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文字,从来都步步为营
2018-12-26阿花
阿花
写作,写的是故事,讲的是生活。要想讲出感动人心的故事,那它的选材也要来自生活,来自我们的亲身经历。不要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没什么可写,多从生活中去发掘有意义的材料,为自己所用(选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这个“有意义的材料”也不必全然是大事件,生活中大多是小事,选择不同的小事来写,主题呈现的效果就大不相同。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梁衡《夏感》
点拨:一提起夏的旋律,最容易想到的素材无外乎蝉鸣、雷声和闪电,你可以说闪电速度快,暴雨来得猛烈,但它们并不能很好地让人感受到“紧张”,反而让人觉得俗套。作者另辟蹊径,描写了农民在夏李收割麦子的情境,通过“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等细节,很好地突出了这种发生在特定时节、特定人群间的紧张。
一转眼,我已经读到了大学。还记得大学开学那天,明明是秋天却有着难御的寒冷,我紧紧裹着大衣,背起了行囊,一家人送我到了车站。每个人都在寒风中打颤,不知道是因为天气冷还是因为即将的分别而呜咽。娘将怀中的一包东西塞给我说路上吃,我明明感到那东西有特别的温度,暖遍了我全身。搭着远行的列车,望着远远离去的故乡,我内心有莫名的伤感。手中的东西还有温度,打开一看,是几块烤熟的红薯,带着故乡特有的浓浓的香味。
——谢冰莹《故乡的烤红薯》
点拨:故乡的美食那么多,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平凡的烤红薯作为切入点呢?有些东西本来是很普通的,但是在某个特殊环境和情绪的衬托下,它的意义就会变得尤为可贵。略带寒冷的深秋,又是在火车站,“我”和亲人告别的伤感不言而喻。但情绪一转,落到烤红薯上,烤红薯是热乎的、暖的、香甜的,代表了故乡和亲人对“我”的爱,安抚了“我”伤感的心。
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慑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病友们看了一会,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腊梅为中心的圆弧线。
——余秋雨《文化苦旅》
点拔:說到医院,我们常常想到的是肃静、冷清、病痛和生死离别,但作者为什么对这些全然不顾,单单选取了院落里的一枝腊梅花来写呢?瞧,一株腊梅的开放,就引起了一圈又一圈的围观,在医院引起那么大的骚动,足以说明病友们于孤苦中对生的渴望
在学校里躲老师,躲同学,在家里躲爸爸。我长得高,在小学时他们叫我傻大个,我到现在走路还是直不起腰来。升旗的时候,站在队伍里,我总把膝盖弯起来缩矮一截。我继承了妈妈的皮肤,白得自己都不好意思,有人叫我“小白脸”,有人叫我“大姑娘”。我多么痛恨这些无聊的家伙。我常在院子里脱了上衣狠狠的晒一顿,可是晒脱了皮还是比别人白,人家以为我是小胖子,因为我是个娃娃脸,其实我很排,这从我手梗子看得出来,所以我总不爱穿短袖衣服,我怕人家笑。我拘谨得厉害,我很羡慕我们班上有些长得乌里乌气的同学,他们敢梳飞机头,穿红衬衫,我不敢。人家和我合不来,以为我傲气,谁知道我因为脸皮薄,生怕别人瞧不起,装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其实我心里直发虚。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
点拨:寂寞的感觉很多人都有过,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理由都一样.那文中这个十七岁少年的寂寞是什么呢?是没有朋友作者又是怎么去表现他没有朋友的呢?因为他“高、白、娃娃脸”,被众人嘲笑,而自己既无法接受,也无法改变,不仅失去了其他的朋友,还失去“我”自己这个朋友,就是这样的寂寞
我的摘抄本
每一次写作,其实都是一次对自己人生的记录,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与其说是写给别人看,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总结,是对自己生活的一次反思。选择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的成长。用“我手写我心”的真实,把那些触动我们的文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