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艺生辉 听专家如何解读

2018-12-24

中国收藏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杨先生陶瓷艺术家

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如何创新与传承,这是摆在许多艺术家和业内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创作容易,创新不易,传承更难,而“瓷艺生辉一一杨学棒作品展”则让人耳目一新一一不少作品不失传统,却又不落入窠臼。

展览开幕的同期,多位来自文博界、艺术界、工艺美术界的专家云集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里,就“瓷艺生辉一一杨学棒作品展”展开研讨。从展览切入,与会嘉宾各抒己见,尽管这只是对一位当代陶瓷美术家作品的研讨,但无疑也是一次对陶瓷文化传承与推动的契机。

艺术家要靠执着精神走到一线

陈丽华(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今年3月,我去温州参加2018年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作为博览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杨学棒作品展在温州博物馆登场。当时我与杨学棒并不熟悉,但看完他的作品展后,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展出的作品出奇得好;二是杨学棒是一位有几分书卷气、态度又诚恳的艺术家。

回到北京后,我认为如此不错的展览,有必要向院领导汇报—下。于是我拿出用手机拍摄的作品照片给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民看,他也认为不错,问我这是谁的作品?由此就有了后来他亲自带队、组织展览部及出版社等几个部门的同事去温州考察,最后促成了此次展览的举办。

据我了解,杨学棒是一位肯于吃苦、对于艺术很执着的艺术家。他在创作《梁家河的春天》这幅作品时,正值酷暑时节。他头顶草帽、脚踩一双胶鞋,在延安的梁家河跟随村长一道体验了近半个月的生活,非常执着。我认为,只有靠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让艺术家走到一线,才能让他的梦想成真。而这样深入生活的创作,才会使艺术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家才会喜欢。

运用新彩确实是一种创新

吕成龙(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这次展览能够让人体会到自然之美、万物之灵,同时也能窥到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新走向与新风格。这次展出的101件作品,我挨个看了一下,应该说展品件件精美。其中“梦里河山”板块所占比重最大,观展后,确实能让观者从中体会到创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技法上,我感觉继承了传统,又有创新,可以说贯通古今,使入耳目一新。

看完杨学棒先生的展览后,我就想到了新彩。很多人对于“新彩”的概念还比较陌生。事实上,粉彩这个名称直到清末才有。而在这之前,文献当中将仿西洋绘画的技法称为洋彩。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彩是源于洋彩、粉彩,但又有所不同。我认为杨先生的瓷板画运用新彩确实是一种创新。

这些年我也看过不少当代陶瓷创作,很多所谓的创新其实不叫创新。艺术家一定是要在了解古人创作的基础上,再吸收现代先进的东西,才能创新。可以说,杨先生在新彩创作方面做到了融会贯通,对于技法的掌握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非常了不起。

另外,杨先生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也十分悦目、淡雅,很像清末民国初期浅绛彩那种特别柔和的风格,感觉把握得非常好。建议将来可以考虑将题材再拓宽一些,期待能有更多的作品来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

把握文化语境的舒适度

杨玲(九三学社中央组织部部长、博物馆学者、策展人):故宫武英殿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能够在武英殿办个展,显然也是对艺术家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

因为我本人在文物行业工作了近30年,职业习惯使然,对于新创作的艺术品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入眼,但是看杨学棒的作品,尤其他创作的一些传统陶瓷作品,都非常得精彩,可以看出他对传统的尊重,应该说他在继承方面下了很多的功夫。尤其在器物上,瓶也好罐也罢,还有生活用品盖碗、茶器等等,无论是造型还是烧造工艺,都非常到位和精湛,色彩的饱和度也非常高。像他烧造的霁红、霁蓝的茶器,型、色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个太不容易啦。

