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汽车赛道争夺战,碰撞中走向融合

2018-12-22史亚娟

中外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造车汽车智能

变革前夜,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都同时面临生死抉择。因为一旦判断失误或行动稍有迟缓,就意味着被时代抛弃。而这时,最大的风险,就是自顾自埋头自己做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焦虑感成了每个行业的锥心之痛。同时人们普遍意识到,在科技大潮前,如仅凭一己之力,只会加快被淘汰的速度。

汽车行业何尝不是如此。作為被新技术入侵最快、颠覆力度最大的传统行业,汽车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角色,都面临着这样的抉择——要么合作,要么出局!

巨大,但不知属于谁的未来市场

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起草《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根据这份国家层面的智能汽车(智能汽车定义见后文)顶层设计规划:到2020年,中国市场智能汽车新车占比将达50%,中高级别智能汽车(自动驾驶L3及以上)(自动驾驶级别划分见后文)将实现市场化应用。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处调研员邹迎作出预测:若将以上目标换算成市场规模,该数字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巨大红利面前,任何一家汽车厂商都难抵诱惑。甚至因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延展,小鹏、蔚来、奇点、车和家等一批新兴力量(行业称之为“造车新势力”,下简称“新势力”),借势抢滩智能汽车阵地。而这些企业背后,大多有着巨大资本支持—_从入股到战略合作,百度、阿里、腾讯无不参与其间,抢占这一风口。

这样的变化,会让汽车朝着更宽广赛道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是吸引资本涌入的原因。”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金融分会副秘书长解淳判断:这场智能汽车赛道争夺,显然超出了传统汽车产业界限。

解淳的论断,在2018北京车展得以印证。《中外管理》发现:此次车展造车新势力已开始与传统厂家同台竞技,后生可畏。不仅新势力品牌多达10余家,其中人气最高的蔚来、小鹏、威马、奇点均借机宣布在2018年实现量产,

但是,汽车不是吹出来的。缺少整车制造经验,成为“门外汉”们在亮丽光鲜下的最大软肋。能否在时间窗口内量产、打开市场,决定着他们的生死。

要想活,只有抱团趟路。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向《中外管理》分析:新势力应加强与传统车企合作,可化解资金难题,也可依靠后者技术和产能,短期内推出合格产品。同时,这也迎合了传统车企的心态,积淀了多年整车制造经验,却先天缺乏互联网思维和智能技术基因,迫切希望从新兴力量中汲取营养。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刚认为:智能汽车终归还是车,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合作中取长补短,是必然的需求和趋势。

“互联网对传统汽车是促进而非冲击。新势力缺少整车生产的实操经验;但车企自建系统也不现实,因缺少核心数据,如自动驾驶地图系统。由此,合作是唯一出路。如江淮一百度自动驾驶项目,已解决纵向加速精确控制、横向人机共驾等系统性问题,已完成1000公里以上道路测试。”严刚告诉《中外管理》。

新势力:抓紧时间冲市场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统计显示:2018年新造车企业突破60家,该数字仍在不断增长。而在被视为新势力从发声到落地的2017质变之年,故事良多——

这一年,乐视年初发布了FF91,却因债务缠身而负面不断。随后,新造车运动开始从PPT走向“实操”并交出“答卷”:威马汽车首款量产EX5亮相,蔚来汽车首款量产车ES8上市,小鹏汽车也在CES展发布了首款量产车型G3……新势力阵营的佼佼者们,将造车从纸上到付诸行动,形成与传统车企同台竞争的局面。

尽管新造车运动如火如荼,但多位业内人士均向《中外管理》表示:存活下来的仍是少数,3-5年淘汰率将达80%左右。

奇点汽车创始人沈海寅则认为:“高淘汰率是针对全行业的,不只是新势力。电动汽车分为传统电动车和智能电动车两类。新人局者再做传统电动车没有希望,因为没有给用户带来新价值。不妨把智能汽车可看作‘轮式机器人,除利用汽车百年积淀塑造高品质机械性能外,构建智能系统才是核心竞争力,它是智能汽车的大脑。”他向《中外管理》阐述。

“智能汽车的核心在于让硬件(车体)成为一个平台,能通过软件升级不断给这辆车带来新的功能和体验。”沈海寅从2014年想通以后,以上观念就一直没变过。近两年他在思考的是,如何落地?

