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时期贵州省大学生志愿精神研究

2018-12-27罗红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4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

【摘要】转型时期的贵州面临更复杂的社会矛盾,需要志愿服务提供支持功能;贵州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深化,但在服务模式、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树品牌、健全评估制度、完善培训制度、提供法律保障是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案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社会转型 志愿精神 大学生

【基金项目】课题来源:2017年度贵州财经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项目资助,课题编号:FDY2017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192-02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进入了新型现代性的发展转变,社会变革更加深入;“十三五”期间是贵州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的同时也会带来社会主体多元生存状态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加剧社会矛盾,此时尤其需要志愿服务提供的支持功能。作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资源,志愿精神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保障贵州省“十三五”规划顺利推行及向现代化转型、实现全面小康不可忽略的重要精神因素;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贵州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社会转型时期志愿精神的内涵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不以谋求利益为目的,自觉身体力行无私奉献社会,全力推进公共效能的提高和不断壮大公益事业,而从事的各类工作的总和。当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它在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在扶贫济困、帮残助老、扶幼助弱、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精神作为志愿服务的内在特质,具备了自愿性、无偿性的特点,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有着怎样的认知,通过志愿服务实践,形成什么样的志愿精神,这是推动志愿活动发展的重要根源。

从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新型现代性的发展转变,这是一种以人为本, 人和自然双盛、双赢, 两者关系协调和谐, 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和谐发展是最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协调解决社会矛盾,是关键任务。贵州作为发展落后的省份,在“十三五”期间,仍然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发展态势更加复杂,社会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社会和谐面临重大考验,这种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凸显,因此志愿服务活动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合作行动,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力和谐社会的建构;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精神,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深化、科学地发展,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它所探讨的核心和关键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贵州省大学生志愿精神现状分析

(一)社会转型时期贵州省大学生志愿精神认知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贵州大学生志愿精神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对志愿活动的认知更深刻,志愿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从调查中发现,当代贵州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具有包容性,他们接触并认同多元文化,对志愿活动的认知也更丰富和包容,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诠释他们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他们对志愿精神的教育价值认识更加深刻,能够通过志愿精神的指引,提升道德境界、养成优良道德品质,自觉投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升综合素质;当下贵州大学生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更加紧密,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丰富内容、人文教育功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内涵,融入了新的价值元素,为志愿精神提供了实践指南。 以上都充分体现了当前贵州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丰富内涵。

二是:对志愿活动规范化程度的要求在逐步提升。近年来,大型活动例如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等活动深受大学生志愿者喜爱。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受到全面、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志愿服务活动不断规范,克服了原有的志愿活动服务质量偏低,内容单一、形式简单、专业性不够强,粗放管理等问题,克服形式化,朝着规范化方向良性发展,这类活动受到大学生积极追逐,这让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也不断在提升。

(二)社会转型时期贵州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模式、管理机制

从志愿服务的模式来看,当前贵州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多元化的发展。不少高校在发起志愿者活动时,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范围窄,服务对象有限,导致了大学生消极对待。多数的志愿活动是院系或学生会主导,由带强迫性、浓厚的政治色彩,大大打击了学生的自觉性,违背了志愿精神的本质,难以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

从管理上看,贵州各大高校对志愿活动管理水平不高,打击了大学生投身志愿者行列的热情。一是缺少规范、专业、系统的志愿服务教育和培训。据调查了解,仅有四成左右的贵州在校大学生零星接触过志愿服务教育,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获得过正规的志愿服务教育、培训。二是缺乏健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多数高校评优评奖时没有将志愿服务行为纳入评选标准的内容,在精神、物质上没有激励的情况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情受挫。

三、社会转型时期贵州省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案建构

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志愿服务能增进他们的实践经验、拓展社会交际、提升个人素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社会而言,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能够改善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培育方案,意义重大,主要有如下举措:

(一)理清思路,正确引导志愿服务意识的树立

通过塑造大学生志愿服务优质品牌,形成多元健康的志愿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意识。各高校要立足實际,理清思路,抓基础、树品牌,通过品牌引导形成志愿文化。志愿文化作为广大志愿者所认同并成为付诸行动的信条,对社会影响深远。通过塑造丰富多彩的志愿文化,加大宣传、引导,消除认知的偏差,正确引导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形成。因此,塑造优质的志愿服务品牌,促进丰富健康的志愿文化形成,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意识,是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训方案的基础、关键和核心。例如贵州财经大学的“花蕾护航”公益事业的实施和推广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该校的一个品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能够有力吸引大学生参与并能培育其自我认同感,为大学生志愿者争取更多的尊重。

(二)建立健全的评估制度

志愿服务是一项无偿的义务劳动,志愿精神也鼓励奉献和牺牲,建立科学、适用、可操作的评估制度,通过激励约束,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借鉴西方国家对志愿服务高度重视,对于志愿活动给予学分乃至奖学金奖励、把志愿服务作为申请入学的重要考核指标等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建立起科学、适用、可操作的评估制度,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服务质量等给予认定,对优秀者给予荣誉表彰,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对不符合要求的志愿服务者及其活动给予否定或者限制等。

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的时候,还应该充分鼓励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创新和多元发展,拓宽服务内容,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扩宽大学生服务活动的领域范围,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三)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目前,贵州省各高校均未形成系统规范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仅在某项志愿服务开展前期,對志愿者进行零星的培训,培训内容也重理论、轻实践。这导致许多大学生服务意识不强或者观念不正确,或者空有满腔热血,却在实践中难以施展拳脚。加上志愿组织绝大多由大学生群体、各学院自行管理,队员的志愿服务意识、技能,凝聚力、协调能力等水平高低不一,阻碍了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各高校要建立起系统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育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要系统、规范、专业,注重培训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积极健康的心态、专业技能等,以便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对志愿服务活动给予充分保障,是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案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颁布了不少专门针对志愿者的法规条文,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有了一定保障,然而这类条文往往较为宽泛,不能够完全切合实际,无法真正为志愿者提供保障。因此,在国家和贵州省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高校还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充分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为切实有社会价值的志愿服务活动保驾护航,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特别要保护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权益不受损害,对可能造成志愿者利益受损的情况要充分研判并积极防御,对在志愿活动中受到的伤害,能够有条件的给予补偿和帮助。相关的管理规定还要能够明确地界定志愿服务的含义、目的、作用、意义、管理、责权等,建立志愿者的准入标准以及志愿服务的规范,明确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等,给予志愿者应有的尊重,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坚定信心。

当然,构建贵州省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必须多管齐下,通过塑造品牌、健全保障制度、激励机制、筹措活动经费等措施,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提升、充分保障志愿者以及志愿组织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14-2.

[2]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3]王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与保障状况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6.

[4]李玮,林伯海.中国志愿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8-3.

[5]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兼论“十三五”规划与志愿服务新常态[J].青年探索,2016-2.

[6]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gzgov.gov.cn/

作者简介:

罗红艳(1985—),女,硕士,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