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设计讲梯度 文本解读求深度

2018-12-23姚中应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7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文本解读梯度

姚中应

【内容摘要】文本解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眼下语文课堂文本解读课堂提问不得法,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文本解读不感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文本解读更无法深入下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文本解读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巧妙设置问题,梯度发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关键词】问题设计  梯度  文本解读  深度

一、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提问环节存在的弊端

1.问题零散随意问:问题之间毫无联系,一堂课从上课问到下课。这些问题有的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如“今天学第几课?”“这课的题目叫什么?”“你们喜不喜欢上语文课?”等等;

2.答案“押宝”是非问: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等等;

3.无事生非故意问:答案就在文本中,学生只要答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可以了,这类问题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既缺乏科学性,更缺乏艺术性。

4.无视学生刁难问:所提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多,问题回答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说起。所提问题太深奥,学生感到太难,无法上手。

这些发问,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文本解读失去兴趣,无法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因此,文本解读的提问真应该讲究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每个问题要能包容课文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使大问题联系小问题,可使上一问与下一问形成连环,形成梯度发问的问题串。从而将文本阅读引向深入。

二、判定问题设计是否高效的三个标准

1.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眼等感官感知文本内容;

2.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活动;

3.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

因此,在文本解读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既要留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又要让学生容易上手。另外,问题的指向要明确,语句要浅显明了。减少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使学生读得充分、想得充分、悟得充分,师生进行交流、评价,进而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努力打破语文课堂“浅阅读”、“零阅读”的尴尬局面。让文本解读跟着学生走。在文本解读课堂上,巧妙设问,梯度设问,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三、梯度设问,从感知文本引到理解文本的案例

初读文本,巧妙提问,从梳理文章脉络切入,让学生感到容易上手。

例一:《与朱元思书》文本解读,初读文本,首先把文中总分关系的文章脉络要素设置成问题。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交流。

学生活动:梳理文章脉络。《与朱元思书》全文144字,三个自然段。

总写:“风烟俱净,……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春江山水总特征)。

分写:“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富春江水奇异之处)。

分写:“夹岸高山,……有时见日。”(富春江两岸奇山)。

例二:《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4字,初读文本,梳理文章脉络。

记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例三:《富贵不能淫》,初读文本,梳理文章脉络。

反方观点: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反方论据:(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正方观点:(公孙衍、张仪)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妾妇之道也。

正方论据:(1)(公孙衍、张仪对秦王)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居天下之广居,……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再读文本,把握文本要点,升级提问,让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学生感到解读文本妙趣无穷,感知作者情感,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案例:《湖心亭看雪》

第一步:慧眼识佳句,金口评妙语。学生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分辨出描写全景、特写的句子。

湖心亭全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特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有何不妥?

说说描写湖心亭之景的语句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先做后评:全班分四大组,每组指派一名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1)妙在写出景物的特征。

(2)妙在运用简约的言语。(教师简介绘画白描画法,简单的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描写语言就是用简洁的句子描写出景物的轮廓。)

(3)妙在造出悠远的意境。(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好的歌声绕梁三日而不绝,好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余地)

第二步:动手文配画,置身画中境。学生读描写全景和特写的句子,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画面?感受如何?并分别画出两幅画面。

明确: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自上而下立体的白茫茫的难分天地的景象。感觉到广阔浩大的西湖像一面镜子,静静地反射寒光。用简约的线条画出景物轮廓。

第三步:将心来比心,领悟作者“痴”。(师生互动合作谈话式学习模式)

学生活动:找舟子对作者评价“痴”字,说出作者的“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把握人物的品性。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情:痴恋于故国的思想感情,痴留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不仕)。

学生活动:作者计时方式“崇祯五年”,地点:“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何用意?说明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客人回答说是金陵人,表现了作者对大明国都的思念。文中还有一句体现了这一点——“崇祯五年十二月”仍用明代年号,说明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

四、巧妙设问,由粗略到精细诵读课文的成功案例

诵读文本,让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评判者。将文本解读推向高潮。

步骤一:提出朗读要求,制定评价量规表。

根据评价量规表反馈学习目标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程度,激发学习动力,把文本解读推向高潮。

步骤二:根据不同朗读材料,选择不同的朗读形式。

如:《湖心亭看雪》采用分角色朗读;《记承天寺夜游》采用配乐诵读;《将进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采用表演性诵读。

步骤三:评价方式,多样结合

个人自评:学生对照评价量规表,结合朗读展示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自己朗读展示的成功和不足。

同学互评:对照评价量规表,对朗读展示者进行认真评价,指出朗读者的亮点与不足。

教师点评:教师在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对朗读者进行精致的点评,突出朗读的闪光点,

步骤四:在第一轮诵读展示、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诵读展示。实现从C级到B级、A级的进阶提升。

综上所述,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走出语文课堂的困境,力戒文本解读跟着教参走、文本解读跟着感觉走和文本解读跟着考纲走。追求文本解读跟着学生走。紧贴学生的实际,科学、巧妙、梯度设计课堂提问,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審定.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文本解读梯度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精设计,巧提问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