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开锁类入室盗窃案件DNA的发现和提取

2018-12-27金益锋

刑事技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案犯防盗门猫眼

王 志,金益锋 ,林 祥

(1. 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区分局,浙江 温州325000;2.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痕迹检验鉴定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35;3.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

入室盗窃属频发案件并常伴有人身安全侵害的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大。DNA检验技术的成熟与日常应用,特别是接触生物检材DNA分析的普及推广,其现已成为支撑打击该类盗窃犯罪和法律诉讼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分局2016年全年统计数据,全区共发生入室盗窃案3270起,其中主要手段是从门侵入的占75%,而技术开锁占比最高达36%,其次是撬门入室为23%。由于犯罪分子日益狡猾,作案时常会以戴手套等方式规避侦查,故室内勘验往往很难提取到有效的物证。

笔者经过分析和实际案例证实,发现犯罪嫌疑人开锁时出于手感和灵活性的需要(也经咨询有关技术开锁痕迹检验实验室和开锁师傅),开锁阶段犯罪分子通常不戴手套,因此,技术开锁类入室盗窃案件的防盗门是发现和提取DNA的重点区域。

1 提取工具与检验方法

本文接触性检材经脱落细胞粘取器粘取[1],其利用粘性膜片直接粘取接触性检材载体表面的脱落细胞,主要由弹性手柄、基底膜、粘取膜、保护膜、固定膜构成,各层膜依次设置在弹性手柄的一端。其特点是弹性手柄形变能力好,可随脱落细胞附着载体的形状而发生改变,适用于各种特殊形状的载体粘取脱落细胞,同时粘取膜粘附脱落细胞能力强,对于大面积载体,可多次粘取,具有富集脱落细胞的作用。CUBE法[2]提取DNA,经Identi fi ler Plus试剂盒进行复合扩增,3500XL进行基因检测。

2 DNA发现与提取的重点部位

盗窃案中门口是现场勘查分析和提取物证的重点部位,尤其是技术开锁类案件的案犯常具有较高的反侦察意识,作案时戴手套、面罩,甚至帽子或头套,因而除了特殊情况外,现场很难提取到有效的痕迹物证,影响案件的有效侦破。本文对164起技术开锁类入室盗窃案件的DNA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检出位点数量达9个及以上视为检出,9个以下视为未检出,检测的基因座总数为16个)。

表1 164起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案件防盗门提取DNA的检出率Table 1 Success rate of DNA examination from 164 burglaries of technicalty unlocking door

笔者通过对技术开锁类入室盗窃案件进行梳理,对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作和犯罪心理进行分析,结合逻辑推理,总结出针对技术开锁类入室盗窃案件中防盗门上发现和提取DNA检材的7个重点部位(图1)。

图1 防盗门勘查重点部位示意图Fig.1 Diagram of the key positions for probing into a burglary-proof door

2.1 猫眼附近部位

一般此类案犯事前会对作案目标踩点,特别是白闯案件,案犯会通过门的猫眼反向观察,或贴靠门上听声判断室内是否有人,因此猫眼附近是防盗门案件的勘查重点部位之一。国内猫眼高度一般在150~160 cm之间,不同品牌的门会存在差异,笔者以门框和门口地面等高的情况为例。中国人男性平均身高174.8 cm[3],故看猫眼孔时会伴随自然弯腰低头动作,因而额部易触碰猫眼上方门面从而留下转移斑。案犯听门判断室内是否有人时,需侧俯首而使耳朵贴靠门面。以身高175 cm男子为例,加上鞋跟高度2 cm,站在门前做听门动作,经测量模拟人员耳朵中心位置对应地面的高度约为154 cm,高度与猫眼高度相近。听门因卫生和听声效果因素,会选择紧贴相对平整干净的门面,被听的门面就会因耳廓和脸颞部贴靠而留下灰尘减层的擦拭痕迹(打光寻找很容易观察到)。对于未设猫眼的防盗门,则应在对应常规猫眼所在部位附近寻找和提取物证。此外,犯罪嫌疑人因害怕被对门邻居看到,可能将口香糖或随身的纸巾以口水、就地取材的其他小物件粘住对门的猫眼,这类检材上所富含的DNA[4]也是勘查的重点之一。

2.2 锁眼内部

案犯经常会使用口香糖、锡箔纸、橡皮泥等作为媒介配合类锁模具开锁,媒介物或多或少会残留在锁眼里,口香糖、橡皮泥等容易直接被发现。此类物品所携生物检材需先将锁芯拆解而后再提取为好,因为锁孔狭小提取物证不易操作,且拆解后提取还能减少锁具内的机油和金属碎屑对DNA检验中扩增阶段的干扰。

