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作手法解读《迷失在开心馆》的元小说主题

2018-12-27化宪宪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

化宪宪

摘要:《迷失在开心馆》彰显了元小说主题,即现实的虚构性;小说虚构性的揭示;作者与读者角色的主题化[1]。主题互相交错,混乱重叠,俨然一场“迷失”。多重叙述声音、意识流、多重戏仿等创作手法造就了小说的“迷失”魅力。

关键词:《迷失在开心馆》;元小说主题;创作手法

元小说是自我意识小说的“后现代完善”[1],有别于传统现实小说对客观世界和表面细节的描写,它延续了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意识的特征,更增添了作者本人揭示自身创作小说的生产过程,让读者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来,质疑其虚构性,彰显文本创作的自由性。元小说《迷失在开心馆》的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害羞内向,性格自卑的十三岁青少年安布罗斯,在旅途中和进入开心馆前后产生的困惑,面对爱和性,既渴望又羞于表达,脑海展现出各种碎片状的回忆和遐想。看似真实的故事被文本的自我揭露不时地给打破,时刻提醒读者,主人公,事件,内心的困惑等都是虚构的。

一、多重叙述声音

小说中的叙述者,作者以及人物等几种不同的混淆口吻都时刻提醒着读者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文章开头作者便以“开心馆供谁娱乐?”[2]发问,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简单引出答案是安布罗斯的“恐惧与困惑”[3]之后,就以旁观叙述者口吻对小说创作中的“斜体”文字等加以评论,忽而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出小说本身之外,迫使其参与小说的创作中,成为“隐藏的作者”。据笔者统计,篇幅中有十多处的文本评论和自我发问,戏剧性地中断故事的进程,迫切要求读者强烈意识到小说叙述者的自我意识性的存在。在前几段描述在前往大洋城的车上的一些情景以及安布罗斯的心理活动之后,第九段中笔锋一转:“故事开头的作用应该是介绍主要人物,建立主要人物关系,安排主要活动场景,如果必要的话,揭示情节背景,在适当的时候直入主题和预兆,引发第一场矛盾或者称之为‘高潮'之类的什么东西”[2],中断了故事脉络,让人摸不着头脑。巴斯又写道:“其实,如果有人要写一篇题为‘开心馆或者‘迷失在开心馆的故事,那么开车前往大洋城的细节似乎与之没什么关联性。开头应该详述安布罗斯在午后看到开心馆的第一眼和晚上同麦戈达与彼得一起进入开心馆之间所发生的事情。中间叙述他进去之后直到迷路的所有相关事件。中间部分起着延续高潮和让读者准备进入状态的双重作用……目前文章还没出现真正的对话,极少的感性事件,与主题毫无关系”[2]。至此,读者已经完全从故事情节抽离出来,被引诱到小说的创作中去,意识到小说的虚构进程,并主动和叙述者发现创作的问题,参与“迷失”。

