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018-12-31黄林玉邹晓川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8年3期
关键词:安全检查危化品实验室

黄林玉,陈 倩,黄 成,王 跃,邹晓川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 400067)

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而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化学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等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地方院校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必备场所,在实践育人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化学实验室的使用频率更高[1]。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而如何有效地预防化学类实验室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令人担心的是,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仍不时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较大的财产损失,其安全管理已成为一项热点和难点工作[2-4]。因此,高校化学实验室只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构建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1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与危险源分析

1. 1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

我国著名的冯瑞院士说过:“实验室是大学的心脏”。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由于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关系到学校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能顺利开展、国家财产免受损失、师生员工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对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都至关重要[5]。因此,加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意义重大。首先,加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系列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积极落实教育部、重庆市教委及其他部委颁发的系列重要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其次,加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于社会平安和谐、校园安全稳定、家庭幸福美满至关重要;最后,加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保障高校教学、科学研究的正常开展,为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证。

1. 2 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源的分析

近年来,高校化学实验室由于安全管理疏漏造成的火灾、爆炸和剧毒品流失等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6-7]。因此,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化学类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类型,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危险有害因素:

(1) 火灾和爆炸因素。点火源、可燃性物质和助燃性物质是发生火灾和爆炸的三要素。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会涉及到易燃易爆物质,此外还有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或助燃性气体以及各种高温高压设备,化学实验遇到点火源,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2) 中毒因素。化学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较多,如有机溶剂的蓄积、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泄漏以及化学药品的外泄等,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中毒事故。

(3) 化学灼伤、烫伤、冻伤。化学实验室中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等强酸强碱都具有强腐蚀性,这些化学药品在反应过程中一旦失控,溅到皮肤,灼伤肌体,轻者剧痛难忍,重者使肌体腐烂,更复杂的还伴随着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则会造成人员死亡。

(4) 触电和机械伤害因素。化学实验室冰箱、加热套、搅拌器、旋转真空泵等都是常见的带电仪器设备,如果实验人员操作不当或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造成电力事故或者触电事故,导致手、眼等身体部位受伤。

(5) 环境污染因素。化学实验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若未经有效的无害化处理,一旦排入环境中,则会造成环境污染,成为污染源[8]。

2 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检查不严谨、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教育不投入、化学试剂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1)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在国家层面上没有针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统一标准,因此大多数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制定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缺乏专业性、可操作性。更为严重的是,实验室管理者对于相关安全风险和行为因素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学校层面以及二级学院层面很少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制定适合本校、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际工作中往往都是借鉴兄弟院校的制度或经验,使得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很难真正落实到实处。如有些高校化学实验室准入制度以及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的缺失,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成倍增加,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加。

(2) 安全检查不严谨。当前,各高校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书面安全检查制度,这对部分安全隐患的避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突出表现在:①实验室日常的安全检查几乎由学生协助老师完成,受限于自身专业能力,学生对于某些安全隐患无法准确地判断,存在漏报或者不报的现象;②对于重大节假日之前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尽管领导亲自带队进行安全巡查,但是时间节点往往在放假前夕,因此即使发现了问题,更多属于记录不处理,或者处理延后,因为这涉及到不同部门的衔接、工作人员的安排、劳动报酬的支付等种种困难,造成安全隐患依然存在;③安全检查形式单一,对于化学实验室的日常安全状态缺乏有效监管,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管理部门在集中的时间对实验室进行走访、讯问等安全检查形式,其效果一般。

(3) 安全设施不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前提,也是避免人员受到伤害、防范风险的屏障,但受限于经费,地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设施的配备令人堪忧,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消防器材的配备和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库房的安全现状。大多数地方高校灭火器种类单一、数量有限,缺乏针对不同性质的药品的特殊灭火器,更不用说灭火毯、沙箱等必要消防器材,此外喷淋装置、洗眼装置等存在安装不规范或缺失的现象。危化品库房的安全对于高校的安全稳定意义重大,目前国家颁布的危化品库房建设标准规范多达35部,内容涵盖危化品库房的设计、建设、储存、评价、使用、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是更多适用于工厂、企业;而大多数高校的危化品库房有章难循、盲目仿效、违章建设,存在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如危化品库房的安全门和普通防盗门没有区别,室内通风排风设备、照明系统、除静电系统、有毒气体监控系统以及自动报警装置等严重缺失,使得高校的危化品库房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一个重大危险源。

