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轨迹

2018-12-22陈家宝

湖南教育·C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三角板等腰三角三角形

陈家宝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思维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如何科学、正确地进行思维。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思维,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才能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让教学行之有效。

善待学生的原始思维。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站在教材的角度,思考这一内容中的知识重点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常常忽略学生面对这一新的问题,他们的原始思维是什么。如果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新的轨道,学生即使当时看似掌握了,但思维可能只是在形式上被嫁接到老师的轨道,思维深处的原始认识仍然没有被澄清,从而给知识的建构留下隐患。因此,教学时应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渐进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路徑。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学生通常是将垂直于水平面的纵向跨度称为高,这种认知与几何图形中的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种经验认知作为突破口,先出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高?为什么?学生有的用手掌水平放在三角形的顶点上,以到达掌心的高度为标准,得出哪个三角形更高;也有的沿着高的位置进行比划。此时教师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比划出三角形的高,并将三角板倾斜,启发学生思考:要怎样放?三角板的边和哪里垂直?如何垂直?学生体会到必须要将竖着的边和底边垂直才行。紧接着,教师转动三角形,示意学生继续思考。学生由此获得明确认知:从三角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这个引导过程,教师从学生的原始思维开始,让学生的认知从垂直于水平底面这一标准图示,向从点到对边的垂线段这个变式图示提升,实现了高的本质的抽象。

促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既有经验、思维特点、思维水平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向,进而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面对学生的多向思维,教师往往只选取顺应教学思路的想法,而去除那些与预设教学思路不一致的意见。这样表面看来教师引导得法,教学推进顺利,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而实际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被教师遏制了。随着教学的深入,这些学生可能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明明是对的,为什么老师却对自己的想法不置可否呢?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各种思考方式,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平台,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三角形”时,教师问学生:“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厘米,另一边长为6厘米,周长是多少?”学生有的说是17厘米,有的说是16厘米。教师没有否定学生的思考,接着说:“请同学们相互交流,看看结果到底是多少。”经过讨论,学生发现两个答案都正确,立即领悟到思考问题要全面,思维要发散。教师继续提问:“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厘米,另一边长为7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应是13厘米或17厘米。此时教师质疑:“以7厘米长的边为底,3厘米长的边为腰能构成三角形吗?”学生又一次顿悟,思维要严谨。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顿悟,从而使他们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思维不断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善于独立思考,发展创造性思维,以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作者单位:永顺县司城若云学校)

猜你喜欢

三角板等腰三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一副三角板的魔法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三角板“牵手”直尺
画一画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联手解中考题
三角板的作用
一个基本模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