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爱情咋成了别人的生意
——防范网络婚恋诈骗风险预警指南

2018-12-27岁正阳

中国信用 2018年12期
关键词:婚恋交友受害者

◎文/本刊记者 岁正阳

在交友网站相识四年时间,却从未谋面;对方一个俗到极致的借口,却能够让她相信了200多次,每次汇款几十万到上百万元;如果不是这个“骗子”悄然消失,这笔钱或许还会一直汇下去……交友网站上这种看似“老掉牙”的骗术为何仍能频频得手?

上面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位香港地产行业的女商人身上。近日,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这名女商人在某交友网站上认识了一位自称是外籍工程师的男子之后,被对方以公司周转不畅等借口,四年间骗走了1.8亿港元,直到该男子8月份突然失去联络,女商人才怀疑自己可能受骗并报警。

“一骗就是四年,要么是这骗子智商太高,要么就是女商人被灌了迷魂汤,坚持汇款四年多却从没见过面,太玄了!”有网友对此感觉不可思议,甚至怀疑这是杜撰出来的假新闻。

然而,家住广州的黎洁(化名)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之后,却丝毫没有觉得荒唐,只有满腔的懊悔和怨念。因为就在今年5月份,她被网上结识的所谓“对象”,以更加“新奇”的手法,骗去了10多万元的积蓄。

“可惜我没有勇气报警,更不敢告诉别人,太难为情了。”

事后她自己分析,网恋诈骗、网络婚骗的手段,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低能”。如今交友网站上的诈骗分子想要蒙蔽对方的心智,也绝非简单的“我们交个朋友吧”“要按时吃饭”“天冷多穿衣”等嘘寒问暖,而是会先“读”懂你的心。

婚骗新伎俩:等你主动“送”钱

记者搜集相关数据发现,婚恋诈骗分子会在认识后1个月内首次向对方借款的占42.4%,在3个月内首次借款的占33.3%。而在3个月内向“对象”借款的男性,有75.7%是骗子。

“大家的警惕性高了,骗子也都开始琢磨新招数了。”黎洁表示,三年前丈夫车祸去世后,由于女儿工作繁忙也常常不在身边。去年,一位自称早年丧偶、时年62岁,来自成都的退休工程师,走进了她的生活。

虽然双方是通过网络交友平台认识的,但对方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等形式和她多次接触后,还是让黎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起初,她对这名男子多少有些戒备心理,但看到对方出手阔绰,常常购买礼物邮寄给她,也就渐渐放松了警惕。

“我长得胖,又不好看,只是个退休会计,人家图我啥。”考虑到对方仅比自己大4岁,又是退休工程师,有稳定的退休金,黎洁没过多久就答应了对方的交往请求。

因为经常上网,浏览新闻资讯,她多少对网恋、婚恋骗局有所耳闻,所以一开始她也提醒自己,如果对方一旦提到借钱,那十有八九就是遇上骗子了。

“但时间过去半年多了,他从没有提过钱的话题。”黎洁回忆,对方非但没有借过钱,反倒常常问她需不需要零花钱。嘘寒问暖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这让她十分感动。

在渐渐开始涉及谈婚论嫁之后,这位“对象”甚至还主动介绍了“远在海外”的子女给黎洁认识,并在微信上拉了一个“家庭群”,彼此之间相处也十分和睦。“子女们”一声声“阿姨”叫着,让她心里美滋滋的,坚信对方是个正经人。

“突然有一天,就说他儿子病了,还是肝癌之类的重病。”然而对方并没有任何向她求助的意思,只是表示以后可能会没有太多时间陪她。这让她很感动也很难过,就想尽一己之力,帮帮未来的“家人”。

在黎洁的坚持下,对方终于收下了她3万元“心意”,还撂下话说,算是跟她借的,并打好了借条。但是随着对方不断表示孩子在国外治病花费巨大,她不由自主地又先后“硬塞”给了对方近十万元。

“今年5月底,突然就没有任何消息了。我还特地跑了一趟成都,发现给我的地址也是假的。”犹豫不决的黎洁不敢报警,更不敢将这件事告诉孩子。

这段时间,她依旧经常上婚介网站去搜索相关的线索,希望能够看到这个人的信息,哪怕有机会能质问一下对方,心里也会舒服些。谁知道,找来找去进了几个维权群,认识了不少苦主,其中还不乏一些老一代知识分子。