叙事声音常常是多重的,可以说是作者,叙述者,主人公,读者等的声音。十三段中有这样两句话:“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安布罗斯病了”[2],可以解读成作者在讲述写作时对读者的提问,也可以解读成旁观对叙述者的质疑,又可以看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提问,或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论从字面意义还是引申意义来讲,作者的身份越是接近于叙述者,从第一人称的观点叙述越是不可取的”[3]。元小说是小说的小说,而这段议论是元小说里议论本身含有的议论,形式上属于元小说的议论,而议论的内容又包含对议论本身的看法,即对“作者”和“叙述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二、倒叙与意识流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使文章曲折有致,悬念丛生。意识流主要是表现人的主观感觉,印象,头脑中瞬间的画面,以及意识活动的流动过程等,通常混乱无章,片段化,无时序,而意识流打破时空限制这一特点给了作家得以“肆意妄为”的创作文本。意识流与倒叙的结合无疑会使小说读来更加反复无常。在小说中,过滤掉作者与叙述者的叙述和议论部分,剩下的大多是主人公的意识流描写。意识流的描写显示了主人公处于青春期阶段,面对爱与性的困惑与焦虑,无法确定自我、人生和未来。前八段给我们展示这样一番番景象:十三岁的安布罗斯和他家人以及邻居十四岁女孩麦戈达在驶往大洋城的车上,安布罗斯害羞自闭,安布罗斯处于青春期,对麦戈达的身材和举动格外敏感和关注。在车上,妈妈让孩子们玩起了谁先看到电视塔就奖励谁的游戏。安布罗斯本能的对母亲把他当成小孩子的做法不屑。麦戈达赢了,并获得一根香蕉,身体前倾,安布罗斯无意间把左手放到她的坐垫上,想着等她坐下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她的身体。跳过叙述者的自我议论部分,画面倒退到三年前,安布罗斯和麦戈达,彼得玩“黑奴与主人”的游戏时,麦戈达抱着安布罗斯的腿乞求,“当时蜜蜂像平常的夏天午后一样在格子窗里嗡嗡叫……她肯定不记得这件事,而安布罗斯却永远不会忘记任何细节”[2]。两个画面表现出安布罗斯的心理活动。邻家女孩麦戈达激起了主人公的性意识和爱慕之情,由于性格的局限,他本能的再次沉溺在回忆里,连当时有蜜蜂在场作证的嗡嗡声这一听觉效果都格外清晰。

三、多重戏仿

在元小说的创作中,作者通常“把传统文本当作社会性虚构加以戏仿,运用传统文本形式作为材料进行写作”[3]。作为善于文字游戏的后现代派元小说大家,巴斯亦不会放过戏仿这一内涵丰富的创作手法,并且在《迷失》中进行多重戏仿,“对历史语境的转换兼有强化和颠覆传统的双重效果”[4],使文本朝着更自由,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前人已有研究,从成长小说和艺术家小说的主题角度来看,故事集《迷失》被普遍认为是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戏仿,巴斯用后现代主义手法模仿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的作品,重新解构,达到颠覆传统文本和虚构新文本的效果。

部分片段对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的作品来源和文本材料进行了戏仿。第三十六段给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可能结局,在黑暗中遇见一个同样迷失的人,或者是个女孩(暗示爱情),然后共同扶持作战,“像尤利西斯那样奋斗,越过一个一个的障碍”[2],直到找到出口。这里将安布罗斯遭遇的困境戏仿了尤利西斯,二者同样面对爱与性的问题,强化了读者对安布罗斯所受困扰的印象和理解。文中关于二战过后社会背景的描写也是对一部战争故事的戏仿。二战过后破败的娱乐设施的描写,母亲唱的军队歌曲,容易让读者想到这是一篇描述二战之后美国人生活状态的小说,更精细一点,可能是关于二战之后美国青少年的成长小说,其中有作者的自我揭露,“在一篇描写关于二战后的马里兰的大洋城的短篇小说中,作者可以描述在便士游戏机旁”[3]。但是,读者细心读下去会发现,这些战争背景与小说主题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为了写小说而“故弄玄虚”,“东拉西扯”的文字堆砌而已[4]。通过戏仿,作者解构了描写战争题材的传统小说形式,讽刺了传统的文本描写对读者造成僵化的思考模式,也启示了读者的开放性思维,再次暗示了文本的虚构性。

四、结语

《迷失在开心馆》用创作技巧证明了小说本身就是一座机关重重,线索庞杂的“迷宫”,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的创作过程,也印证了主题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董晓华.《迷失在开心馆》的元小说主题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

[2]Barth,John.Lost in the Funhouse:Fiction for Print,Tape,Live Voice[Z].New York:Doubleday,1968.

[3]許文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J].社会纵横,2006 (3):160-161.

[4]王建平.约翰·巴斯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150.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探析
浅谈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试论动画电影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