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体系建设 构建人才队伍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交流

2018-12-24

中国水产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总站渔业水产

陕西:体系建设强基础,人才培养增后劲

近年来,陕西省水产研究与工作总站认真贯彻落实强渔惠渔政策,扎实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水产技术推广保障作用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陕西省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精心谋划,科学施策

“十三五”以来,为了贯彻落实“一衔接两覆盖”政策,陕西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陕西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建立了完善的岗位奖励和绩效考核制度,指导市县开展骨干人才培养和示范创建活动。三年来,共安排“基层渔技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50多个,落实资金3000多万元,实现了机构、人员、制度、保障、服务五到位,有力促进了基层水产技术体系建设和发展。

借助多个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训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工作总站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万名农技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全省有160余名基层站的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并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培训平台,分层、分类、分批开展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基层水产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组织专业技术干部通过继续教育、外出培训等方式,强化技术干部的知识更新。同时,利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先后邀请全国水产专家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技术骨干和渔业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次;借助陕西省被列为全国“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先行先试区的契机,加快陕西省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积极组织参加水产技术技能竞赛,营造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2016年,陕西省在杨凌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陕西省选拔赛”,陕西省总工会对前3名选手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第4名~6名选手被陕西省水利厅授予“陕西省水产技术能手”称号。

此外,陕西省在首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和个人一、二等奖,个人一等奖李海建同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通过技能竞赛活动,带动全行业“学知识、用知识”的热潮,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

认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增强发展后劲

陕西省特有工种(水产)职业技能鉴定站自建站以来,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操作规程,严格考核鉴定程序,加强鉴定现场的督考、指导工作,确保了考核鉴定的质量。累计举办渔业从业人员培训班29期,共培训鉴定水产养殖工1210名,鉴定通过率达7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水产养殖技术职工队伍建设。

发挥人才优势,强渔兴渔成效显著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工作总站开展水产专家服务基层行动,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先后举办了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50余期。深入汉中等10市50多个渔业重点县(区)开展科技下乡入户服务,帮扶180多个渔业养殖企业,现场解决多个养殖技术难题,发放“水产新品种推广指南”等实用技术资料600余册。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工作总站技术骨干主持实施了《农业部大鲵现代化养殖创新试验》、《陕西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推广》等10余个水产重点项目,引进推广虹鳟、匙吻鲟、河蟹等13个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65%以上。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39万元。

吉林:夯实基础,稳定队伍,发挥推广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

吉林省在48个基层县(市、区)全部建立了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全覆盖,人才培养不断增强。

强化体系建设,稳定推广队伍

提升省推广奖层级,厅局奖变成省政府奖。吉林省推广奖原由省公务员局、省水利厅联合发文,从2017年起,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奖由厅局级升格为省政府奖励,当年全省20个推广(示范)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并首次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发文表彰,每三年评选一次,奖励级别的提升为全省技术人员晋级职称创造了条件。

落实国家政策,争取补助津贴。从2016年起,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调整农业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和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的通知》政策。目前,全省近20个推广站落实政策并发放有毒有害保健津贴。津贴分为260元、350元及450元三个档次,人均月提高收入380元以上。大部分人员享受350元及450元档次。

搞表彰促进步,抓先进树典型。吉林省总站在全省推广系统对渔业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和推广、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评选,省内33家推广机构55名同志获得了表彰,进一步稳定了队伍,有效调动了广大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推广科技水平。2017年,吉林省本级在国家总站的支持下,获得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批复的1000万元的实验室改造项目资金,使吉林省总站实验室的能力水平将大幅度提升。同时,吉林省的部分市、县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也建立了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的实验室,全省各级推广站利用燃油补贴专项配备快速检测设备,为提高吉林省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

多元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吉林省借助财政补助资金全面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在全省建设各类项目示范基地54处,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品种16个,并设立了580个科技示范户。

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吉林省采用分级培训、异地交流培训,利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水产专项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及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进行培训。分类别、分层次组织1000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到省内外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了技术指导员的业务素质、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

注重项目引领,发挥体系作用

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省委一号文件,成为吉林省政府主推的五大农业技术之一。同时,全省各级推广机构扎实推进吉林省《3 2 1渔业规划》中“稻渔种养增收工程”的实施。2017年,全省完成推广面积47.3万亩,生产鱼(蟹)760万公斤,实现综合增效7.2亿元以上,2018年全省完成推广面积65万亩以上,实现综合增效11.5亿元。到2020年推广100万亩,实现综合增效20亿元。

