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思考

2018-12-25杨青友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乡村振兴

杨青友

摘 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灵魂所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受到人与物两大问题的制约,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将会或已经阻碍了乡村振兴的顺利开展。为此,可从加大配套投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优秀乡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关键词:文化建设;乡村振兴;问题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01-03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是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必将贯穿于鄉村振兴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勾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小康的美丽画卷,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之奋斗的目标。

1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乡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乡村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乡土文化里饱含传统信仰,传统信仰里饱含传统价值观,这是维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可以说,广袤的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发生、繁衍、生息之地。但是,伴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加剧,部分偏远乡村呈现凋敝、衰败的现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冲击,致使传统文化基因在乡村有逐渐流失的趋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选择。

1.2 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乡村面貌、农民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极大改善,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使得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当前,一方面,伴随着现代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拓展,多元化的信息已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日趋多样化;另一方面,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甚至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还相差甚远。因此,改变落后的乡村文化面貌,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需求。

1.3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社会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乡村社会转型和社会重构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撑,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要求,更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总要求。再一次突出强调乡风文明,并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乡村文化支撑的乡风文明必然会成为空中楼阁,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既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2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审视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总体水平依然滞后,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将会或已经阻碍了乡村振兴的顺利开展,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2.1 经费投入不足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多数基层政府和干部习惯于从经济指标的角度来评判乡村建设工作,而忽视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文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这种无法立竿见影的事情往往都不愿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思想认识偏差的直接后果导致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首先,资金投入总量不够,乡村文化建设支出占比偏少,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次,资金来源单一。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民间组织捐款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极少。投入的不足,必然导致乡村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总量不足、水平低下,也带来部分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如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中心等场地监管、维护不力,其文化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利用率低下。

2.2 文化建设人才短缺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批知识丰富、工作经验丰富、有热情有干劲的人才支撑,但现实情况是,多数乡村地区文化人才十分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乡村现有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很多镇、村文化工作人员都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专业素养低,难以有效开展工作。第二,在基层政府部门中,文化部门和人员基本处于次要地位,人员少、地位低,社会存在感的缺失直接影响其工作责任感和热情。第三,人才储备不够,后继乏人。特别是作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农民,一方面主体意识淡薄,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一方面受自身素质制约,难担大任。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

2.3 乡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 一是多数经济基础差,或地处偏远的乡村,受人才、交通、场地、经费等限制,文化活动无法自产,只能由市级、县级等文化单位组织配送,文化产品缺口大,文化活动常被当成是“盛事”,而不是“常态”。二是农民群体素质现状堪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空心化问题日趋严峻。老人、妇女和儿童已成为当前乡村三大主要留守群体,乡村精英大量外流使得乡村留守群体整体素质低下。三是乡村传统文化出现凋敝。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同化和溶解下,乡村传统文化一再受到冲击。同时受经济状况、自身素质的影响,农民文化消费水平和能力有限,再加上不良低俗文化的侵蚀,传统文化习俗逐渐被忽视和遗忘,乡村文化市场呈现出萎缩的现象。

2.4 农民主体地位弱化 农民应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但在现实中,却存在农民被边缘化的现象。一是基层政府文化建设决策往往是出于“政绩”和“利益”需要,而非农民的现实需求,从而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很多文化产品的制造往往以城市为视角,“缺乏乡土气息,距离农民生活太遥远,难以引起农民的共鸣”[2]。三是文化下乡是当前繁荣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无论送电影、送科技还是送演出、送书籍,多数时候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送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农民最需要的,针对性不强。主体地位的弱化,造成了农民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热情的下降和责任意识的淡化。

3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乡村文化振兴是1项既要塑形,又要铸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1 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功能配套 在政策层面,地方政府应优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制定或完善相关规定,将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有机结合,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其次,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以构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广播电视设施、数字电影院、乡村阅报栏等全覆盖,加大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再次,要加大资金投入。可通过加大政府专项投入、建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项引导基金、社会力量投入、鼓励支持村民自筹资金等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投入机制。

3.2 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加强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其中,让广大农民拥有获得一切文化信息的机会,使其能够掌握并运用文化权利为自身文化建设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3.3 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政府作为,更需要社会的参与。为此,一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二要依托各级文化馆、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等,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三要依托基层乡土文化能人、中小学教师、文艺爱好者等,组建乡村文化艺术团体、志愿者队伍,成为文化工作先行者。努力形成1个多阶层、多背景,既深人群众,又承接政府文化建设任务的乡村文化供给力量。

3.4 创新优秀乡土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看得見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注意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一是要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要注意延续好乡村文脉,尊重历史记忆,保留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历史遗存。二是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价值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表现形式。三是要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搭建沟通传统和现代、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3.5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根据乡村文化地域性特色发展相应文化产业,有利于引导农民文明就业、提升农民文化建设积极性,”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主体力量和经济基础。可结合特色乡土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手工艺、民族手工艺、民族文化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培育地域文化特色品牌。将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农民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联系起来。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推进文化惠民、带动文化致富。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必然要求我们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要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穿乡村文化振兴的始终,处理好文化铸魂与物质塑形、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丁辉.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

[3]谢卉琪.农村文化荒漠的形成机理与路径解决[J].郑州航空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