于是,在奇点即将第一代量产车上,所有加载的智能网联功能,都围绕“做一款接地气的、能满足用户实际使用需求的”智能电动汽车为出发点,比如配备了夜视功能和防疲劳驾驶功能,沈海寅希望这是一辆更安全、更贴心的车。

如今,奇点is6预览版2017年4月亮相后将在2018年量产。“年底就要量产了,通常传统车企通常一个螺丝都不改了,但奇点还在做系统。”沈海寅举例:如这款车中控显示屏已改变多次。三年前的技术边框只能做到的厚度,随着近两年电子产业巨变,完全能不断提升工艺,把边框做得更薄。

除了新技术,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在传统车企未完全赶上时形成优势,也是新势力冲刺市场的关键。正如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蔚来ES8上市时所说:“未来汽车不应只是A到B的出行工具,而是作为移动生活空间,驾驶感受和服务体验最重要。也正因此,ES8强调个性化定制、按订单生产,就是为了增强(用户)对生产过程中的参与感。”

那么,如何让用户真正参与到汽车智能化应用和进程中?

“今天和用户讲智能,与‘诺基亚时代跟用户讲苹果手机应用是一个道理——真正的智能是什么?是苹果ID、是App Stroe。”车和家创始人李想认为:“智能汽车—定是‘有生命力的,它如同一台智能手机,是融合了各种数据的智能终端,可通过数据的存储、获取、分发等,打造一个全新的移动生态。相信汽车行业将是被很快改变的行业,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从车到智能终端的跨越式改变。遗憾的是,今天除了特斯拉,还没有一家汽车厂的汽车拥有完全账号系统、完整数据驱动和存储系统,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全力冲刺的新势力,钱,成了其一路狂奔的必要保障,也是亟须面对的挑战。

当下吸金能力最强的是蔚来,5轮融资高达140多亿元人民币。李斌身后除有IDG、红杉、高瓴等投资界大佬,更有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大咖站台。而奇点融资总规模也达170亿人民币;小鹏汽车透露除第三轮融资外,今年有望实现逾10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互联网造车对资本依赖大,100亿元(人民币)只是个门槛。量产阶段资金量还会翻倍。持续的融资能力,决定了哪些企业可以留、哪些必须离场。”某智能硬件投资人向《中外管理》坦言:尽管个别新势力陆续“交卷”,但从企业投入产出比看,远不能与传统车企相比。投资效益比是资本最看重的,若投资效益不能如其预期,后期追加投入就很难保证。很多不具竞争力的新造车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危险,这也是该行业高淘汰率的主要原因。

除了资金,量产本身也是新势力的一道待考难题。2018年已过接近一半,目前尚无一家新车企在市面上销售产品。

为破解量产难题,它们多选择让有经验和资质的传统车企代工,这成了获取进场门票的主要做法。

小鹏汽车选择了海马汽车代工。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认为:就算新势力车企在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和创新上遥遥领先,但造车依旧是个积累的过程,不像电气化技术上的迭代更新那么简单。能得到庞大供应商的青睐,结果也会事半功倍。

李斌也表示:对传统汽车企业来说,最大优势体现在生产制造环节。如在新5年规划中,传统车企都会强调要建多少个新基地、几年内扩大多少万的产能。“但如果新势力也这么做一定没有机会。”李斌坚信:重构整个汽车产业价值链,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的共同必然选择。“新势力更倾向于‘重两头(研发与销售),轻中间(生产)玩法,因为从重塑汽车价值链角度,互联网企业专注于研发和用户体验。而生产制造上要做出高品质商品,就必须与合作伙伴一起做。”他说。

作为蔚来合作方——江淮汽车,在整车制造上更具优势。但严刚并不希望把这种合作理解为“代工”,而是深度“制造合作”。

一是因为制造合作和代工有本质区别。汽车涉及到从生产工艺,包括整个厂房设计的工艺,质量的管控、后续的管控,整个过程漫长而复杂,涉及环节也多。肯定不像苹果让富士康代工、OFO找凤凰代工那样简单。具体而言,此次合作蔚来输出产品设计,江淮输出生产技术,合作是两种技术的渗透,江淮人要了解蔚来产品设计理念,蔚来人也要介入江淮整套造车流程中。

二是因为此次合作也涉及产业链整合层面。蔚来与江淮早于2016年4月就签订了一份市值约10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建立世界领先级的全铝车身工厂。双方共同管理,产品由江淮负责生产,蔚来则负责回购销售。

江淮究竟如何在此次合作中展示自身价值?

面對《中外管理》的追问,严刚坦言:汽车作为集成很多技术的载体,比拼的是技术成熟度,设计工艺有无瑕疵、质量是否可靠耐久。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在多次检验中发现并改正错误、积累经验,才能保证接下来是对的。

“新造车企业成立时间普遍较短,缺少整车制造中解决问题的经验,而这恰恰是江淮所擅长的,比如与江淮合作,蔚来就可省略立项、建厂、生产资质审批等方面浪费的时间和财力,迅速将量产车推向终端市场。”严刚说。

传统车企:危机感下各自突围

门外汉们来势汹汹,让传统汽车阵营压力丛生,特别是“颠覆”一词不绝于耳。有舆论将这些“外来者”视为危险的“野蛮人”,更有悲观者认为“互联网企业将复制在传统零售业的成功,一举颠覆汽车业!”