通过和群内的受害者交流,黎洁了解到,如今一些“精明骗子”的借口,不再是生意周转不灵、倒闭欠债等,而是亲友病故、二度创业、投资金融等更打动人的说法。除了不主动“借钱”,骗子还会先在礼物、资金上“给予”,摆出一副“不差钱”的姿态,再引出一些“突发事件”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受害者主动“送钱”,伎俩可谓是“与时俱进”。在诈骗的时间进度上,这些骗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操之过急,而是“放长线钓大鱼”。等受害者彻底放下了戒备,就会开始施展阴谋。

专攻人性弱点:擅长场景营造

黎洁的遭遇并非个案。不法分子利用婚恋网站实施诈骗,已成婚恋交友行业顽疾。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征婚交友诈骗案呈多发态势,诈骗团伙伪造个人信息在一些知名婚恋网站注册会员,针对网站会员实施诈骗,有的受害者单笔被骗上百万元。

以“婚恋网”“诈骗”为关键词检索,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筛选出近8年来涉婚恋网诈骗刑事判决书76份。

据不完全统计,案件涉及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等21个省份,涉案金额近6000万元;个案中,被诈骗的总人数达数百人,被诈骗金额高达2700余万。

珍爱网、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知名婚恋网站,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首选之地。

有媒体梳理发现,2016年以来,涉及婚恋网刑事诈骗案数量大增。2017年,全国各地共发生31起婚恋网诈骗,为历年最多。

76份涉婚恋网诈骗案件判决书中,有关世纪佳缘案件23起,百合网20起,珍爱网9起。从判决情况来看,涉及婚恋网诈骗案例虽层出不穷,但其中诈骗模式和套路也有迹可循。

“不管借钱也好,骗取财物也罢,骗子利用的都是人性的弱点。”曾对婚骗团伙有深入了解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从他过去接触过的众多相关案例来看,遭遇婚骗、网恋诈骗的受害者,都有比较相近的经历和特点。

其中之一是丧偶或离异的中老年群体。诈骗分子为何偏好找离异、丧偶的中老年下手,是因为这些曾经拥有过婚姻、家庭的人,在失去伴侣之后会有很大的落差。即便婚姻生活不幸福的人,也会在离异、丧偶之后,感到莫名的失落和寂寞。

“骗子的出现,都会抓住这类群体的心理特点,让对方感到内心充实和温暖。”上诉业内人士表示,往往有不少受害者会在长期孤独后因为突如其来的呵护和关爱,放松了警惕性,从而透露太多个人情况,让骗子掌握更多的信息。

除此之外,骗子主要关注的对象是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且与家人、亲友、儿女关系较为疏远,生活孤独,在现实中不喜欢与人交流的人。一旦在网络世界接触到“虚拟”的理想对象,反而容易打开心扉。

这些骗子对心理研究都很“在行”,会根据受害者的内心需求,通过朋友圈的照片、信息动态创造不同的社交场景。“如果你渴望亲情,你会看到他的社交圈呈现出融洽的家庭关系,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如果你渴望金钱,他的社交圈会创造一个低调的富豪身份,天天进出高档场所。”

因此,有不少网友认为,大多数遭遇网络婚骗的人,是刚刚接触互联网和社交软件,且信息比较闭塞的中老年群体。

除此之外,也有新的变化:“青壮年接触互联网交友、婚恋平台的机会比中老年高,而且有更多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需要倾诉、排解。”骗子讲究与时俱进,投“用户”所好,一些交友、婚恋平台上的青壮年群体自然就成为了重要目标。因此,网络婚骗并非年长者专属。

长期关注婚恋诈骗案件的广东中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潘翔表示,婚恋网站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落实网络用户实名制的审查和登记,是从源头上整理和防范婚恋诈骗最有效的一个手段。

北京市尚权(深圳)律师事务所主任蔡华也认为,各种诈骗模式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而婚恋网会员实名制目前仅是形式监管,对于用户最后是否选择实名仅仅是一个要求,仍存在很多问题;使用婚恋交友网站,应提前做好调查,涉及钱财时用户自身也需提高警惕。

病毒式扩张:循循渐进“偷心”

有媒体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近8年来涉婚恋网诈骗案件判决发现,利用婚恋网伪造虚假身份信息,“虚构个人信息,伪装高知分子”是利用婚恋网实施诈骗的惯用手法。