看杨学棒的作品,除了继承传统外,我们还能看到他的创新。记得我初次看他的瓷板画时,感觉挺诧异的,因为并不传统。聊天中我才得知,他原来学油画,所以表达出来的气质不一样。我们在鉴赏宫廷收藏的特别中正的青花瓷、单色釉、粉彩时,通常会有一些审美的定势,但是看杨学棒的瓷画,确实突破了这些定式,带来了触感很深的审美体验。

欣赏杨学棒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用彩既洋气却又不是西方的东西,这挺不容易的。像他这样,能在文化语境中把握好舒适度是非常难的,一方面要有赖于技术的解决;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也要有很高的审美能力、掌控能力,而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打破常规,成就独特的创作经验

章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传统陶艺与创新研究所所长):陶瓷和绘画总是很有缘的,尤其是在青花、粉彩上的结合,可谓达到了一个顶峰。陶瓷既是工艺,又是艺术,现在大量瓷画创作者呼吁将瓷画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类,这样的创作是有探索价值的,也是未来的一个学科发展方向。

此次展覽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一个是作品色彩比较沉稳,一个是作者将画和陶瓷材料有效结合。我认为杨先生会巧用颜色和新彩,在作画时将油自然渗透其中,营造出一种灰色调,特别得沉稳。他还将西方的观念融入进去,比如打破了工具的使用常规,传统的新彩用笔都用自己特殊的工具,但是杨老师却把油画笔等各种材料都运用其中,这个跟传统是不一样的,在工具上有自己的想法和突破,有悖于常规创作的路子,这也是因为他在产瓷区以外搞探索,反而也成就了他独特的创作经验。

此外,他在意境上也独树一帜,他的创作结合了西洋绘画,让我看到了一点梵高的影子。而且他的一些风景创作没有按照传统的构图来,完全是写生形式的。

艺术家的灵魂就是自我创新

王光尧(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瓷艺术鉴赏家):好的匠人也能够生产出很美的官窑瓷器,但艺术家与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艺术性,艺术家的灵魂就是自我的创新,如果失去自我一味地模仿就不是艺术家。

除去造型本身的美以外,如何把绘画引入瓷器,以体现艺术之美,这是自瓷器出现之初,古人就一直在想的事。如果将瓷板画理解为以瓷器为载体来作画,在宋代就已经有很多了。可以说,这也是中国艺术家试图将中国绘画的精神体现在另外一种艺术创作上的创新与融合。

在瓷器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引进了很多外来的东西。我个人更看中的是创作者是否能跟得上新材料、新技术的变化,以及时代的需求和变化,这应该是一个艺术家的核心。如果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恐怕没有什么新意。在传统的基础上吸纳,对未来技术的包容、学习,将这些融为一体的创新,是我从杨先生的作品中看到的最让人兴合的一点。

将文人画与世俗画有机平衡

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我曾经在广东潮州的一家瓷器厂待了半个多月,发现要想把瓷板画画好,难度非常大。所以当今天我看到杨学棒这场展览的时候,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这不是普通的艺术家可以做到的。

我想这与他本人科班出身,有很好的绘画功底是密不可分的。杨先生的瓷板画将瓷板与绘画有机融合,同时也把技术和艺术有机交融。在他的绘画之中可以感受到古与今、中与西。

另外,他的作品格调比较高。山水画是可以用来表达文人雅趣的载体,他创作的牡丹和枇杷,又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由文入画走上世俗画的倾向,他能够把文入画与世俗画加以有机的平衡,我认为这是他绘画的特别之处。

与此同时,他在瓷板画当中用的颜料、技法,都与我们常见的有很大不同,包括他对颜色的运用、构图造型的把握,这个是一般的艺术家难以做到的。对此我有很深刻的感受,我曾经创作过瓷板,画了10件但能达到自己预期的不足两三件,而烧出来又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今天看到这么多如此精湛的瓷板画让入耳目一新。

今后,如果能在人物、花鸟等方面有所涉足,题材再丰富一些,会让杨先生的瓷板画创作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杨先生陶瓷艺术家
趣图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陶瓷艺术作品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陶瓷鉴赏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