传统车企正感受到产业链顶端的控制地位不断受到威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18年突然一改“低调”,在不同场合接连向新势力“开炮”——

在“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李书福旗帜鲜明地提出:“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车企,都应遵循安全这一基本底线。”

随后,在北京车展他又直言:“互联网到处忽悠很危险,老百姓赚点钱不容易。”一时间,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了这场变革中被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J.D.Power副总裁梅松林向《中外管理》分析: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智能汽车,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如果非要讲“颠覆”,新势力通过技术革新把汽车造得相对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率,这种颠覆意义就大了。“由此看,互联网造车更应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做到这一点,未来汽车提供娱乐、黑科技等各种极致用户体验的‘颠覆才有依托。”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表示:“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各自优势劣势都很明显。不是谁颠覆谁的问题,而是谁不转变就要出局的问题。对传统车企而言,要积极地拥抱变化,与新势力组成最佳拍档,长安和蔚来的合作就出于这种考虑。

《中外管理》了解到,2017年4月,也就是继江淮与蔚来合作的一年之后,长安汽车也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对蔚来而言,长安在制造及供应链领域优势明显;而长安,则可吸取蔚来在智能化、网联化、用户思维上的优势。

但与江淮主要围绕“制造合作”模式不同,蔚来与长安采取的是成立合公司的形式,双方将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领域展开合作。朱华荣同样不把此次合作理解为代工关系,因双方将各出资50%,将重新推出一个全新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强烈的危机感,以及在新势力形成“鲇鱼效应”冲击下,传统车企突围的决心和斗志,异常高涨。

有着30年造车史的天津一汽,选择投身新能源汽车应对挑战。其在2018年共布局六款车型,三款传统车、三款新能源车,并强调既在新能源领域大胆试水,也不舍弃传统市场。

“新能源是大趋势,新旧势力都能造新能源车和电动车,只是着力点不同——一个是从传统向新能源发展,一个是直接切入到新能源车上。但造车是个系统工程,仅从动力角度切不行,新势力必须真正认识造车。”天津一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平坦言:“新势力弯道超车前也得补足‘车这一课,这样才能把新动力系统更好地运用于车上……互联网并不会颠覆我们,传统车企在四大结构、五大系统、电气系统、悬架系统等整车制造技术上,拥有先天优势。”

“氢和纯电都是未来大趋势,谁胜出与技术革命直接相关,大家要有耐心。推动新能源车无非两个目的:能源安全和环保。但在推动中也要考虑整体社会承受力。”王志平解释:理论上氢燃料更符合未来产品的进化逻辑,但在成本控制、产业配套设施完善度,以及国家政策倾向性上,目前电动EV都占据绝对优势。

领导北汽集团十年之久的徐和谊,用“不服”和“羡慕”,来诠释传统阵营的复杂心态。“蔚来能做到的,北汽也能做到。”这是不服。而羡慕,则来自蔚来灵活的组织机制。汽车行业正迎来一场新变革,但庞大繁冗的北汽集团却深陷“船大难调头”的艰难,因为没有太多机会“试错”。

在徐和谊看来,新势力正从生产、研发、车联网等不同角度进入汽车行业,发起冲击时也为传统汽车带来了思考——“新兴辁为我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如用户运营思维就很值得学习。”

李斌认为,与传统车企相比,互联网企业优势体现在机制和文化上:其一不怕失败,哪怕只有5%的成功几率也要挑战;其二用户视角(用户思维),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必须做到在很小细节上去满足用户需求。“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和用户视角,是我们参与汽车行业变革的底气。”

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向《中外管理》表示:“用户思维”是基于用户最感兴趣且最愿花钱的部分来设计盈利点,实质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即围绕差异化和个性化做文章,用户购买的是一种情感,最终将发展为一种“粉丝经济”。“尽管江淮很早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但却不同于‘用户思维,因为传统车企多围绕产品和生产制造本身,比拼的是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品质和技术领先性等。”项兴初说。

“老兵如果没有新思维,未来也极有可能沦为代工。”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一针见血地说:当智能汽车之潮滚滚而来时,如果你还没有看清电动化、智能化的大势所趋,或者行动迟缓,5~10年被抛弃的就是传统车企了。