(4) 安全教育投入不足。在实验室管理者层面,不愿意对安全教育过多投入,或者想从安全教育投入要成绩,具体表现在:①多数高校在经费预算时未考虑安全教育专项经费,在后期使用时存在经费捉襟见肘、名目不对等现实问题;②多数高校未对安全教育项目进行投入研究,认为属于管理范畴,没有研究价值;③对于实验室安全课程性质的界定、课时的分配以及师资的投入等本着能省就省的原则,此外针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老师,缺乏必要的上岗培训、专项培训,造成他们工作中所具备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之前的经验积累,往往存在局限性和不系统的问题,使得其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对于安全的重视不够,并且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往往采取劝服式、填鸭式甚至恐吓式的教学模式,且受制于经费,对学生安全实践操作方面的教育大多为空白。

(5) 化学试剂管理不规范。化学试剂管理不规范属于化学实验室最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化学试剂的规范管理对于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安全稳定意义深远[9]。目前,大多数高校化学试剂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化学试剂柜材质无法满足存放不同性质化学药品的要求,如许多高校多采用三聚氰胺板材质制作试剂柜,该材质试剂柜易被药品腐蚀、板面容易鼓泡、使用年限较短,且安全防护等级几乎为零;②化学试剂混放现象严重,未分开存放,如同一格层放有氧化剂与还原剂、固体与液体,甚至同时还有有机溶剂、有毒有害品等,更令人担心的是,化学试剂柜内的药品获取容易,极易外泄,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③实验产生的三废收集不规范,普遍存在随意倾倒、混存、不记录或者随意记录等现象,如对于液态物质中的含卤有机废液、含氰及含汞等无机废液中由于后续处理方式的差异,要求用废液桶分类存放,但多数高校实验室限于场地有限、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低,并未严格执行;④实验室缺少化学物质安全信息单,并缺乏针对化学试剂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应急处置演练。

3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针对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3. 1 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责任

高校应严格落实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与院系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二级监管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学校层面成立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安全稳定办公室,建立安全稳定三级例会制度,定期研讨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并开展专项检查,落实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经费,不断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努力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空间和发展环境。在学院层面二级学院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设立安全工作办公室,建立并完善学院院长、分管院长、实验室主任、岗位负责人各司其职、责权分明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并将实验室安全责任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与日常绩效考核,做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不断循环。彻底将安全责任纵向落实到底,横向落实到边,确保实验室安全常态化[10]。尽管当前没有针对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标准,但一些高校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过调研并借鉴做得较好的兄弟院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经验,学校组织相关力量编写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并在教职工大会、学生主题班会等场合广泛宣传;此外,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先后发布了《放射性工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化学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以及《易燃气体安全管理规定》、《易制毒化学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钥匙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3. 2 创新安全检查机制,消除安全隐患

高校应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安全检查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不断创新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工作机制,以“四个关键”为抓手强化安全检查实效:狠抓关键部位的安全防范、狠抓关键人员的安全教育、狠抓关键时间的安全检查、狠抓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督。抓住上课期间、周末、节假日等关键时间的安全检查,建立“日检查、周巡查、月通报、季整改、年总结”的长效安全保障制度,并加强对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分析研判、考核评估、总结奖励,同时通过建立闭合无缝的安全检查机制,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此外,高校还要实行学生、督导的创新协调机制,即从学院遴选学生担任实验室安全协调员,遴选正直、敢说敢为的退休人员担任安全督导对危化品、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等采取每日不定时抽查,一经发现问题,严格按照“零容忍”的原则,实时曝光,立即责成处理,有效避免因为节假日之前后勤保障人员有限、部门协调困难等原因造成的安全工作延后、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的局面。

3. 3 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安全设施

配置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四氯化碳、沙箱、自动灭火装置、灭火毯等专业消防设施,可以在高校化学实验室发生危险时进行专业、快速、有效的处置;配置紧急喷淋装置,以便实验人员发生危险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紧急喷淋处置,保证人员安全;急救药箱配备日常急救药品,可以对日常实验人员的轻伤进行及时的包扎处理,确保受伤后第一时间可以得到救护。例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过考察江浙沪等地区相关的高校,在社会企业的帮助下,对学校危化品库房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即:危化品库房配备了不同类型的药品柜,如易燃易爆、腐蚀性以及剧毒类药品柜;配备了危化品管理系统,如排风系统、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控系统;改造了库房安全门,完善了消防设施等硬件;此外,学校还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压力容器和气瓶钢瓶等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危化品进行安全评估,消除了安全隐患。

