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提升初中写作的方法

2018-12-29李志敏

新课程·中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感受兴趣文本

李志敏

摘 要:写作是个老大难问题,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写作是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语文课本是讲授写作方法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可以将该文本的行文结构、修辞手法、作者情感表达的写作手法等用于讲作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教师对文本有较深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这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来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小事写出来而又不至于像记流水账一样。

关键词:文本;细读;感受;兴趣

学生对作文的最初感受就是来自课本。初中生主要写的文章为记叙文,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思路清晰、表达顺畅、情感升华是老师们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困惑学生的难题。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同时,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这里我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仔细研读文本,根据课标和教材用书的指导去探索文本,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一节课是文本、教师、编者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根据学情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法,因为课堂是生成的,要想做到教学相长,文本细读是关键。“文本细读”的基本功能是尽可能充分地发掘一个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奥妙、丰富内涵和独特审美意义,对于不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意义;对阅读者来说,文本细读可以帮助读者去补充字里行间的空白、丰富文本的意义、发掘文本的魅力。[1]比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老王》,这篇课文的语言值得我们去朗读深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句话是在讲述老王的状况,但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而且“没出息”是用引号引起来的,说明不是作者说的,而是老王自己说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接着下面一段“老王只有一只眼……”作者全部都是以别人的口吻来讲述老王的悲惨境况。如果教师带着学生仔细研读文中的句子,就会发现这些写法其实都是为后来杨绛内心的愧疚埋下的伏笔,正因为自己之前的不关心才使得内疚之感更加深切。这样探讨对引导学生写作文有什么好处呢?这是属于语言运用的技巧,句式的变化可以使句子的表达发生变化,视角叙述的不同和人称选择都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意思和文章的深度,进而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外书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富,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2]学生在写作中往往缺乏的是素材,他们有的是课外书上摘抄下来的素材,比如,“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苏武誓死不事匈奴,李密对祖母的孝顺……”还有就是爸爸妈妈离婚,爷爷奶奶又怎样了等等。这些素材过于陈旧或缺乏真实性,究其原因还在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太少,缺乏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适当进行情境导入。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散步》一文中,就是散步这样一件小事,何以作者却写出了对生命的感悟。莫怀戚谈到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为了写“责任感”便改造出“歧路之争”。纵观此文之作体现一条文艺理论: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这就告诉学生写作源于生活的真实但也不完全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主题,我们可以将情节制造得波澜起伏,就正如袁枚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后也要及时检验,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运用类似的方法就生活中的小事来写一篇文章,要求人物(事件)冲突明显。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赫尔巴特说:“兴趣起于有兴趣的对象,多方面兴趣起于对象之丰富性。创造与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是教学的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一节生动的作文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什么手法及该手法的作用,而是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贾志敏老师的《记一件 的事》,课堂上贾老师带去一个橘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贾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来说说这个橘子的特征,从形、色、味等方面来谈橘子,之后引导学生造句,最后让学生把橘子的特征用一段话写出来。学生不仅毫无压力还很开心地写出来,其中不乏精品。随之贾老师用橘子联想出来的情境让孩子们上讲台表演小品。人物的表情动作是否符合语境,台下的同学一眼就能指出来。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给学生们无限的自由空间,更易发掘他们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

四、让学生自己改作文,培养其看书写评论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自己改作文或者互改作文的方式还会给他们以新鲜感和动力,自己去发现问题有助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因此写作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写作应该贴近生活,抒發自己的真情实感。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不仅仅是吸收,还要消化。语文课本中的很多篇章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素材,讲课文的过程就是一次习作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许建华.“细读”批评理论与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方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5:230.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感受兴趣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