“早期舆论一边倒,认为汽车革命来了,以后生产汽车都是代工,起初我自己差点就被说服了。但近一年来的事实说明,我内心的钟摆又开始朝主机厂方向摆动。”广汽研究院CTO兼智能网联中心主任黄少堂表示:广汽作为传统主机厂,短期不打算成为不知名科技公司代工,而是积极为日后商业模式转型做准备,如建立自己的公有云、私有云,掌握大数据,了解消费者痛点,探索新商业模式。

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王博告诉《中外管理》:其实从企业盈利角度,本身销量不大的整车厂成为互联网造车或科技公司代工厂不是坏事。这类车企除生产自有品牌外,可与代工品牌一起把销量做上去。但对广汽这种自有品牌本身销售良好的整车厂而言,市场上任何一个新品牌的涌入,都将形成一个新的利益集团或生态链而冲击到自身发展。

“整车厂要有意识重新思考自己在整个造车生态链中的定位,并积极去布局、去行动是对的。”驭势科技创始人吴甘沙向《中外管理》判断:当下整车厂牢牢掌握着汽车生产资质和整车控制集成的核心竞争力,仍会较长时间内主导整车设计与制造;科技公司则凭借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方面的优势,通过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系统等人口,实现对智能汽车竞争的快速切入,短期内还无法出现阿里和滴滴这样对传统的彻底颠覆者。

两股势力的合纵连横

“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北京车展上得到了清晰诠释——“新与旧的较量”,似乎并未成为车展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汽车行业的两股力量走到了一起。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18年新势力闪亮登场的同时,压力值也达到一个新高点。在完成第一款产品研发、推出样车继而走到最后量产一步时,大多在是否自建工厂面前停住了脚步。为跨越生产制造能力的鸿沟,车展期间包括长江EV与北汽福田、奇点与北汽新能源的合作,此起彼伏,被业界看成是两股势力合纵连横的开始。

车展首日,奇点与北汽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在智能汽车技术开发、充换电设施建设、经销网络、制造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合力。

“大家不要把新势力跟传统对立起来,我们要联合传统汽车阵营中的新能源派。选择北汽新能源,缘于其开放的战略,包括技术、创新、制造等全方面开放,在解决奇点生产资质问题的同时,也可在产能过剩现状下对资源做到合理利用,这符合国家的要求。”沈海寅透露:奇点iS6将由北汽新能源合作生产。

同一天,也是新生代长江汽车与北汽福田达成战略合作的日子,双方将在新能源商用车上展开合作。而就在车展前夕,定位为智能互联汽车的拜腾,也在发布第一款车同时,获得了一汽战略投资。

“现在传统车企的开放合作程度超乎想象,甚至包括开发资金都能共享。”某新能源车企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在互补领域展开合作,达成利益最大化,可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和成熟。

然而,和所有商业合作一样,传统车企与新兴力量的合作,也是“各怀心思”——新势力希望低成本获得传统车企的制造能力,傳统车企则对是否沦为互联网公司“附属品“心有顾虑。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2018年1月初,国家发改委组织研究起草《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定义为: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运用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部分或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由单纯交通运输工具,逐步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的新一代汽车。是一种典型高新技术综合体。通常也称“智能网联汽车”。

动驾驶的不同级别划分及发展进程

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为更好区分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于2014年发布了自动驾驶的6级分类体系,即无自动驾驶(L0)、辅助驾驶(L1)、部分自动驾驶(L2)、有条件自动驾驶(L3)、高度自动驾驶(L4)、完全自动驾驶(L5)共六个等级。在SAE定义的L3技术标准中.监控道路的任务是由自动驾驶系统来完成,这个与L2的差别是巨大的,技术人员通常也将L2与L3间的分界线视作“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区别所在。

目前全球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处于L2和L3阶段。完全自动驾驶(L5)是智能汽车的终极目标,即完全代替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李书福曾忧心忡忡地提出一个问题:“汽车操作系统不是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我们现在都在搞电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最终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不要车企做得很热闹,最后的话语权却被别人拿走了。”

目前关于自动驾驶模式的发展,以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争相在自动驾驶产业链上打造自己的“朋友圈”,而开放式平台成了当下最受欢迎的方式。

具体而言,百度效仿谷歌创造的开放式平台“安卓”模式,针对智能驾驶发布了“阿波罗计划”,通过该技术平台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传统车企为夺回自动驾驶主导权,比如吉利和比亚迪等车企先后采取动作——吉利发布吉客(GKUI)智能生态系统,旨在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生态系统”,通过协调与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吸引相关企业使用自己的平台。而比亚迪则计划召开汽车开发者大会,将自身传感器乃至整车平台开放,让全球开发者参与进来。