不法分子通过隐瞒自己已婚状态,在婚恋网站把自己伪装成公司老板、银行副行长、南航飞行员、律师等高级精英、知识分子,实施诈骗。

2018年4月12日,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案例显示,被告陈某连自2014年起,经预谋,注册了“中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租赁办公场所,雇人制作虚假的百度百科词条、宣传信息及虚假工程广告等用于包装自己,以为日后实施诈骗做准备。

同时,陈某连虚构、标榜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出国留学归来,且系某集团公司二股东的儿子,谎称其名下有多套房产,通过婚恋网站等社交平台结识单身女性,骗取相关女性与其交往,并发生性关系。而后陈某连多次以虚构的“中锐商业广场”需要资金周转等为由,骗取与其交往的女性被害人的财物。

该案中,另一名被告江某自2016年起自称系“中锐公司”董事长陈登连的助理,亦通过婚恋网站等社交平台骗取相关女性与其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骗取相关女性被害人的财物。

其中,陈某连共结伙骗取被害人黄某花等人共计2,126,600元;江某共结伙骗取被害人吴某等人共计847,500元。在行骗过程中,陈某连与江某经事先共谋,相互为对方行骗进行虚假介绍、包装及吹捧,在博得相应被害人的信任后实施诈骗。

在类似案例之外,婚姻诈骗团伙有组织且分工明确,用各种套路实施诈骗,往往让受害者更难以分辨。福州、厦门等地反诈骗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现今的征婚交友诈骗呈现团伙作案特征。诈骗团伙精心编写长达数十页的诈骗“剧本”,团伙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单笔被骗上百万元案件屡见不鲜。

记者搜索相关案件发现,诈骗分子“循循渐进”诱导受害者,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

初级:冒充“高富帅”“白富美”

在以往常见的征婚交友类诈骗中,嫌疑人往往通过网络交友(如微信、QQ等)、相亲网站(珍爱网、世纪佳缘等),编造出“高富帅”或“白富美”等虚假身份,在与受害者进行网络交流,骗取受害者信任、确立交往关系后,选择时机提出借钱周转、家庭遭遇变故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后便销声匿迹。

中级:冒充“美国大兵”“维和部队”

冒充美国大兵诈骗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征婚交友类诈骗。在这类骗术中,骗子的传统套路是:

先广撒网寻找目标——利用QQ、电子邮件等方式,诱导受害者上钩,一旦成功,迅速与受害者“坠入爱河”;进而再以高额利益诱导受害者转账汇款。在诈骗过程中,骗子与受害者不见面,只通过电话、网络联系。

高级:冒充“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拉人“投资”

今年来,此类诈骗出现新套路,演绎出拉你“投资”的“骗中骗”。诈骗过程中,骗子作案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点:

编造“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等虚假身份,在相亲网站或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上对受害者进行利诱;编造“公司开发投资平台,内部渠道有高回报”“博彩网站可任意修改赔率”等诱人条件,引诱受害者到“平台”充值;一旦受害者完全相信“平台”的真实性,并充值大笔资金后,“平台”就无法登陆,所谓的“好友”也失去联系。

同时,团队作案诈骗手段具体有三种:

虚拟角色式——犯罪嫌疑人往往以自身作为诱饵,利用网格社交工具虚拟性特点作为掩护,根据被害人的性别,分别化作不同角色进行诈骗,甚至“男扮女装”实施诈骗。

分工经营式——犯罪嫌疑人人数众多,形成阶梯化犯罪团伙组织,组织下分各个诈骗小组,小组具有“诱骗——办卡——转帐——取现”结构完整的犯罪链,上下线各小组间按固定“剧本”分工执行,互不联系。

诈骗快闪式——犯罪嫌疑人利用被害人急切想摆脱单身等心理特点,借以婚恋名义用社交工具与被害人建立联系,通常不接受见面,以发虚假照片、美女视频等形式代替见面,在建立恋爱关系获取对方信任后,便以各种名目索要微信红包、送花篮等礼物,或以生日、开店、生病、见面礼等各种名义索要钱财,得手即闪。

手段花样翻新:四类套路引你入“坑”

近年来,婚恋网站开始被“托”盯上,成为其招揽生意的新手段,涉及数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托”类诈骗主要分为酒托、饭托、花篮托、婚介托、机票托、话费托。分析众多案例可以发现,花篮托、酒吧托等诈骗,逐渐成为近年来利用婚恋网实施诈骗的新型模式。本刊梳理总结出四类新型交友诈骗套路,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警示指南——

