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2018-12-29周轶瑾

艺术评鉴 2018年16期
关键词:胶州

周轶瑾

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胶州秧歌,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变化多样,文化内容胶州海运丰富,虽然业内对胶州秧歌的定论尚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海内外非常出名,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胶州秧歌盛名国内外,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 海运文化 胶州秧歌

中图分类号:J72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4-02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

据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相传明末清初,膠州有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逃到了关东。他们两家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乞讨,为了能够吸引别人,将当地小调配合一种独特的扭动在路边表演。后面在形式上又有发展,在演员装束和表演分工有了固定的形式,称为“唱门子”,由老头背鼓腰、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胶州秧歌原有72出秧歌小戏剧目,现存35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探索、整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来讨论研究,每年定时定期来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进行推广和宣传。最近几年,胶州秧歌在全市乃至全国文艺汇演中屡屡斩获大奖,并列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范本。胶州被称为“中华秧歌之乡”,它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孕育胶州秧歌剧的历史长河。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特别值得要说的是,在当地老艺人们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腰一样”来体现胶州秧歌的特点与动律。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动肩、手推、翻腕的完美结合”,这一特点,依然是今日小谩舞蹈的动作特征。专业舞蹈工作者吸取表现缠足妇女踩跷板的动作特征,发挥舞蹈的魅力,使之升华,用来表现新农村人物的特征,这也是一大进步的地方。这种进步与创造,在安徽花鼓灯的发展中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二、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

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个特点。动作之间既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又锻炼了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停歇的力的延伸美感。“伸、韧、碾、拧、扭”不是单独体现的,而是各个部位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向上下同时进行,构成统一和谐的运动,它形成收于伸、强于弱鲜明的对比动作特点,使舞蹈本身更加生动细腻,更形象,有魅力。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个部位“抻、韧、碾、拧、扭”,使女性演员的舞蹈动作抬起来比较快、脚落地轻、行动飘逸、活动起来扭断腰的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有着“快发力慢延伸”的舞蹈动作特征,一般是用来表现旋律优美、音调变化多、节奏欢乐明快,用民间的乐器打击出优美的旋律,乐曲中用大量的附点音符来体现胶州秧歌的“慢做快收”的动作特点。音乐在前面的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展开,而后面的四分之一则是收式,加上之前的四分之三在重拍上,使它的力度的展开有较长的延伸感。这种力的展示,恰巧符合胶州秧歌的“重抬、轻落“的动作特点,将“抻”和“韧”的感觉充分的表现出来。胶州秧歌“拧、碾、抻、韧、扭”这五个动作是它的表现特征,这五种动作特征表现了神韵的胶州秧歌,他们的姿势或优美,或舒展,或柔韧。

“拧”是通过腰为轴心的拧转,在特征上也有三道弯的表现,而脚下的拧靠是脚腕的发力,最后形成了曲线的拧转的特征。在胶州秧歌的“拧”“碾”是形成“三道弯”身体曲线最关键的动作特点。“抻”是舞蹈动作中形态的持续和延长的瞬间,让动作延长和收回,极力表现出力量的美丽。“韧”是指力量的结合和动作的律动,是用手臂和上肢力量的配合,体现出身子内在力量的优美。“扭”是胶州秧歌动作最主要的核心动作,用腰做轴,辅导的部位是肩部,扭动跨。“拧、碾、扭”这三个动作作为全身扭转的动作,三道弯由此展开。“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中最显著的动作了,胶州秧歌手臂在扭,腰部也在扭,在双臂划八字的动作中就是用交替脚和膝盖的关开。胶州秧歌舞蹈的特点就是迅速地发力和缓慢地延伸,力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平均的,节奏变化莫测,轻重缓急也长短不一。胶州秧歌在呼吸上是吸气短、快、轻、呼气则是相反的特点,当然任何舞蹈呼吸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胶州秧歌独特的呼吸方法节奏感,更容易表现出舞蹈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更容易演绎出女性的柔美。

三、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

(一)胶州秧歌的诞生

胶州秧歌的诞生经历了三个时期:从宋金至元末明初属于胶州秧歌的发生期;从元末明初到清中期以前,属于胶州秧歌的乐舞发展期;到了清中期,胶州秧歌已经正式诞生了生活气息非常浓重的秧歌戏了。

(二)胶州秧歌的发展

赵、马两家人在返回故乡后,经过多年的演变相传,循序渐进到1863年就基本成型了,它的舞蹈、唱腔、伴奏都有了固定的表现形式。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还有大锣、堂鼓、饶钹、小镲和手锣等;唱腔曲牌就有了30多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秧歌小戏,又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这之后,全国150个文艺团队先后来到山东学习胶州秧歌,北京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须要修的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山东胶州秧歌就获得优秀奖。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常值得尊重和学习。

(三)胶州秧歌的未来

从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上来看,它以歌舞剧的形式将道具、曲牌、剧本、演员以及各种行当完美融合,并辅之以优雅朴实的曲调和动人的舞姿,让人回味无穷。在表演中,胶州秧歌善用腰部和脚步来舞动,充分发挥了民间乐器的淳朴魅力,动人的音乐与优雅的舞姿相结合,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极大的欢愉。但随着胶州秧歌的发展和普及,秧歌只剩下舞蹈,没有了戏剧,还配上了现代迪斯科音乐,再加上夸大的舞蹈动作,反而这种非传统意义上的秧歌却被大家所认可,人们在晚上饭后时间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到广场跳这样的扭秧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着,人们不再只是满足于传统的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中不断地增添着各种现代化的新元素,这种传统与时代的结合使胶州秧歌文化产生了非凡的魅力,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我们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式。随着胶州秧歌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编入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胶州市举办秧歌节等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胶州秧歌就有了新的发展和前景。

(四)胶州秧歌在传承中的创新

中国古语云“上善若水”。创意是水,真正融入到舞蹈编排表演当中,融入每个动作的意识里。在笔者看来,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不在于保护,而在于创新。舞蹈也是如此,只有打破常规,改变思维,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新不是只求形式的新,新要新在广度和深度,需要有比较深刻的中心思想。

(五)胶州秧歌在创新中的突破

胶州秧歌国内外的盛行,不仅仅只是它的舞蹈部分而它更注重的是艺术内涵的表现。在历史上七十多出胶州秧歌小戏中,胶州秧歌以独特的舞蹈动作特点,优美的动作与旋律,塑造了非常多的人物伟大形象。在国内很多舞蹈创作中,也塑造了成功的现代人物形象,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更深入的挖掘历史,研究强调,组织基层,深入体验一下生活,那岂不是更能创作出更好的剧本来,为中国艺术增添一抹绿色。

综上所述,“胶州秧歌”的继承只是方法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人民服务才是目的。“胶州秧歌”始于民间,也用于民间,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了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人民需要它,人民喜爱它,主要原因是我们保持了“胶州秧歌”原有的质朴和独特的风格,并能使之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人民需要民间艺术,它是对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胶州秧歌就是其一,我们要去发展,努力创新,学习新知识,延续旧历史,让中国的胶州秧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迎接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名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胶州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青岛市胶州少海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双指所向 海铁相连
从地域文化看胶州秧歌的动态风貌
胶州“非遗”——茂腔、秧歌登上国际舞台
青岛旅游散记
门户胶州“新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