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陕州八景略述

2018-12-24马啸种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6期
关键词:八景三门峡

马啸 种坤

摘 要:古陕州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且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地域文化。陕州八景即为陕州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陕州八景涉及的丰富历史地理信息,可以管窥陕州历史的千年沧桑。

关键词:陕州;八景;三门峡

陕州,因“陕”而名。历史上的陕州东据崤陵,西望函谷,南依甘山,北临黄河,是古代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往的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陕州八景即为陕州文化的重要内容,这八景中涵盖有今日世界文化遗产点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民族精神的象征中流砥柱、北宋诗人魏野故居、黄河漕运等诸多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八景内容和方志记载,陕州八景概念形成于北宋之后,在明中期已经定型。明万历十年《陕州志》中,称之为“郡城八景”。王子谦为每一景写下的七言定名诗是目前可考最早有关陕州八景内容的史料记载,惜无绘图。清乾隆年间编修的《重修直隶陕州志》在卷首图考中首次绘制了陕州八景图,而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的《陕州直隶州志》的八景图最为细致,如下图。

崤陵风雨:《左传》记载:“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陵为崤函古道的一部分。崤函古道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避风雨也,是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公元前627年,晋军在崤陵附近设伏击败秦军,史称“崤之战”。除却战事,崤陵地段山势险峻,树木葱郁,较周边地区易形成雨雪小气候,故崤陵常与风雨相连。唐刘禹锡《寄陕州姚中丞》诗中开篇就写到:“八月天气肃,二陵风雨收。”唐代大诗人杜甫途经此处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2014年,崤函古道石壕段作为丝绸之路一部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洪岩秋霁:洪岩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小安村附近。这里的秋日风光旖旎,特别是秋雨过后,红叶如屏,云山重叠,百鸟和鸣,古寺巍峨,流水飞瀑,美不胜收。这里有古寺一座,名为洪岩寺。据明代《洪岩寺石路记》碑记载,洪岩寺最早为石窟寺,后逐渐在石窟外修建了大殿等建筑,惜现已不存,但至今留有明清碑刻多块。

岘山烟霭:岘山又作岘头山,位于三门峡南部陕州区与灵宝市交界处,属秦岭崤山山脉主要山峰之一。《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陕县有岘山。《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有灵宝岘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山连陕州界。曹阳水出焉。形似襄阳岘山,因名”。由此可知,陕州岘山仿湖北襄阳岘山而来。襄阳岘山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三国时,孙坚“单马行岘山”为刘表部将黄祖士兵射杀而亡。西晋名将羊祜屯兵襄阳时“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与友人也常登此山,感慨怀才不遇,留下《与诸子登岘山》一诗。名人胜迹,后人多所附会,陕州岘山便是附会襄阳岘山而来。当然古时的陕州岘山的景致和地理位置都与襄阳岘山极为相像,植被较好,树高林茂,常有云气从山中升腾,形成茫茫雾海,有岘山烟霭之说。而陕州人的附会,有如苏东坡赤壁怀古,赤壁真假已在其次,如清人朱日浚所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岘山烟霭可以说是与此异曲同工。

金沙落照:陕州故城西北方有一大片黄河滩地,这里春日繁花似锦,风景优美,有“万锦滩”之名。夕阳西下时,霞光四射在这里的黄河河面上,泛出万道金光,被誉为“金沙落照”。古时途径陕州的帝王将相常登上陕州城北城楼,登眺此处,抒发胸臆。《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二年二月,唐太宗巡幸陕州,于“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厚野回丹,碧缀烟霞,密翠斑红,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诗曰:“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曾在此写下了《登陕州北楼却忆京师亲友》:“独上百尺楼,目穷思亦愁。初日遍露草,野田荒悠悠。尘息长道白,林清宿烟收。回首云深处,永怀乡旧游”。

绣岭云横:清代以来误作“绣岭横云”。绣岭,在今陕州区菜园乡石门村南。岭南是橐山,岭下是槖水,居高临下,依山傍水,草木苍翠。绣岭坡上有唐代绣岭宫及唐三生公主墓,隔河有唐大通寺和神雀台。据《新唐书》载陕州硖石县“有绣岭宫,显庆三年置;东有神雀台,天宝二年以赤雀见置”。绣岭宫是唐代崤函古道上重要的皇帝行宫。《明皇杂录》记载:“上(唐玄宗)幸东都,至绣岭宫。”因毗邻崤函古道,途径此处的文人墨客对绣岭多有吟咏。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写下的《开元杂题七首·绣岭宫》:“绣岭花残翠倚空,碧窗瑶砌旧行宫。闲乘小驷浓阴下,时举金鞭半袖风。”唐李洞的《绣岭宫词》、崔涂的《过绣岭宫》等诗,也都借此地景致抒发了对大唐盛世的怀念。

草堂春晓:魏野草堂是北宋著名诗人魏野隐居的地方,在今三门峡市湖滨区上官村。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人。《宋史》记载魏野“居州之东郊,手植竹树,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凿土袤丈,曰乐天洞,前为草堂,弹琴其中,好事者多载酒肴从之游,啸咏终日”。魏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在当时诗名远播。大中祥符初,辽国遣使至宋,称其国有魏野《草堂集》十卷上半部分,请求给予下半部分,宋真宗下诏给予,其盛名可见一斑。宋真宗曾派遣陕令王希招其出山为官,被魏野婉拒。宋真宗命人给魏野草堂作画以看究竟,并要求陕州官员对魏野要经常照顾。天禧三年(1019)魏野去世,宋真宗下诏追赠其为秘书省著作郎。魏野一生清贫,因其优秀的品格和诗作,为后世所尊祟。魏野草堂得到后世陕州地方官员的多次修缮,这也反映了地方官员在封建科举及宦海沉浮下,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隐士文化强烈的共鸣与向往,“草堂春晓”自然成为古陕州八大景最具人文情懷的历史景观。

