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引领大众艺术的“朋友圈”消费

2018-12-28雨葭本刊资料库

收藏·拍卖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朋友圈艺术品文创

文:雨葭 图:本刊资料库

我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现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未来存在巨大市场潜力毋庸置疑,从当前消费趋势看也已见端倪。而媒体对趋势的判断和把握总是先于其他行业,也最先作出应对。近年来,大家不难发现,无论是艺术生活类媒体、自媒体还是公众媒体,都开始尝试跨界自主研发文创产品、艺术衍生品等。同时,艺术化生活的理念传播也成为他们的主营方式。尝试内容的立体化呈现,引领和培养大众的艺术文化消费习惯,他们开始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抢占属于自己的高地。

杂志,从内容导流到电商

广州唐宁书店(番禺店)一处展厅,经常出现一些物美价廉的艺术品,还时不时有艺术家现身现场作创作分享。在这里,人们可以亲身体验艺术与家居的融合,如果看到喜欢的艺术品,还可以扫描二维码线上下单。大件商品支持物流配送,小件商品可以现场提货直接带走。这个定期的艺术沙龙由《收藏·拍卖》杂志主办,这种形式打破了艺术审美和居家生活的边界,同时也弥合了艺术内容、用户体验与消费环节的裂缝。电商平台的加入,补足了艺术家居的消费和物流环节,完成了从内容到产品,再到消费的闭环体验。目前,线下体验、分享活动已经成为《收藏·拍卖》杂志内容实体化的一种方式,并且引起了品牌商的兴趣和关注。“因为有这方面的客户需求,我们与画廊、独立艺术家、文博机构一起开发艺术衍生品、自主研发文创衍生品——璞藏系列等。” 据悉,《收藏·拍卖》杂志旗下的“藏拍客微店——我的美学杂货铺,容纳了多元艺术风格的艺术品,价格亲民,旨在让喜欢艺术、想收藏的大众发掘人人都买得起的艺术品。

这种内容的立体化、沉浸式的艺术消费体验,并不是个例。《新周刊》等媒体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层出不穷,引领大众又一股艺术文化消费热潮。

打通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隔阂,遴选优秀艺术家作品和衍生品,寻求最合理价格体系,引导受众的艺术品消费品位,从而引领从收藏投资的小众市场转向艺术品消费的大众市场。媒体单位因可以接收到行业第一手资讯,拥有忠实的大众读者,做到这一点也是媒体的优势所在。

文化大号,售卖一种生活方式

做过媒体的人都知道,不管是美食、旅游还是时装,甚至是电子产品,编辑策划专题,做采访,拍片子,无非为了一件事:让人们跟随媒体去追求、体验、享受多元丰富的日常生活。很多自媒体、文化大号就利用这一点,开始在大众艺术消费时代分一杯羹。他们所引领的不仅是一种艺术消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比如“一条生活馆”“艺集”等文化大号。2017年9月,“一条”宣布已完成C轮融资,未来两年的目标是开出100家线下店;2018年年初,“一条”宣布完成了C+轮融资,市场估值从3.5亿美元上升到5亿美元。而“艺集”的掌门人也是媒体人出身,她将“艺集”打造成为一家提供家庭艺术品,让艺术变成家居和一场互动的场所。

将艺术消费这一行为生活方式化,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营销手段,而媒体人的优势在于,他们原本即掌握着更加优质、舒适的生活方式的话语权。他们依托于大量的“粉丝”和精准的定位,传达的是自己对艺术的最切实体验。在这个喧嚣时代也最能引起共鸣,这种大众艺术消费的“朋友圈”也愈演愈烈。

《收藏拍卖》杂志开发的“璞藏”文创系列——陶瓷手机共鸣器

公众号“艺集”与艺术家李南南合作的艺术家居摆件

猜你喜欢

朋友圈艺术品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