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双重挑战

2018-12-27鄢明

科技资讯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化挑战融合

鄢明

摘 要:社会化媒介与媒体融合是我国当前发展形势下,传媒业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和重要理论。传统媒体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需要结合起来认识二者的融合。在二者的融合转型过程里如果疏于认识社会化媒体对于传统媒介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就会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无法面对和解决相应的难题。在社会化媒体与媒介的融合过程中具体面临着以下的挑战和问题:第一,专业媒体受到社会化媒体的冲击和包围;第二、专业媒体因为媒介融合而遭到的洗礼和挑战;第三、在媒介融合时代辩证思考分与合;第四深刻把握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社会化 媒体与媒介 融合 挑战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b)-0210-02

近几年来新媒体领域喊话最多的便是社会化媒体,当下传统媒体遇到的主要挑战便是媒介的融合。对于传统媒体需要结合社会化媒介和媒体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于问题的认识才能加强积极应对问题的观念和措施,最终在二者融合过程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1 专业媒体受到来自于社会化媒体的包围

所谓的社会化媒体就是指通过信息分享和用户社会交往的平台,具体以网络平台为主要应用载体传播信息的终端和网站。这些常见的网络平台都可以称之为社会化媒體,例如微博、即时通信、博客以及论坛等。另外,还有很多购物和应用类型的网站都可以被归结为社会化媒体,例如京东、淘宝、国美和苏宁易购等等这些电子商务化平台,这里的网络平台载体要去除门户网站。其中,评论类网站具有“不新闻,无跟帖”之称,电子商务领域的网站则存在“无评价,不交易”即电子商务网站的评论对于人们的购买行为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然而电子商务网站仅仅关注自身的售卖领域,却在用户社区培养中始终处于空白状态。但是如果在社会化媒体范围内纳入电子商务网站,则形成了传统的商业门户被排除在社会化媒体之外。因此,目前展现出的形势是传统门户正在逐步的被挤压在社会化媒体之外,在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之中用户始终处于主角地位,通过推动用户的底层心理社交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些媒体都需要不断扩大用户的社交圈子,通过更多人的关注来扩大影响力。专业媒体受到来自社会化媒体的冲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1 草根公民在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权力

第一,专业媒体的触角被公民新闻延伸,因此社会各个角落都出现了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新闻落脚点;第二,由于专业媒体传播存在无法到达的角落,因此公民新闻的“碎片”则对专业媒体形成有力的信息补充性传播。在公民新闻的传播中经常会受到质疑和批评,这就是“碎片化”新闻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需要做好重新的审视和准备。所有的民众个体所接到的新闻几乎都是碎片化状态,也因此无法对社会环境产生整体上的格局认识。然而传播格局中每个公民提供的新闻碎片又恰恰是对专业媒体的平衡和补充,传统的专业媒体即使再努力也会因为诸多的限制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利用播出时段和刊载版面来传播信息时,出现信息传播的死角,根本原因在于专业媒体正企图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中塞满在整个世界,这样就会造成信息的遗漏,因此“拟态社会”一次在传统的传播学研究中被认定为此种情况。然而用户的“碎片化”信息则在改变着一切,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将信息的整体粘贴在一起后户呈现出比专业媒体给予民众的景象更加真实、立体和丰富。第三,在公民新闻的发展之路中,可以采用多点直播的方式增加用户在新闻的全程播放中的卷入感,目前越来越多的实践传播中用户已经成为全程直播、多点主导的局面。第四,专业媒体的把关人地位受到来自于全民投票筛选信息机制的挑战。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公民在选择信息已经完全依靠鼠标,在微博等新闻客户端上什么信息重要,公民的鼠标点击率便高,并且重要的信息公民会通过转发间接的给信息投票。

1.2 在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中“大众门户”受到“个人门户”的冲击

在当下的新闻新的传播模式中,备受关注的便是微博了,然而微博是典型的个人门户传播方式。每个人的微博都机具个性化,因为每个人的微博用户首页、头像以及关注的圈子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这一过程中门户网站已经不是公民上网的必经之路和唯一入口。目前,类似于微博新闻传播方式的还呈现出Widget、RSS、P2P、SNS等技术优化使得新媒体呈现出“分裂”和“去中心化”的特点。每个用户都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关系以及爱好、兴趣组织起自身的活动中心和起点。未来的个人用户便是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信息传播的集成。