1.花篮托:目标多为中年人士

花篮托主要表现在与网友联系之后便着急与对方确立关系,骗取对方的信任,取得对方的信任后,就会以公司开业、店面开张为由,要求对方献花篮或类似物品,给账号让对方汇款。

诈骗特点:花篮托以30岁~50岁之间声称事业有成男性为主,或是称自己情感波折望寻求可靠终身伴侣的女性。借婚恋交友的名义频繁联系,急于与对方建立初步关系。使用各种亲昵的方式骗取对方的初步信任。寻找各种理由拒不见面。

可能找来所谓的“亲属”使对方对其继续信任,甚至禀明婚事借由“父母”打来电话确定更深一步关系。得到信任后,就会以公司开业、店面开张或当地风俗为由,要求献数量多且价格昂贵的花篮、牌匾或其他礼物,只给个账号要求汇款。

目标对象:花篮托锁定的目标对象主要以离异或未婚的单身中年人士为主,特别是中年妇女,她们一般有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积蓄,渴望爱情,迫切想要“脱单”。

防骗要点:遇到非常热情、联系时间很短就主动要求确立情侣关系的人需要提高警惕。对方提出自己的公司开业、店面开张要求汇款时,立即断绝联系。不借钱给网友,不与网友发生任何形式的金钱关系,特别是以公司开业、店面开张要求汇款和买花篮的,一般是花篮托常用的伎俩。

2.酒吧托:妙龄女性高额消费

酒吧托、饭托一般以妙龄女性为主,会诱使对方与其见面,随后将对方带至不知名的酒吧、饭店或其他娱乐场所,与不良商家一起勾结欺骗敲诈。

诈骗特点:诈骗方多女性或男性冒充女性,照片有明显的修饰痕迹,行骗目标多为男性。女性主动发信或第一封回信中就带有联系方式,亦或直接索取对方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号、QQ号码、微信号等。取得联系之后,马上要求约会见面。见面地点对方寻求各种理由指定某不知名酒吧、饭馆、娱乐场所。被指定地点一般的饮料酒水或食品价格极其昂贵或者无酒水单、点菜单。对方很热情并大部分由其点单,大部分会点高级酒水、果盘以次充好牟取暴利。随着聊天进度,可能多次点单并邀请几位朋友来玩。消费完不久以接电话或有事等借口消失。一次消费在几百或数千元不等。

目标对象:酒吧托的目标对象以年轻的单身男性为主,特别是性格内向、宅、被家里“逼婚”的单身男性。

防骗要点:男性遇到有女性主动联络,并在沟通过程中十分积极主动,当日或很快即提出见面的情况时,男性需要提高警惕。首次见面尽量选择人多的酒吧、咖啡厅或饭馆。如不慎被骗到黑酒吧、咖啡厅,结账时发现账单价格过高,可借去洗手间等为由拨打电话报警。

3.借贷诈骗:突发事故索钱 财

此类诈骗首先假借交友的名义与他人联系,用尽心思编造各种谎言骗取对方的信任,之后以种种借口向对方借款,随后即中断联系。

诈骗特点:男性一般冒充成功人士或海归,女性一般冒充家境贫寒、生活艰苦。编造自己家庭情况或频繁联系以取得对方的基本信任。一般只通过网络或电话交流,要求汇款而不见面。

突发紧急情况,编造不同的借口博取对方的同情心索要钱财,主要有以下几

104 中国信用 2018年 12月种借口:年轻女孩声称没钱上学,寻求经济援助;男性冒充海归,声称患病或受到政治迫害,要女方借大量金钱支援;女性声称父母家人患病或突遇事故,急需医治,寻求帮助;男性冒充老板,声称资金周转不足或钱包丢失,向女性借取钱财;在约会过程中,来电谎称途中发生车祸,要对方把钱打到自己卡上;以不便充值为理由,要求汇款、充值话费或Q币等。