3. 4 常抓安全教育,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危化品安全教育宣传月”,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安全教育名家讲坛、典型案例分析、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危化品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扎实做好危化品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开设《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规范》必修课,组织力量编写相关教材;实行实验室安全考试准入制,组织新生参加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在线学习、考试,考试通过后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才可进入实验室学习;学院有计划地组织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加相关职能部门举办的安全管理业务培训和从业资格培训[11]。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方式将危化品相关科普知识、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定时发送,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危化品安全知识的认识水平,引导突发事故后的正确言论。此外,对于每个高校实验室还要建立实验室安全信息牌,让实验室安全制度上墙,并规范粘贴试剂标签、危废处置标签、气瓶挂牌等。例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了落实重庆市教委《关于开展2017年度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规范意识和养成安全操作的行为习惯,营造操作规范、安全有序的实验室课堂教学秩序,举办了首届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主题辩论赛,其主题紧紧围绕“危化品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谁更加重要”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5 加强危化品的安全管理

高校为了加强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可通过购买符合要求的危化品存储柜,做到专室、专柜储存易燃易爆、剧毒、致病微生物和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品;为了妥善保管危化品,指定专人、双人双锁管理;办理危化品领用手续时,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制度,杜绝危化品流出实验室,并组织实验室人员整理化学物质安全信息单,在发放化学药品时一并提供。根据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易制毒化学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对于易燃易爆化学品应放置于专业的防爆柜中,以确保其安全;对于有毒有害化学品应存储于毒品柜中,并严格执行有害品的“五双管理”,确保不被盗窃、私自领取;对于易腐蚀化学品应存于耐腐蚀的药品柜中,并确保柜体不被腐蚀、锈蚀。此外,针对易燃易爆品、有毒有害品、强酸与强碱腐蚀品、氧化剂与还原剂、固体与液体(同一种物质,液体可在下方)等都要依据规范分开存放,并做好不同的安全标识,从源头上管好化学品,确保其安全;针对实验室涉及的高压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惰性气体必须配置专业的气瓶柜进行有效的固定、检测、报警、通风,确保用气安全;针对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安全管理,高校应依据《实验室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配置废弃物收集桶、废弃物暂存柜、户外大型废弃物暂存柜等设备,有效地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源头收集、包装、标签管理、安全转运、安全暂存,并确保最后安全出校。另外,为了增强高校所有实验室参与者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高校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常见危化品的安全演练,例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现场模拟演练了实验中酸性废液大面积泼洒事故发生后,受伤人员的抢救与组织撤离、现场封锁及事故危害评估、事故上报、应急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危险源消除与现场恢复、事故发生后的调查与评估等应急救援环节,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 语

当前我国高校在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与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实验室安全管理较为成熟、完善的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高校要加强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构建科学的、长效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相信未来的智能安全实验室建设将融合智能门禁、智能通风、智能监控(气体、湿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智能语音播报等高科技元素,也许会解决当前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建之,董岩.地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5):286-289.

[2] 张文俊.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82-285.

[3] 李天鹏,孙婷婷. 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5):93-95.

[4] 陈少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4):119-121.

[5] 李广艳.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7):299-301,305.

[6] 侯德俊,张社荣,张磊,等.依托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9-11,26.

[7] 周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7,20(3):216-218.

[8] 李志华,吴阿清,陈涛,等.应用本质安全原理加强化学类实验室安全预防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83-286.

[9] 邹晓川,王存,张雪,等.基于“三圆环事故致因理论”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8):134-139.

[10]冯涛,杨韬.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2):293-296.

[11]苏红,杜忠文,冯俊娜,等.基于EHS模式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广州化工,2016,44(15):221-222,246.

猜你喜欢

安全检查危化品实验室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注重实效 强化责任
煤矿通风不良的危害以及通风安全检查项目
海上危化品运输船舶紧急过驳应急处置
危化品运输岂能有乱象
安全检查员
“互联网+”赋能危化品仓储物流安全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