李书福表示:平台经济是大势所趋,单打独斗只能成为平台俘虏;主宰未来汽车工业的命运,在于传统车企的自我觉悟,只有联合起来打造自己的共享数字平台,协作开发未来技术和通用的系统,形成线上优势,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但这种合作属于市场化协同,并不会改变各自公司的战略自主性和独立性。”他强调。

除吉利、比亚迪这种“我搭台你唱戏”的平台模式,一些车企间也玩起了“联盟战术”,共同抵御新兴力量的“入侵”。一个典型例证是,多年劲敌、德国两大豪华车企宝马与奔驰,竟在今年3月宣布成立共享出行合资公司,联手对抗谷歌和优步在未来出行领域的竞争,这可看作是传统车企之间的“连横”。

这样做的还有一汽与东风。双方在今年3月共同出资设立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定位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实现未来公司对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的布局。

但即使是同阵营的联盟,也不如想象中那样紧密。一汽在结盟(连横)外,也和百度在车联网产品、自动驾驶方面展开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车内一站式服务;东风汽车旗下东风启辰则与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车载智能化等业务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这可看成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纵”。

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公司总裁钱惠康分析认为:汽车产业固有生态的变化,正改变着传统车企的行事方式一以上“平台”合作共享做法,看似开放,实则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分别为自己阵营“招兵买马”,足见“连横”之必要;另一方面,在当前自动驾驶产业链上,潜伏了太多黑马和创新模式,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都在抢夺“方向盘完全消失”的时间定义权,但却没人能预测这个决定性时刻何时会来,很难说谁会胜出,此时,“合纵”又成了必然趋势。

而无论是同一阵营的“连横”,还是跨界营的“合纵”,主导权争夺的核心都源自数据。在商业价值面前,传统车企对数据掌控权的重视逐步加深,手握让互联网企业觊觎的海量核心数据。

“数据是传统车企很重视的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在车辆使用中产生的数据,决定着未来应用场景的研发方向,不掌握精准用户数据,有再多的技术积累也是盲人摸象。”项兴初告诉《中外管理》。

但和代工领域处境类似,随着互联网公司大张旗鼓地规划无人驾驶布局,不少车企担心自己沦为它们的硬件供应商,成为其获取用户数据的工具。上汽通用方面就表示:尽管与外面第三方有很多融合,却不会让互联网公司直接读取车辆数据。

王博认为,用户数据属于用户隐私,比如消费者买了上汽的车,在车上体现的行驶数据归属权,是车主本人的,属于其购车的一种附带收益。从用户隐私权保护角度,车企也不会开放数据。

“整车厂通过车联网装置也可获取汽车全生命周期,如行驶里程等行车数据,类似于飞机上的黑匣子,称之为整车数据,它不同于用户数据,属整车厂所有。”吴甘沙表示:科技公司或互联网公司要獲取使用权必须付出成本;对整车厂而言,与其让数据躺在那里“睡大觉”,不如让数据流动起来,与合作方共享数据产生价值的收益。

“而当下整车厂间共享数据也同样困难,但只有作为一个供应商服务多个整车厂,才能确保与不同整车厂在同一个数据闭环里,大家才能做到共赢。”前百度研究院高级科学家倪凯曾表示:“数据共享对于平台技术迭代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的平台,未来才能支撑自动驾驶的发展,只是整车厂单打独斗,是不够支撑自动驾驶发展的。”

责任编辑:化石

造车新势力,找到活法了吗? 庄文静

在智能化被公认为汽车业发展方向之后,互联网造车为什么还会如此艰难

生于互联网时代的造车新势力,被一些传统车企视为“新物种”。因为随着他们的入场,汽车产品有可能变成如同手机一般的移动终端。

一时间,几乎所有互联网大佬们特别是BAT,都与“互联网造车”产生了联系。互联网不甘于在轻资产上仅仅玩玩商业模式和运作,而是要真真切切地介入制造业了。

从去年共享单车的彩虹大战,互联网+制造的商业逻辑,经历了摔打和锤炼,此次互联网+汽车,可谓一次互联网+制造的转型升级。

然而,这次与共享单车不一样的是,没有哪家传统造车企业会身处局外。中国的100多家汽车企业,本来就已呈产能过剩之势,扰局者的到来,只会让汽车制造业集体反弹。有业内人士说,随着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入场,汽车制造业大洗牌开始了,兼并重组、合作融合是大势所趋。

只是,自带时代光环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先要冷静下来,看看自己手上的牌,再想想对方手上的牌,胜算还有几何?日后如何实现真正的胜局,而不是一时的风光。

痛点一:不得不与传统嫁接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刚在接受《中外管理》杂志采访时,打了这么一个比喻:一个太极拳大师和太极拳业余爱好者,通过短时间学习培训,业余爱好者或许能打得像模像样。但由于功力不够,只有花架子,而一旦进入实战就会一路溃败。而造车同样如此。没有长期的产业经验积累,仅靠互联网思维就可以造车?