目标对象:借贷诈骗的目标对象主要是以单纯善良的中青年男女为主,特别是婚姻不幸、急于结婚又有稳定工作、较高收入的人群。

防骗要点:请勿相信任何未曾见面即要求汇款或充值的理由,即便见面后,对于涉及到金钱往来的事情,也需格外小心。

4.投资诈骗:高额回报埋陷阱

此类诈骗分子往往通过网络寻找收入尚可的白领们作为目标人群,通过交流后称自己是海外证券、投资或大型公司内部员工有相关信息,会以低投入得到高额的报酬作为诱惑,而实际是为了骗取他人大量经济财产。

诈骗特点:诈骗方多称自己是证券、投资公司等内部人员,行骗目标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网友。利用虚假IP地址、英文邮件等取得初步信任。联系不久即开始炫耀自身的投资获利丰厚,希望一起进行投资。承诺潜在受害者事先支付一笔费用后可获得数量可观的佣金。如网友起疑,提供虚假身份证、海外电话号码、伪造相关证件等方式博取信任,要求汇款。仍然持续以交税、分红缴款等借口继续敲诈,或以网友不正当收入作为威胁促其就范。

目标对象:投资理财类的诈骗主要是针对收入水平尚可、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年轻白领群体。

防骗要点:不要相信任何所谓“内部消息”去委托他人进行投资理财。对于炫耀自身投资获利丰厚的人需要提高警惕。投资理财一定要自己亲自研究了解,或找身边靠得住的亲朋好友推荐,不能轻信网友的说法。

剑指问题根源:实名制刻不容缓

去年9月,WePhone创始人苏享茂疑遭骗婚被前妻逼迫自杀身亡一事持续发酵,也将促成二人交友的婚恋交友网站置于风口浪尖。此后,关于婚恋网站会员注册和实名制认证存在安全隐患的讨论从未停息。

早在2015年,中央网信办等部门针对“婚恋网站严重违规失信”进行了专项整治,明确要求婚恋网站必须实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两年之后的2017年9月4日,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协调推动工商、工信、公安、网监、机关职能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推动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在婚恋交友平台的严格执行,加强对个人用户信息保护的监督执法,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

据了解,在此之前,世纪佳缘已经按照工信部指示落实互联网端注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实名制开创了婚恋交友服务市场规范化的第一步。

世纪佳缘表示,《意见》指出,未来将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这是对互联网婚介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的巨大支持。

广东中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潘翔认为,严格落实网络用户实名制的要求,在申请注册时,就应对会员或者用户账户的身份信息严格审查,保证注册的身份信息真实有效。“这可使违法犯罪分子投鼠忌器,一旦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婚恋网实名信息溯源,追索到违法嫌疑人的真实身份。”

另外,婚恋网站应及时识别涉嫌违法犯罪行为账户的异动信息,及时采取屏蔽、关闭账户等措施;同时,婚恋网站需在网站首页等醒目位置对用户提示,告知消费者注意防范相应诈骗的风险,并且对消费者做好风险教育工作。

潘翔建议,对于会员已经受骗上当、被诈骗钱财、或受到人身损失的情况,婚恋网站有责任向会员提供相关的涉及违法犯罪行为人的真实账户信息,协助会员向公安机关报案,向违法犯罪嫌疑人追索。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指出,婚恋网站推行实名制有其必要性。一是它能够起到一定的事前预防作用,预防可能存在的诈骗行为。二是诈骗或者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出现,需要追究相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时,也需要查证他的真实身份。

《北京青年报》对此表示,要让婚恋网站实名注册成为刚性的法律义务,让婚恋网站负起严格的审核责任,相关监管部门必须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加强对婚恋网站的巡查,畅通投诉渠道,发现问题及时约谈、教育、查处、规范。

记者发现,《网络安全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对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这一法律武器具有很强的强制力、震慑力,监管部门用好这一法律武器,就能倒逼婚恋网站提升自律意识,恪守严格审核的法律底线。

10月8日,易观发布了《在线婚恋交友行业年度综合分析2018》的年度综合报告:2017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已达4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8%。面对体量巨大的互联网婚恋市场,整肃婚恋交友平台、严格推动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制已经刻不容缓。只有以双方的信息诚信为基础,让婚恋网站负起严格的审核责任,千里姻缘才会“近在咫尺”。

【黑名单】 上海市民办非企业婚介机构异常情况信息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办法》等法规、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以下民办非企业婚介机构存在连续两年以上(含两年)未按规定参加年检,或2016年度年检不合格等情况,现予以公布。

(来源:上海市民政局)

猜你喜欢

婚恋交友受害者
孔子论交友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交友天地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