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探索出“围田暂养”“环沟暂养”“分箱插秧”、“集中育肥”等适宜吉林省地域环境和耕作特点的稻田养蟹技术新模式,并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河南:抓竞赛,提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按照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要求,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契机,把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提升推广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来抓,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典型引领,充分调动广大推广人员学理论、练技能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建立机制 务实求效

2 0 1 5年,原农业部办公厅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举办首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的通知后,河南省农业厅与省总工会联系沟通,共同研究,联合下发了“竞赛通知”和“竞赛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河南省首届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组委会”。同时,组建了职业技能竞赛专家委员会和裁判委员会,并由河南省农业厅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人员对竞赛进行全程监督。河南省站作为竞赛承办单位,负责动员全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开展层层选拔和推荐,并负责组织选手参加省级和全国竞赛。

广泛发动 精心组织

2015年和2017年,河南省各级推广站多数开展了竞赛选手的选拔或推荐工作。2016年,为确保参加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选手的参赛水平,河南省举办了一期“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在此基础上,河南省举办了两届全省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竞赛河南选拔赛,并产生6位选手代表河南省参加了两届全国竞赛。同时,河南省水产站积极参与河南省农产品检测技能竞赛,负责水产品检测项目的具体实施。

隆重表彰 树立典型

河南省竞赛组委会办公室根据竞赛进展,先后在全国及河南省的新闻媒体上及时发布更新活动信息,宣传报道竞赛、开幕式及闭幕式。通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河南省选手取得了全国竞赛个人第二名、个人三等奖和团体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有3名选手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3名选手获得省辖市级“五一劳动奖章”。此外,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全国农林工会的领导为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系统首家“劳模创新工作室”——“李斌顺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林州市举行了揭牌仪式。

以赛促学 扩大战果

“李斌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在全行业起到了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基层推广人员中也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服务技能、争当技术能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和河南省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共计273人参加了河南师范大学和信阳农林学院水产专业的继续教育学习,现已经毕业161人,另有118人参加了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水产养殖专业中等教育学习。竞赛活动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推广体系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推广服务工作扎实开展,也为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浙江:强化技术创新模式引领,支撑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十八大”以来,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顺应新形势、锚定新定位、培育新动能、推进新发展,创新协同推广工作机制,不断拓展推广职能,强化技术创新和模式引领,有力支撑了浙江省绿色渔业高质量发展。

搭建新载体,实行协同创新联动推广,引领产业转型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围绕渔业绿色发展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牵头组建了“政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和技术服务团队,强化技术创新与模式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水产饲料营养与科技服务团队推动浙江省主管局出台了国内首个全省性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养殖的五年行动方案。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推广海水蟹养殖10.8万亩、加州鲈和乌鳢养殖3.9万亩、海水标准网箱8.8万只,减少冰鲜鱼使用量约22万吨,打破了海水蟹养殖长期以来配合饲料“零应用”的局面。池塘循环水“跑道”示范推广团队制订了2017年~2019年联合推广方案,在国内率先开展海水“跑道”试验示范,连续两年获得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目前,全省建成海、淡水养殖“跑道”550余条,构建出具有浙江特色生态高效“跑道”模式。育种创新团队主持实施省政府“十二五”水产育种重大科技专项,2013年以来选育中华鳖“浙新花鳖”等国家水产新品种12个,占同期全国公告水产新品种的14%。以育种创新推动浙江省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促进养殖品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顺应新形势,服务养殖尾水综合整治,支撑美丽渔业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紧紧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和浙江省局“渔业转型促治水”的统一部署,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的整改方案,为养殖尾水治理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2017年,德清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养殖尾水全域整治,全县建成尾水治理场点1522个,完成治理面积18.9万亩,基本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尾水治理“德清经验”。

2018年,浙江省总站将“大力推进养殖尾水排放治理”和“积极承担养殖规划编制工作”列入2018年全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要点,组织全省推广体系从方案设计、建设指导、监测评估、禁限养区划定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协助渔业主管部门在全省建立养殖尾水处理示范点500个,浙江省总站已完成5个县的全域养殖尾水整治服务、11个县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32个海淡水养殖基地的尾水监测评估。

契合新需求,增强三大安全保障能力,护航平安渔业

浙江省总站牵头组建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专家团队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团队,充分利用全省已建的实验室,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检测、渔业环境监测等技术服务。2018年浙江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首次开展增殖放流苗种疫病检测工作,现已完成258批次苗种疫病检测,涵盖了31个增殖放流品种,检疫苗种15.5亿尾。同时,助力德清县开展水产品全域快速检测工作,对所有规模水产养殖场的水产品质量进行体检,已经完成了4个主要渔业乡镇2500批次水产品快速检测任务,开启了水产推广系统参与地方水产品快检的序幕。

