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序良俗”何以协调推进

2018-12-26尹茵

人民论坛 2018年34期
关键词:公序良德治市场经济

尹茵

【关键词】公序良俗 市场经济 文化认同 协调推进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公序良俗”与市场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司法解释方面并没有明确。早在17世纪初期的《法国民法典》中已经确定了“公序良俗”原则,但是并没有明确其对立面。德国、法国学者对“公序良俗”的司法解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限制程度与范围有限,并没有详细合理的司法解释。社会发展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公序良俗”原則,这是经历多次扬弃之后的再次回归,成为现代民法中的基本价值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序良俗”与社会主义的整体追求与长期福祉高度一致,受到法律的保护与推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公序良俗”不仅拥有精神上的支撑,还得到了法律上的支持,成为新时代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管控的有效原则。

新时代“公序良俗”协调推进,需要以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

“公序良俗”原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序良俗”是一种底线,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公序良俗”则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追求。那么新时代“公序良俗”的协调共进需要多维的支持,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奠定“公序良俗”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序良俗”的确立与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客观前提。首先,社会主义的中国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只有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才能为“公序良俗”奠定完善的规则基础。在经济规则、经济秩序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秩序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规范,人们才能形成稳定可靠的价值理念以及其合理的判断标准。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实现民生福祉,为“公序良俗”提供了坚实的民生基础。民生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民心乱则天下乱,在经济社会共建共享发展当中,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增加,更有利于践行“公序良俗”。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持,为“公序良俗”提供了完善的自然基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倘若自然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自然总会对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即便是社会秩序、人伦道德在满目疮痍的自然环境下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新时代的“公序良俗”构建与实施,理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对于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应有节有度。

新时代“公序良俗”协调推进,需要从价值观念入手凝聚思想共识

“公序良俗”原则的构建与实施不仅面临经济条件的影响,而且还面临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社会思想、消极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环境的作用下,对“公序良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时代“公序良俗”的协调推进,应从价值观念入手,集聚力量,促使社会大众形成“公序良俗”的思想共识。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当之无愧成为“公序良俗”协调推进的最大思想统领,它能够弱化分歧、汇聚人心、凝聚力量,从而构建出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序良俗”。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遏制恶风陋俗,建立“公序良俗”。尤其是在乡镇、农村等地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转变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不良习俗,引导农村居民形成正确的时代价值观,解决我国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党政干部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建立“公序良俗”。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决治理党政干部中出现的腐败问题。由此,将社会治理与党员干部修身、为政、做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教育,从根本上建立“公序良俗”。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高当代青少年对不良社会思想的抵御能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新时代“公序良俗”协调推进,需要增进文化认同、享端神根基

“公序良俗”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也正是因为文化认同的提升,为“公序良俗”的协调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文化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之所以称为是“民族”,其根本就在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即共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是关键。要想在新时代推动“公序良俗”稳定发展,强化认同更为关键。

第一,增进文化认同,应从理论上入手,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以贯之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富,先后经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新学等等,其中不乏对外碰撞、相互吸收的文化成果。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以贯之之道也可以称为是“生生之道”,将这种贯穿文化发展、流变过程中的“生生之道”融入到新时代文化认同当中,从而将公序良俗扎根文化沃土之中。

第二,增进文化认同,应从实践上入手,认知传统文化,强化价值观教育,促进“公序良俗”构建。在深度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对其中蕴含的基本价值观应予以发扬光大,将其中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思想理念等融入到德育、知识教育、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为国民在多元文化冲击中夯实根基。

新时代“公序良俗”协调推进,需要以德治、法治为依托

从德治层面来看,各国民法中均将“公序良俗”与道德结合在一起来对其进行司法解释,“公序良俗”的协调推进与道德自觉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法治层面来看,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通过法治有效完善和守护“公序良俗”的文明底线。因此,新时代“公序良俗”的协调推进需要以德治、法治为依托联合进行,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序良俗”的构建。

首先,强化“以德治国”,提高社会大众道德水平。“公序良俗”本身蕴含了社会公共秩序与基本道德,以德治为依托,才能促使“公序良俗”成为真正能够规范人、约束人的法律原则。随着国家治理的常规化,基层社会治理正面临严峻的转型环境,趋“利”避“德”的现象常有发生,“德治”功能式微。因此应从基层社会治理入手,构建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家风等,从而将“德治”融入国家意志,解决现阶段社会中出现的“利益”问题。其次,强化“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大众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为了新时代“公序良俗”的协调推进,一是在立法方面,应做到与时俱进,融入“公序良俗”的要求,尽可能做到具体化,让每一种“公序良俗”都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杜绝法律缺位问题。二是在守法方面,应做到树立权威,形成法律强制,切实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三是在执法方面,应做到依法执法,维护“公序良俗”。四是在司法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

【参考文献】

①陈志科、樊纲:《论公序良俗原则的确立》,《唐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②金德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建构逻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③谢潇:《公序良俗与私法自治:原则冲突与位阶的妥当性安置》,《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6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李月敏

猜你喜欢

公序良德治市场经济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民法典》中的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
“墓碑式”银行窗口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时代 公序良俗原则的刑法适用
荷叶礼赞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
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