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非对称支护设计

2018-12-29田城伙

山东煤炭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煤柱底板锚杆

田城伙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西山煤电杜儿坪矿2#和3#煤层属于近距离煤层,采用下行开采的方法进行回采,受上煤层采动影响,3号煤层开采时,顶板强度降低,完整性下降,围岩变形较大,给下煤层回采巷道的支护管理带来一定困难[1-2]。在实际生产中发现,3号煤层回采巷道所受的围岩应力具有非对称性,但是,现有支护方案采用的是对称巷道支护的形式来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这就导致巷道围岩容易失稳变形,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3-4]。因此,本文以矿井实际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现有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1 工作面概况

杜儿坪矿73903工作面主采3号煤层,工作面煤层厚度为2.70~3.6m,平均3.2m,煤层倾角为2°~8°,平均5°。工作面标高为1047~1072.9m,对应地面标高为1415~1580m,盖山厚度349~534m,平均449m。工作面上部为2号煤层采空区,层间岩层以灰黑色泥岩和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主,其中泥岩厚度为0.30~0.80m,平均0.50m,细粒砂岩厚度为3.20~4.28m,平均3.90m,工作面基本顶为2号煤层上部灰白色粗粒砂岩,随2号煤层开采受到一定破坏,厚度为2.18~4.46m,平均3.00m,直接底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厚度为5.47~5.71m,平均5.60m。煤层顶板属于Ⅱ类中等冒落型顶板。

考虑到工作面实际情况,为增加工作面长度,将工作面正巷布置于采空区下,付巷布置于区段煤柱下。工作面付巷原采用锚网索支护的形式,但是由于巷道布置在煤柱下应力集中区域,受围岩高应力作用和受力的非对称性,导致巷道围岩变形严重,尤其是巷道两帮,靠近煤柱一侧的煤帮变形远超靠近工作面一侧,严重影响着工作面的正常生产。

2 煤柱下底板应力分布规律

2.1 建立数值模型

为分析在上煤层残留煤柱下回采巷道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根据73903工作面实际地质条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计算模型,模型长度为500m,宽度为400m,高度为37m,为简化计算,设2号煤层工作面长度为150m,区段煤柱宽度为20m,模型底部和四周固定位移,上部施加均匀载荷模拟覆岩压力。

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建立模型后,对上覆2号煤层进行开挖,记录其底板垂直应力,利用surfer绘制底板应力集中系数图,如图1所示,分别记录煤柱下不同深度的垂直应力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

图 1 上煤层底板垂直应力集中系数图

图 2 煤柱下不同深度垂直应力分布曲线

由图1、2可以看出:

(1)2号煤层开采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在煤层残留区段煤柱处,形成应力增高区。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与煤柱垂直距离的增大,底板垂直集中系数逐渐降低,且降低的速率逐渐减小,但是应力增高区的范围略有增大。

(2)2号煤层残留区段煤柱处形成应力集中区,且距离煤柱越近,应力集中系数越大。在煤柱下底板处,随着与煤柱垂直距离的增大,垂直应力峰值位置逐渐由煤柱中心向两侧转移,在距离2号煤层底板2m处,底板最大垂直应力约19.6MPa,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大,垂直应力逐渐降低。

(3)3号煤层在2号煤层下方约4.4m处,工作面付巷布置在上煤层残留煤柱下,由图2可以看出,煤柱下4m处,在煤柱边缘附近,围岩垂直应力变化明显,靠近煤柱中心一侧的垂直应力明显大于靠近采空区一侧,会导致巷道形成非对称变形,巷道煤柱帮变形较为严重,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3 巷道支护设计

3.1 支护参数的确定

为了确定合理的锚杆支护参数,利用以上数值模型,在煤柱边缘下方开挖一条回采巷道。巷道为矩形断面,断面宽度为4.5m,高度为3.2m,通过改变巷道两帮锚杆支护参数来观察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首先,改变两帮锚杆的支护密度,分别模拟帮锚杆数量为0、2、3、4、5、6根时,巷道两帮的变形量,如图3所示。

