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潮涌动

2018-12-27曾熙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
关键词:寻根文学批评族群

曾熙

摘要:随着二十世纪客家学学科的设立和地域文学的兴起,“客家文学”这一命题随之被提出。客家文学命题提出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繁荣期。在客家文学的繁荣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其独特性,即文化寻根、学科分化、两岸文化交流等社会思潮,对客家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客家文学;思潮

客家是汉民族的特殊民系,客家人祖先是中原的衣冠士族,历经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南方找寻到了繁衍生息的土地并扎根下来,多次迁徙后形成客家族群。客家文学由客家地区孕育而生的文学群体构成,属于典型的地域文学。长久以来,客家文学被裹挟在文学的大进程中一同前行,客家文学的萌芽、生成都掩藏在文学大潮中,整体处于潜在的状态,不论是作家书写还是民间创造都是无意识的结果。伴随着二十世纪客家学学科的设立和地域文学的兴起,“客家文学”这一命题随之被提出。命题一经提出,客家文学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繁荣期,在发展进程中凸显了其独特性,即文化寻根、学科分化、两岸文化交流等社会思潮,对客家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一、文化寻根热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世界“文化热”的带动下,西方系统成熟的文化学科理论和哲学著作被批量译介,造成思想的绝对冲击,结合国内对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传统文化的坚守的担忧和思考,全国各个领域兴起了全面的“文化热”思潮。理论思考的召唤使得“文化热”在学术领域中延伸开来,形成最初始的文化寻根热潮流。文学以当时的绝对活跃姿态第一时间加入到这场思想的探讨中来,民族文化价值自信的寻求和西方现代主义接纳的踌躇,形成了全新的具有开拓性的文学类型——寻根文学。随着本土文化思维开始觉醒,更为强劲的文化寻根热潮应运而生。在文学领域,有了寻根文学的基础,文学创作的文化寻根意识被燃起,“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寻根是为了更好地与具有现代性的世界文化深入对话。在文化寻根热潮中,文学创作扎根于深厚的具有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生发出来,发扬传统文学的感悟性对西方理论接受加以中和,力图找到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文学风格立足于世界。客家族群的无奈背离古中原的迁徙特性使得文化中自带的跟随已久的寻根意识更加浓烈,寻根热的蓬勃是客家族群独特的人文景象,体现在文学介质上则更加的显著。藉由文化寻根热潮,无论从创作到批评,客家文学以其在特定族群区域下形成的文化滋养而受到充分的关注。

二、学科分化整合潮流

为了充分寻求学科的科学性,学界出现了学科分化和整合的潮流:原有的基本性学科被有选择性的细分出一门甚至几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使得研究更加的有针对性并拥有了无限纵向深度的潜力;为了同一个目的,相近的甚至看似无关联的学科打破原有的界限,被牵扯到了一起,通过交叉、渗透和整合而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在学科分化整合热潮中,客家学从历史学大类中分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学科的独立面临着理论建构的问题,整合民俗、文学、语言、艺术、宗教等各方面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尤为重要。华东师大客家研究中心、闽西客家研究会等学术研究团体,这些团体致力于建构客家学理论体系,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除了客家学导论、客家历史学、客家方言学、客家民俗学等研究领域以外,客家文学是客家学学科理论建构中首当其冲的课题。在举办的客家学术研讨会议中,客家文学课题被屡屡提出。周晓平2014年对客家学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时,号召对客家文学进行进一步重视,“客家作家文学、客家民间文学是客家学构建中最为薄弱的两个环节,如若不进行有效的研究补偿,势必影响整个客家学的建构”。客家学学科的形成对于客家文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客家文学批评的进程;客家学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客家文学环节的坚强支撑,以便形成各领域合力得到共同发展。

三、两岸文化交流思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和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推动,两岸局势开始缓和。局势的缓和使得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学术和文化交往更是被提上了日程。客家作为海峡两岸共同认同的汉民族民系,因其天然的文化血脉联系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向心力成为了两岸沟通的重要桥梁。台湾对于客家的重视程度不逊于大陆地区,有些研究甚至出现地更早且更成体系;在客家文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出于对两岸交往的渴望和客家文学内在的吸引力双重动机,一方面,大陆学者频频针对台湾客家文学展开批评活动,代表学者樊洛平、古远清、赖一郎等人。樊洛平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关注台湾客家文学的女性书写和族群文化根基,形成了族群文化视野下的台湾客家文学系列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应邀参加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的同时,台湾学者的客家文学批评成果纷纷被发表在大陆的期刊学报上。不仅形成了两岸客家文学批评的学术交流互动,学术经验的互通也促进了两岸客家文学批评的发展。这一现象还引发了两岸客家文学的比较研究,激发了两岸客家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碰撞。两岸比较研究的立足点在于闽粤赣客家与台湾客家既有同根同源的同质性,又由于长期的交流中断各自发展而形成的异质可比性。加深两岸客家文学交流和对话,无疑可以实现互动和共生。客家文学与汉民族共同体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书写根源在于客家人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精神个性,因而客家文学所引发的两岸交往,对于增强两岸人民向心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两岸社会政治思潮推动着两岸客家文学携手共进,更是推动客家文学批评实践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恒秋.台湾客家文学史概论[M].台北:台湾爱华出版社,1998.

[2]谭元亨编.海峡两岸客家文学论[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

[3]朱双一.客家民系文化性格和精神特征的文学呈现——海峡两岸客家长篇小说閱读比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29.

猜你喜欢

寻根文学批评族群
文学批评新生代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