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粳稻“浙粳60”的特征特性与提高稻米品质种植技术

2018-12-27陈豪明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单季稻秀水白度

陈豪明

(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农技站 311804)

密穗型粳稻品种因产量高、栽培容易等优点而为广大水稻生产者所接受。“浙粳60”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杭州市良种引进公司合作育成的晚粳密穗型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于2013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3009)。经试种,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好、易栽培、米质优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为促进“浙粳60”在浙江省进一步推广种植,拟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提高其稻米品质的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产量特性

2011年“浙粳60”参加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25.6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9.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续试,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14.9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5.7%,增产达显著水平;两年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20.3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7.8%。2012年“浙粳60”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15.6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5.0%。

“浙粳60”为穗、粒、重三者兼顾型品种,据浙江省2011—2012年区试结果,“浙粳60”比“秀水09”增产的原因在于,“浙粳60”较“秀水09”穗长长1 cm、每穗总粒数多13.8粒、每穗实粒数多11.0粒、千粒重高0.9 g。见表1。

1.2 品质特性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11—2012年检测,“浙粳60”两年平均整精米率70.0%、垩白粒率48%、垩白度4.4%、透明度1.5级、直链淀粉含量16.5%、蛋白质含量9.1%,见表2。

表1 “浙粳6 0”和“秀水0 9”的穗粒结构比较

1.3 抗病特性

据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2011—2012年全省多点鉴定,“浙粳60”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的抗性与“秀水09”相仿,但条纹叶枯病发病率轻于“秀水09”,见表3。

1.4 植株形态和生育特性

“浙粳60”为密穗型品种,株高适中(约100 cm),株型紧凑,剑叶直立,叶姿挺拔,叶色稍淡,穗型中等偏大,着粒中等偏密,谷粒黄亮,颖尖无色无芒,生育后期青秆黄熟、长相清秀,落粒性中等,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强,秧龄弹性较好,属中熟晚粳稻,据浙江省2011—2012年区试,全生育期两年平均为157.9 d,比对照“秀水09”约长3 d。

表2 “浙粳6 0”和“秀水0 9”的稻米品质比较

表3 “浙粳6 0”和“秀水0 9”的抗病、抗虫性比较

2 提高稻米品质种植技术

“浙粳60”可作单季稻直播或移栽种植,生产方式灵活,但不同栽培方法对其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大。为提升“浙粳60”稻米品质,在其栽培技术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种子精选与种子消毒

选用发芽势强、出苗整齐、籽粒饱满的种子作为生产用种,且在播种前应注意用咪鲜胺或浸种灵等种子消毒剂浸种。

2.2 因地制宜,适期播种

根据试种结果,“浙粳60”在杭州地区作单季稻种植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底至6月上旬,若在其它地区种植,需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播期。

2.3 注意控制用种量

“浙粳60”分蘖力较强,若用种量过大,一方面会使田间通透性下降,影响分蘖穗的灌浆结实,使半实粒或青米数量增加,从而提高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另一方面易造成倒伏,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因此,作单季稻移栽,每667 m2秧田播种量不宜超过30 kg,应稀播培育壮秧、培育带蘖秧,且移栽时秧龄不超过30 d;作单季稻直播,每667 m2大田用种量约2.5 kg。

2.4 注意水浆管理

高位分蘖形成的稻穗易产生半实粒,影响整精米率和稻米品质。因此,在“浙粳60”分蘖前期田间灌水宜浅不宜深,以促进低位分蘖;孕穗至扬花期应保持浅水灌溉;生育后期干湿交替,以延长根系活力和灌浆结实。

2.5 注意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化农药,减少稻米中的农药残留,以利于无公害稻米生产。由于“浙粳60”为密穗型品种,有些年份易感染稻曲病,一旦发生可每667 m2用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40~50 kg,在抽穗前5~7 d喷雾防治。

2.6 科学用肥

实践表明,过多施用氮肥会降低稻米的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适当施用有机肥,可增加稻米氨基酸含量,并改善食味品质;增施钾肥能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籽粒透明度,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因此,“浙粳60”作单季稻栽培,肥料施用应以有机肥和生物肥为主,少施无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一般每667 m2纯氮用量为13.5~14 kg,且宜早施,后期施肥切忌过迟过重,避免引起植株徒长,导致稻米品质下降。

2.7 把握适宜的收获时机

“浙粳60”穗部着粒偏密,有研究表明,稻穗基部的谷粒垩白是其稻米总垩白粒率的最主要来源,且这部分谷粒灌浆偏慢,其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高低;同时,水稻成熟后的收获时期对于经济产量的影响并不大,但对稻米品质有较大的影响,故把握适宜的收获时机是提升“浙粳60”稻米品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浙粳60”生产中,应适当延迟收获,以利于其穗基部谷粒进一步成熟,减少青米比例,从而提高稻米品质。

猜你喜欢

单季稻秀水白度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の稲作限界地帯におけるもち米の精米蛋白質含有率および米粒白度の年次間地域間差異とその発生要因 (日语原文)
常规救灾晚稻品种秀水6545播期试验
纸太白,累眼睛
基于荧光增白织物的白度公式评价
不同年度优质晚稻品种比较试验
马丽设计作品
不能叫你的名字
多次洗涤对面料白度的影响分析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