即便是特斯拉,也是在集合全世界的资源,歷经十年才造出了汽车。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车企业与传统车企展开了融合与合作。“我们本来一开始就是想融合的,没有想自己玩自己的。”奇点汽车创始人沈海寅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对于两大阵营的说法,沈海寅也是一脸无奈,“其实这是一个互相理解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去跟传统企业谈的时候比较困难,他们觉得我自己能做汽车,为什么要跟你们谈?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车设计出来了,他们看到这不是‘PPT造车,而且车上还有很多亮点。他们又站在了客户角度去看发现,我们的车的确和传统车不一样。这就产生了可以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才有可以谈合作的基础。”

造车不是造星,无论是几年前的游侠汽车还是乐视汽车,都在赚了眼球后和投资后沦为笑谈。人们对互联网造车不看好,缘于其产品设让整车制造环节。互联网企业品牌打造能力和商业模式动作优势明显,然而做起实业来却还是新人。

因此,我们看到奇点汽车与北汽合作、蔚来汽车与江淮合作等新老势力的融合,都是在弥补互联网造车的痛点。“奇点的工程师有60%以上,都是来自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的‘老汽车人。”沈海寅特别强调这一点,“而在团队融合的过程中,奇点强调八个字‘敬畏传统,大胆创新,传统汽车人和互联网人要各自向对方去靠近。”

作为有上百年历史传承的汽车制造产业,每一次创新与转型无不是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动。以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对《中外管理》说:“现在清华大学汽车系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半是按计算机人才培养,一半是按机械人才培养。将来软件必然变成汽车产业的一部分,”

因此,互联网车企在当下阶段,特别是还没获得造车牌照时,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战略合作者,恐怕是第一要务。

痛点二:融多少钱都不够

蔚来汽车融资150亿人民币,就可谓是互联网造车企业的翘楚了。可除了BAT,谁会有传统汽车产业拥有那么多既有资源优势、业务积累和资金链优势?

因此,造车就如吸金黑洞,并且是一场持久战,短期盈利会很难。即便是特斯拉,依然还游走在烧钱甚至破产的边缘。汽车制造业有着极长产业链条和高度专业性和技术特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车企基本都有传统车业务作为支撑,而新兴企业大多是一无所有重头做。

开发一款新车少则需要3-5年,其中技术投入费用堪称海量。

互联网车企虽然圈钱能力强大,但资金链同样也是最明显的短板。而通常都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资本通常会将钱投入被热捧的市场和企业,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很少有企业愿意做那个“接盘侠”。

在此,互联网+汽车之后,已经很难玩转了,资金的持续和稳定性、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仰望星空的互联网思维……一个都不能少,否则你很可能死于胜利的前夜。

痛点三:互联网的制造短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近来参观了小鹏汽车,与创始人何小鹏畅谈了一番。董扬将其心得和思考与《中外管理》进行了分享——何小鹏认为造汽车可分为四个阶段:设计、制造、服务和使用。与传统造车相比,他可以有除制造阶段外的三方面优势:

汽车产品与互联网产品不同,互联网产品是长板理论,而汽车产品是短板(木桶)理论。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需要在产品的各方面都均衡,不能有短板。但在制造、质量、零部件供应方面的短板有限,可以用有限度的提高成本来弥补。而在服务、用户体验等方面,互联网车企有天生的优势,这方面却是传统车企的短板,却不是有限投入就能弥补的。而新生代用户群体不再单纯执着于产品质量的细微差异和品牌,而更注重体验和服务。

何小鹏将传统车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进取心的,一类是僵化保守的。他认为小鹏汽车完全可能战胜保守的传统公司,将来再与有进取心的传统公司一争高下。

何小鹏的观点得到了董扬的认同,但也表示“未来的路还很长”。互联网车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已经开始取代了传统汽车行业的“产品第一”思维。然而,你是否发现,除了制造这一环节,其他三点均具有软性特点,具有较多的变量。而不变量依然存在于制造阶段之中。那么,互联网造车企业如何强化核心优势,补足制造短板,这个能力就非常关键和具挑战性。

痛点四:量产挑战

实现量产,恐怕是互联网车企最棘手也是最绕不开的问题。

企业都在说要实现量产,但没有生产资质、没有造车“准生证”是新势力当下面临的最大痛点。于是,互联网车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传统车企并与其“合作制造”。然而,几十家“恨嫁”的互联网车企,想找到“两情相悦”的高富帅实属不易。此时,有冗余产能还愿意分享产能的传统车企,便成为了稀缺资源。毕竟,可以有实力像特斯拉那样自建工厂的互联网车企,实在是少之又少。