重庆:夯实体系基础,强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紧紧围绕强公益、重服务、建队伍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活力和效能。

加强体系建设,完善拓展职能

2016年10月,重庆市编办批复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更名为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加挂重庆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新增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职能。重庆市推广机构性质全部为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或参公单位,其中区县级水产机构中有18个综合站和20个专业站,至今,已新增10个专业站。

2017年,重庆市总站承担了“重庆市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建设任务,启动了“重庆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重庆市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改扩建”项目,改扩建实验室及配套业务用房6122m²;预计2019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能力水平

建设多元化专家服务队伍,建立了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设置生态模式、遗传与繁育、休闲与土著经济鱼类开发、安全运输、饲料营养、病害防控6个功能研究室,6个推广试验站,分别建立专家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产、学、研、推一体化和老、中、青梯队搭配合理的服务专家队伍。并建立了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专家委员会。

强化推广人才培养,每年筛选18名全国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员,接受全国基层农技骨干人员培训。2013-2018年,每年承担水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和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水产专业培训任务,基本完成了全市所有渔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轮训。加强新型职业渔民和渔业实用人才培养,针对辖区内实际情况和养殖业主的需求,开展新型经营主体专题技术培训,2017年全市开展渔民技术培训达171期,培训人数达8556人次。

强化技术推广,推动绿色发展

2018年8月,重庆市总站组织召开渔业绿色发展现场会,主推“一改五化”、稻渔种养、鱼菜共生、循环流水等技术;完成“鱼菜缘”、“鱼塘米”绿色食品认证;获得4项水上浮床实用新型专利,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获发明专利。

加强交流合作,成绩荣誉斐然

重庆市总站承担“干旱地区鱼菜共生在以渔促农中的作用”和“池塘养殖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项科技援疆项目。其中,重庆市总站牵头实施的“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推广”获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参与实施的“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三峡环库生态农业带构建与产业化应用”分别获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三峡环库生态农业带构建与产业化应用”获2017年度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广东:发展陆基箱体养殖,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2015年,广东省首创研发陆基箱体推水养殖技术模式,此项技术在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

提出新构想,引领潮流推广新模式

陆基箱体推水养殖技术模式具有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产养殖业跨代升级等优势,并被列为全国引领性技术模式,并加以扶持推广。陆基箱体推水养殖技术模式,对加快广东省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养殖发展方式、构建现代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近3年的养殖试验中,陆基箱体推水养殖技术模式具备进一步开展集成和示范推广工作的基础。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了《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陆基推水)》项目构想,通过项目示范带动,加速熟化、推广陆基箱体推水养殖模式。

构建新机制,多方合作推进项目落地

从该项目申报开始,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州华大锐护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渔业种质保护中心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构建上下联动、“政企学研推用”联合推广的新机制,促进陆基集装箱推水养殖模式的技术集成、熟化、提升和示范推广工作。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作为主承担单位,负责牵头项目实施,协调全省各示范基地的建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组织全国各地的代表到现场观摩学习、开展培训;广州华大锐护科技有限公司,是陆基集箱体推水技术的发明者,负责提供硬件设施设备及辅助专用材料;广东省渔业种质保护中心负责饲料、菌种、动保等投入品方面的集成研究。

组建新团队,加强项目实施队伍建设

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参与单位高度重视该项目的实施,均抽调单位管理和技术骨干参与项目实施,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大学等院校知名专家共同参与项目。其中,项目团队中共有正高级职称人员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

推出新举措,加快新技术示范与推广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不断推进项目,已在广东省建设并投产20多个陆基箱体推水养殖示范基地,共投产1300多个箱。此次项目经过多方推广:通过实施产业扶贫等政府普惠性项目建立示范基地;组织专家组对该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现场测产与评价;举办现场会,组织各示范点互相交流学习;将该技术纳入全省渔技人员培训班和渔民培训班课程。同时,并将其作为2018年全省主推渔业新技术进行发布,对项目实施的成果在《海洋与渔业》杂志进行宣传报道,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组织陆基集装箱推水养殖技术的特装展示和专题宣传。

猜你喜欢

总站渔业水产
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召开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省植保植检总站张武云一行赴翼城调研
加油!水产人!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