图 3 锚杆密度与两帮变形量的关系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两帮没有锚杆支护时,两帮变形量最大,其中右帮变形量约1.1m,左帮变形量约0.7m,右帮变形明显大于左帮;随着锚杆支护密度的增加,两帮围岩变形量逐渐减小,且减小的幅度逐渐降低;当左帮锚杆根数降为4根,右帮锚杆根数降为5根时,两帮变形达到最小,且趋于稳定;随锚杆根数继续增大不再有明显变化。

确定锚杆支护密度为4根,分别模拟锚杆长度为1.6m、1.8m、2.0m、2.2m和2.5m时巷道两帮的变形情况,其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

图 4 锚杆长度与两帮变形量的关系(4根)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锚杆支护密度为4根时,随着锚杆长度的增加,两帮变形量逐渐减小,且减小的幅度逐渐降低,在右帮锚杆长度降为2.0m,左帮锚杆降为1.8m时,巷道两帮变形量达到最小,两帮变形不再随锚杆长度增加而发生明显变化。此时,巷道左帮的变形量为0.08m,右帮为0.27m,右帮变形明显大于左帮。

确定锚杆支护密度为5根时,分别模拟锚杆长度为1.6m、1.8m、2.0m、2.2m和2.5m时巷道两帮的变形情况,其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

图 5 锚杆长度与两帮变形量的关系(5根)

由上图可知,当两帮锚杆支护密度为5根时,两帮变形量的变化趋势与图4相似,两帮变形量先明显减小,然后减小幅度降低,趋于平缓,当右帮锚杆长度为2.0m,左帮锚杆长度为1.8m时,巷道支护效果达到最佳,其中,右帮变形量为0.08m,左帮变形量为0.06m,巷道右帮变形与支护密度为4根时相比,得到明显改善。

3.2 确定支护方案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可知,在上煤层煤柱下,巷道围岩发生非对称变形,原有支护方案难以保证巷道围岩的稳定。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在原有支护方案的基础上,提出非对称支护设计,具体支护参数如下:

顶板支护:顶锚杆采用长度为2.5m,直径为20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为0.7×0.8m,中部锚杆垂直顶板布置,两侧锚杆分别向两帮倾斜20°布置;顶板锚索直径为21.6mm,长度为4.3m,矩形布置,每排布置2根,使用长度为3.8m的加厚钢带;选用规格为5200×1100mm 的钢筋网护顶,网孔规格为80×80mm。

两帮支护:巷道两帮均采用直径为20mm的左旋螺纹钢锚杆,右帮锚杆长度为2.0m,布置5根,锚杆间距为0.7m,左帮锚杆长度为1.8m,布置4根,锚杆间距为0.9m,两帮中部锚杆均水平布置,两侧锚杆分别向顶、底板倾斜20°布置,采用菱形网护帮,网孔规格50×50mm,网片规格为3300×1100mm。

3.3 支护效果分析

为检验上述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在回采巷道中布置3个测站,监测巷道围岩变形情况,监测周期为60d。监测结果显示,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94mm,最大变形速率为1.48mm/d;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为65mm,最大变形速率为1.12mm/d;且在布置测站30d后,巷道变形速率明显降低,趋于稳定。监测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述的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变形较小,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趋于稳定,满足矿井生产的安全需求。

4 结论

根据杜儿坪矿73903工作面付巷实际条件,利用理论分析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煤柱下底板垂直应力分布规律,并以此提出非对称支护方案;根据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改变两帮支护参数,模拟巷道两帮变形量,得到合理的支护参数,对原有支护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在现场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煤柱底板锚杆
公路下压煤巷式似膏体充填开采暂留煤柱合理宽度优化
薛虎沟矿1209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喷淋装置在锚杆钢剪切生产中的应用
大埋深矿井区间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采动影响下双巷掘进煤柱承载特征研究
锚杆钢筋质量提升生产实践
板上叠球
地下室底板防水卷材施工质量控制
建筑施工中的锚杆静压桩技术
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