想要与“PPT造车”划清界限,唯有实现量产。此时,才是真正考验互联网车企的关键,你的制造资源整合能力如何?你的资金实力、用户量规模有多大?都将集中反应到制造成本中。

同时,技术难题与政策难题也限制了互联网车企难以大规模量产,用户量和用户粘性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培养。

“国内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必需的传感器、芯片、控制器都还依赖进口。传感器要用很多新材料,需要有人下功夫研究新材料。但中国汽车业界很多人认为研究新材料不如研制整车光鲜亮丽。这是一个很大问题。另外,国内汽车行业智能制造的基础还没有搞好就想跨越,追求形式主义多一些。汽车智能制造离不开高端机器人,但国内汽车行业高端机器人100%依赖进口。”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原秘书长陈光祖指出,而这些技术痛点也让量产步伐变小变慢。

2018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提出了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明确时间表:预计到2020年,智能汽车在新车中占比达到50%,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市场化应用;而到2025年,出厂的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

因此,互联网车企要抓住市场机遇,率先突围依然要靠传统车企助力,新旧势力融合恐怕还是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史亚娟

江淮汽车:传统制造何以“智胜”未来? 史亚娟 庄文静

当54岁的汽车企业,遇上初出茅庐的互联网车企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瞄准才开枪的传统制造业,如何过招先开怆再瞄准的互联网新贵

汽车制造业在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市场化的、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被还没有“准生证”就大量圈钱、圈人、圈关注的互联网造车势力迎头痛击。而身靠BAT好乘凉的互联网车企,火热了自己的同时,却让传统汽车产业冷静下来——传统车企如何经受互联网挑战?

尽管目前中国有100多家汽车制造企业,但消费者能叫上名字的也就那么十几家。这是不是意味着,汽车制造业大洗牌的时刻到了?

小满时节,几天的连绵细雨过后,5月23日的合肥,突然晴空万里,清风徐徐。两天后,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籽首次在中国举办,而会址就选在了这座被誉为“电动之城”“中国声谷”“创新之都”的合肥。

作为合肥唯一的汽车制造企业——江淮汽车,近来成了网红,因其与互联网造车新贵蔚来汽车的战略合作,使得外界总有窥探、猜测,乃至质疑之声。

对于始终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变革的《中外管理》来说,或许江淮的创新与转型,能代表一部分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成长和进化路径。如果说互联网思维是让企业必须要“仰望星空”,那么传统制造业的根基就是“脚踏实地”。

被高估的互联网,被轻视的制造业

当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简称“汽车新四化”),被外界公认为汽车产业未来趋势时,恐怕传统制造业的自信就被打击了一半。似乎很少有人相信,传统汽车制造业在被颠覆之余,在这一战中还会有什么发言权。

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汽车是什么。

“汽车可以说是近代的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它比任何一个民用产品都复杂,涉及所有的技术领域,涉及所有的供应部门。所以汽车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一个不断跨界融合的过程,没有一个阶段不是如此。”江淮汽车副总经理严刚对《中外管理》说,“而智能化,必然是汽车产业的技术未来和趋势,这是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必然的发展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看法:“互聯网+在一段时间内,似乎被神化了,他几乎成为了无所不能的化身。其所到之处,都在冲击、颠覆。事实上,汽车产业在发展,带动汽车产品在不断升级。传统汽车技术不断融合新技术,就像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一样,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因此,互联网造车企业,一上来就是从智能汽车人手,让人以为将对传统汽车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其实这是个误区。汽车制造始终都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产业融合的产业。其实,最早很多行业都和汽车行业没什么关系,都是慢慢才进入到汽车行列里,比如电子、轻型材料、数字化系统等,汽车就是一个量大面广要求高的产品,它就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回顾汽车产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任何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都催生汽车的进步。

“智能化应该成为汽车的一个标准配置,传统汽车如果不能变成一种新物种,不能具备智能化功能的传统汽车,恐怕将无法生存了。”江淮汽车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对《中外管理》表示,“这样的企业并不是被互联网车企或竞争对手干掉的,而是被时代抛弃的。”

智能化,汽车制造业的未来趋势

当下,我们看到更多的互联网车企是和传统车企,从最初的两大阵营互不示弱,渐渐开始了反思和彼此学习,最终走向彼此合作融合之路。比如,江淮和蔚来汽车、奇点和北汽之间的合作等,即将开花结果。

在我们走进有着54年历史的江淮汽车总部时,真切感受到了传统车企对于汽车产业的理解和研究,远远不止于脚踏实地做好产品,更具有眼望星空的产业高度和产业思维。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且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当汽车电动化后,其跟智能化的结合必然加速。那么未来的汽车也就是个移动终端,一定会成为这个界面。”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表示,“随着消费的升级,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尤其是对环保、节能、安全的标准会更高,传统汽车产业一定要转型才有未来。”