1.3 进入社会化媒体的时代更注重关系处理

在传统的专业媒体时代一直崇尚内容为王的媒体观念,但是一位权威的业界人士曾经表示,传统专业媒体在离内容越近的过程里,便会让传统的媒体离成功的道路越远。虽然在业界看来这种说法稍微夹带极端色彩,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着句话不是毫无道理。目前,在版权受到较差的保护条件下的新媒体,很多原创的内容已经失去了其本身拥有的意义。另外,网站上的网民登陆网站更重要的目的是发展社会关系,而非关注新闻原创内容的本身。因此,当前的新闻网站除了丰富内容以外更要注重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和建设。当前的网站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关系:第一人与人的关系,第二网站与人的关系,第三产品与人的关系。传统的网站经营思维是先为用户提供较好的产品,将产品作为纽带积极培养网站与用户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好的网站与人的关系,再来培养网站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网站社区的平台作为网站人与人建立关系的中转站。目前,很多网站都是依靠用户关系的建设来摆明自己不是传统的媒体。因此,这些网站首先要做的便是积极的为用户关系培养可以交融的土壤,凭借稳定的用户关系,便会建立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信任关系,这种通过营造关系来提升竞争力的模式是目前新媒体的主要经营方式和方法。在距今天大概7、8年以前曾经发生在腾讯和360之间的战争至今让很多人记忆忧心,对于腾讯给出的苛刻条件和要挟,很多QQ用户表示要卸载其软件再也不使用,然后想要安装别的即时聊天软件。但是,由于新的即时聊天软件上面一片寂静,没有用户的社会关系和工作呢关系,如果你换了关系平台就意味着你所有关系的丢失不见,这个案例也证明了用户关系才是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咽喉。

2 专业媒体承受来自媒介融合的洗礼

2.1 媒介融合的格局主要受移动终端的影响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手机已经成为公民最重要的移动终端设备,每个人甚至有好几部手机,手机已经不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目前的手机已经完成了数次的智能化转换,智能化的手机可以安装很多APP,每一个客户终端都能够实现跟电脑等同的功能。虽然在工作领域很多功能手机无法取代电脑,但是对于不依靠电脑工作的普通民众来说,手机已经完全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例如,在手机上安装很多购物APP,这样用户在乘车或者办理业务等待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拿出手机登陆购物网站选购自己想要的产品,这种使用模式不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并且当前各大购物网站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有严格的商家审核程序,完善的购物售后保障以及优质的购物服务,由此积极培养了自身庞大的用户群。目前,通过移动终端购物、理财以及办理业务的用户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另外,电子书发展势头也非常的迅猛,电子书作为移动终端的一种于2011年左右出现,早在2011年经过亚马逊的数据统计显示,电子书的销量首次超过了纸质媒介书籍,因此亚马逊出品的Kindle至今已经更替了几代电子书籍且销量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我国的传统纸媒集团方正一直处于传统的出版技术领先水平。由于看清了媒介的变更,一直加强电子书的开发和制作。其对世界媒体和媒介发炸做出了一定的判断,能否通过这样的建设理念获得一个巅峰状态的发展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未来的移动终端需要经过物联网的高度发展之后,让每一个物体都成为网络的终端,这对于新型的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会带来更大、更深的意义。然而,对于媒介的融合及产业的变革来说,要想利用变革杠杆效应就必须找到杠杆的支点,而客户的终端便是产业杠杆的关键支点。因此,在未来做产品规划的过程,其采用的客户终端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利用全新的思维才能积极开发出新终端上的更多产品。

2.2 合与分在媒介融合時代的诠释

当前融合不能作为目的而存在,融合本身是一种手段和方式,其中合适为了更好的分开。高层次的多样化是通过融合而达到的,也因此多样化的融合内容便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细分生产流程和业务形态,分化受众市场和产品的汇聚,分散接收终端和传播渠道,分工大联合以及企业信息。在未来的新媒介与社会化媒体融合之路中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认证。

3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新闻媒体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在以纸媒为主要传播载体和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传播信息内容的方式,正在悄然的接受着新兴的网络媒介的挑战和融合。其中,关键的变革旋律是社会化媒体与媒介的融合,二者应该互动并且交织的发展,才能经过科学的转型和战略规划最终完成新时代媒体和媒介的发展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谭汪洋.社会化媒体时代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4):83-87.

[2] 覃芹.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日常生活——媒介环境研究的应然层面[J].中国出版,2015(12):16-20.

[3] 林玲.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社会化媒体对公益传播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 王鹏.赋权理念下的社会化媒体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142-144.

猜你喜欢

社会化挑战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