茅津夜渡:明万历《陕州志》称之为茅津晚渡,至清代演变为茅津夜渡。茅津渡,又名“陕津渡”,现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会兴街道,所以又称会兴渡口,是黄河三大古渡之一。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茅津渡是晋南豫西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55年,晋国在此渡河假虞灭虢。古渡口傍依大河,夕阳时分及夜色颇具韵味。正如北宋陕州诗人魏野在《茅津渡》一诗中所描绘的“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暮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颙昂三两待舡人,卫塞抉筛理水滨。忽见炉中烟一缕,只应炊稻烹霜鳞”。今日,茅津古渡已成为三门峡市黄河公园的主要景观,向游人诉说着自己的千年沧桑。

禹门积雪:禹门即三门峡峡谷,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间,是黄河中游的著名峡谷。相传大禹在此治水,劈山导流,凿龙门,开砥柱,于滚滚浊浪中形成了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故称“禹门”。禹门之下有著名的中流砥柱。三门峡谷是古代黄河漕运最艰险之地,又有黄河峡谷奇观,因此古代帝王士子常到此观赏奇景,祭拜大禹。唐太宗李世民巡幸后曾题诗曰:“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在《砥柱》诗中写道:“禹凿锋芒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北宋时司马光游历到此,留下了《谒三门禹祠二首》《游三门开化寺》等诗篇。

陕州八景是陕州地区历史人文积淀的产物,它将地理、历史、人文充分结合,绘就了陕州的四时山水风光。它浓缩了陕州的历史典故,营造出诗情画意的陕州景观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參考文献

[1](明)赵恒修,王承蕙纂.陕州志[M].明万历十年刊本.

[2](清)龚松林修.重修陕州直隶州志[M].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清)赵希曾纂修,孔广聪续修.陕州直隶州志[M].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9]欧阳珍.陕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附:明代万历《陕州志》王子谦八景诗

崤陵风雨:崤陵地险当要冲,势与□□遥争雄。五丁凿山运神力,古路曲折如游龙。东风吹云锁苍碧,一雨滂沱阻行客。风雨犹存旧日声,昔人避雨成空迹。山禽啼处坂转高,马蹄隐隐车劳劳。君行过此须努力,咫尺前途如矢直。

洪岩秋霁:洪岩秋霁如危屏,千年拥护甘棠城。崖前流水泻银汉,崖下古庙秋山灵。西风瑟瑟苔花冷,旭日行空散清影。碧玉一片卧高岗,红叶千林烂春景。岩前有客负奇才,只今射策黄金台。临谈到景歌一曲,男儿那用伤离怀。

岘山雾霭:岘山峙立高千尺,俯视群峰青奕奕。终南太白遥争雄,疑是芙蓉倚空碧。晴岚爽气日夕浮,远迷征鸟低林丘,清风乍起灵籁集。秋雨将来湿翠流,襄阳太守今何在。水底沉碑有遗爱,山头落日照大河,长使行人增感慨。

金沙落照:太阳渡口黄河流,此岸平陆南陕州。晴沙两岸灿金色,西风洛日映孤洲。中条嵯峨垒晴土,朵朵芙蓉倚河曲。滩头水长带龙腥,岸畔水清凝雁足。小城花压春云低,柳绦袅袅黄莺啼。东风阻席送行客,马蹄踏破苔痕碧。

绣岭云横:绣岭巉岩滴清翠,势接崤函产灵异。峰头古殿草迷踪,岩畔残碑苔蚀字。白云千丈空谷中,有时作雨从飞龙。流泉滴滴奏清音,古木萧萧含秋风。我曾到此览陈迹,几度张筵送行客。不见当年鹤发翁,空余千崴桃花碧。

草堂春晓:仙人骑鹤汉漫游,空余茅屋临荒丘。荒丘年年春草碧,仙人无音鹤无迹。门前啼鸟自四时,落花几度春风吹。长松路湿翡翠叶,乔木月挂珊瑚枝。草堂几度曾离别,遥忆仙人五情热。君今烧尾赴龙门,会看蜚声振前列。

茅津晚渡:陕州城头鸟欲栖,茅津渡口日平西。波光溶溶散霞彩,万古朝宗向沧海。三门直下障狂澜,中流砥柱高巑屼。长鲸过此方变化,鹏飞六翮青云端。扁舟横渡催行客,十幅蒲帆晚山碧。祖筵倒尽玉壶双,鸿雁一声天咫尺。

禹门积雪:大河西来触禹门,洪涛千丈如雪奔。天生砥柱屹然立,疏通古跡今犹存。飞廉一夕驱滕六,剪出琼花积空谷。谁移银海向人间,玉立水□□吟目。甘棠有客赋远游,沙边落日暂亭舟。春雷咫尺惊潜蛰,行当努力争鳌头。

猜你喜欢

八景三门峡
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防洪防涝设计研究
张超丽作品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An Analysis of the Common Errors in Oral-English Learn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下三门峡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溪南八景图册
明清时期新乡八景考论
靠崖窑窑券的技术做法和表达
浅议中国“八景”文化及对城市景观建设的意义
传统组景序列调查反映的中国古代游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