锡箔纸类媒介物开锁后一般会随同模具一同被取走,但也有可能因案犯操作不当而有部分或全部留存于锁孔里,且还会因事主的开锁动作被推压到锁芯底部,就更不易被发现。故该类案件尤其需要技术勘查人员做细致观察与分析。锡箔纸上的DNA检出相当困难,笔者统计送检的9例都未检出,分析原因可能是锡箔纸本身体积小、表面光滑,以及犯罪嫌疑人触摸时间短导致DNA的遗留量极少[5],再加上受阳光、温度、微生物等的影响会发生降解等环境的变化所致。此外,董正志等人做过试验:2014年第一季度,案发后4 d以内(含4 d)送检的触摸痕迹类检材分型成功率为17.31%,4 d以上则仅为3.05%[6],而大部分基层公安机关没有自己的DNA实验室,其送检检材抵达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开始试验时往往已耗时3~4 d,这也是造成DNA检验成功率低的原因。

2.3 锁眼护圈

对于防盗门其他部位都没有发现痕迹物证的技术开锁案件,由于案犯开锁过程中手指接触锁眼护圈的可能性较大,勘查时可针对锁眼护圈位置做生物检材的提取。58起技术开锁案件的58份提取自锁眼护圈位置的检材进行分析,23份检出了DNA,检出率39.66%,甄别去除事主所留的DNA,最终有效检出率为27.6%,比中了多名嫌疑人。因此锁眼护圈也是提取DNA的可靠部位。

2.4 防盗门下方内侧面

特别是针对夜间入室盗窃的案件,防盗门下方内侧面也是值得重点勘查的部位。分析案犯心理,作案时打开门后下蹲扶门观察室内情况,门刚开有时会因紧张而没有马上戴手套,就会留下痕迹。对此要兼顾好指纹和DNA哪个先提和怎么提的问题。此处痕迹可以和地面的足迹做相互验证判断。

2.5 门内侧锁具上方附近位置

该位置勘查的是嫌疑人技术开锁行窃后关门离开的情形。离开现场是案犯既放松又兴奋的时刻,此时很可能已经脱掉手套,顺手带上门。而防盗门作为进出房屋的必经通道,受害人留下DNA的可能性很大,DNA检验结果很可能出现混合DNA分型,而且受害人与嫌疑人样本混合的可能性极大[7],此时需要说服受害人提供其DNA样本以便于事后甄别。因此,提取锁具上方附近位置的DNA检材可作为备选手段。

2.6 门锁附近的门框内竖面

该提取部位主要来源于插片开锁类型盗窃案,一般此类型作案方式主要针对没有反锁习惯或装置的住宅。插片痕迹可以在门锁侧面、尤其是锁舌套附近会观察到竖状的擦划条纹[8],从动作分析,擦片使用过程中很有可能手背和手掌边缘碰触在对应高度的门框边棱位置,手指会触碰门锁边的门框内竖面,尤其是门缝较小的防盗门,插片开锁时需要上下晃动,就可能发生上述的反复触碰,为此在门锁附近的门框内竖面提取到案犯留下的DNA可能性较高。

2.7 门口地面以及监控延展空间区域发现的遗留物件

门口地面的遗留物也是防盗门提痕的延伸区,如地面掉落的技术开锁用的锡箔纸和导针、烟蒂、手套、其他作案工具等物,其上都会留有丰富的生物检材,笔者还遇见过嫌疑人将遗留物丢弃于门口附近的垃圾桶内的情况。此外,现今监控的普及与深度应用,逆向跟踪可延展勘查范围,沿途的接触痕迹、痰迹、以及其它遗落物,若及时勘查也都有可能提取到犯罪嫌疑人的DNA生物检材样本。

3 DNA发现与提取的注意事项

3.1 DNA提取需要精准,并非越多越好

Wickenheiser[9]研究认为皮肤接触部位的脱落细胞会松散地结合于物体表面,第二次接触会把第一次接触者的细胞蹭掉而留下这第二次接触者的细胞,故对微量DNA进行检验,一般获得的DNA图谱是以最后的接触者为主,因此准确提取末次接触者(案犯)的DNA检材往往会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但实际工作中,通常只能分析判断案犯可能接触的相应部位范围,对那些属于正常能够触碰的位置不能大面积提取,因为那会将事主日常生活留下的脱落细胞一起提取而成为混合样本,导致最后即便有检出结果也无法使用。

3.2 画网格提取

针对一定范围内生物检材的提取,笔者认为可以参照画格子提取法或分段法(线状痕迹),根据部位面积划分方格,在方格内小范围地提取斑迹,提取的数量以案情需要和办案单位实际经济情况而定。

3.3 污染的防范

提取检材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以确保检材不受人为污染,而在提取不同检材时则必须换新手套后再行操作。提取的检材还须分别独立包装,防止交叉污染。

3.4 检材的精准标记

检材包装袋上须注明检材名称、来源、提取部位、数量、提取时间和提取人等条目。对每个检材精确定位不仅是刑事诉讼法的要求,而且也有利于DNA检出并比中后,进行物证溯源,判定该物证与案件的关联性。

猜你喜欢

案犯防盗门猫眼
猫眼里的星空
猫眼里的星空
抓逃犯
浅论侦查易位思考的几个问题
喵、猫眼太阳镜来袭
汤姆开锁记
警犬在搜捕中的独特作用
智能防盗门
视觉侦探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