在修筑泸县机场期间,死伤近万人。对于在工程修建中死亡的民工,根据规定,必须立即妥善收殓。其装殓费由民工总队部发给15000元,运灵柩费4000元或5000元不等。对于因工作受伤的民工,则视其受伤情形,酌情给予一定抚恤金,然后护送回乡。

蓝田坝机场工程竣工大会

此外,虽然征工委员会在民工总队部设立了医务所,购买了各种药品对民工进行诊治。但是,也有不少民工患病后未能康复,只得遣散回乡。根据民工总队部制定的民工诊病简则规定:如经医务所治疗3天以上都无法痊愈的,即行遣散,旅费按途程远近标准发给;如不能自己行走患重病的,立即派担架夫抬送,或雇船运送回县。据江津县民工总队第六大队造呈各乡镇遣散民工姓名册统计,第六大队共遣散民工62名。这些民工大多因重病、老弱、幼小、眼瞎或残疾等各种原因而返乡。在医疗并不发达的年代,一个小小的感冒就极有可能夺取一个人的生命,何况是经过了艰苦劳作身体极度透支的民工。据原高歇乡乡长刘席珍、副乡长舒梅岩1945年7月报给江津县政府的呈文称:高歇乡共有10名被遣散民工在返乡途中或返乡后因病死亡,这些民工的家庭状况基本上都是极贫或赤贫,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小小一个高歇乡尚且如此,当时全县共68个乡镇,回乡后死亡的民工数量虽没有一一统计,但也应该成百上千。因此,为修筑泸县蓝田坝机场,江津民工不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与劳力,而且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代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如此重大的事件,在1993年版的《江津县志》上却将征工年度误记为1944年,征工人数也误载为1.8万人。

1945年6月1日,从“驼峰航线”飞来的6架美军运输机降落在蓝田坝机场。为了迎接机场竣工通航,工程处和民工管理处在机场搭建了一个竹棚讲台,举行了一个盛大而简单的欢迎仪式,几万民工手拿旗帜,列队欢迎。此后,蓝田坝机场开始日夜通航,大型运输机从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直飞泸县,援助抗战的物资源源不断运来,民工们也感觉到以自己微小之力为抗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无比自豪,高高兴兴地凯旋回家。

猜你喜欢

工棚蓝田泸县
刘善良
王蓝田性急
我蓝田
SACS软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李传真作品
蓝田日月
风雪工棚宴
泸县农村信用联社:“互联网+”助力转型升级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