江淮汽车对于学习和研发的重视,在业内是出名的。江淮每年都会提取销售收入3%—5%作为研发经费。2017年销售额是500多亿,2018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更是高达20多亿。在1996年,江淮就开始做学习型组织。如今,江淮的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11600件,获专利授权证书9600余件,均位于国内车企第一。

在2002年时,江淮就研发生产了一辆纯电动的概念中巴车,2005年研发了混合动力产业化技术并开始应用。

在2007年,通过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零部件供应商、技术公司、其他主机厂的交流和学习,江淮开始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然而,面对大量的关键技术、关键部件、产业链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挑战,该如何解决?

江淮选择与一些相关的企业自发地形成了产业联盟。比如国轩电池(电池生产商),巨一自动化(电机生产商),华霆动力(电池组装),然后整车控制器由江淮自主研发。联盟自发的进行电动车商品化、产业化的研究。在当时,还没有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形成这样一个产业联盟非常不易。

在2010年,江淮又拿到了科技部等四部委的新能源汽车重大研发专项,而后又组建了一个三元锂电池的产业联盟,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制造成本,以江淮作为主机厂的优势培育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并利用社会资源和“十城千辆”契机,拉动了产业制造提升。自此江淮汽车明确了产业化技术方向,开始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

在上海世博会上所使用的大巴车、大连公交车、合肥18路公交车,以及当时江淮一次性交付的585辆电动乘用车进行示范运营,这些在当时都是全国范围内投放量最大的一次。

随着近年新能源车扶植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车企特别是互联网车企开始入场。顿时汽车产业格局突变,比拼的优势点不同了——传统汽车产业何以胜出?

汽车企业的下一场战役

在江淮汽车的技术中心大楼门前,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主动变革着力提质增效,开放合作加速转型升级”,也就预示着必须要“内外兼修”地进行转型升级。

“江淮的转型是在从传统‘商乘并举的汽车企业转为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并举的综合型汽车企业。”项兴初说。

2016年,江淮制定了智能网联发展445规划,围绕着智能化和从智能交互、智能驾驶、智能互联和智能服务等四个维度,要在2020年实现有条件的(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江淮还专门成立了江淮汽车技术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推动把智能网联作为一个标准配置。在2017年年底,江淮对研发职能机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七个设计部门,通过精准的识别客户需求,法规的要求、技术发展的趋势,依托江淮燃油车和电动车两大平台,实现自动驾驶的逐步落地。正如严刚所说,“没有谁比汽车企业更懂产业”。然而,传统汽车企业有一个共性,就是必须要精准识别客户需求,并且尊重技术发展阶段,在保证安全和符合法规的条件下,推进新技术应用。用王东生的话说,就是江淮在与德国大众合作时,他深切感觉到传统车企要有200%的把握时才敢去做,而互联网车企是有50%的胜算就已经开始做了。因此,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如何在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时去抓住市场机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平衡和修炼。

事实上,在智能化方面,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无人驾驶。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真正的智能,严刚认为绕不开四大技术突破——

第一,智能化的感知系统。作为一个汽车要能够看到,在任何时候能够识别周边的所有环境,并且判断准确。其实,此时很多信息是无用的,真正对智能行驶的行程构成障碍的也就一两个元素。

第二,传输能力。基于感知的所有要素,要迅速将其传输到计算平台上,也就是马上在脑子里进行运算。通常,人看到就会做出处理,可以说是没有时间差。而作为机器,则是要将看到的信息传送到计算中心,这是有时间差的。如果计算不出,还要上传到云端去,又会产生时间差。而汽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需要的传输速度是毫米级、甚至拉米级的计算速度和传输速度。而这个速度4G可能都不行,需要5G,此时就受制于通信的速度。

第三,运算能力。计算平台如何把处理结果运算出来,在接收到这么多信息时,计算就存在两个方面关键技术:一个技术是算法,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无用,怎么把这些信息变成一个方程式进而算出来;另一个技术,就是这台机器要有芯片,才能计算出来。

第四,控制平台。最后,得出的运算结论如何有效传输到自动智能控制平台上,实现转向、刹车、油门等自动操控。

“然而,这四步关键技术,其实既不掌握在互联网公司那里,也不掌握在传统车企里面。他们分别掌握在AI技术公司、移动通信公司、云计算公司、芯片厂商手里。当然,云计算是互联网公司的强项,但场景是千变万化的,一个障碍物和一张废纸的处理办法能一样吗?也就是说,在V 2 X中,那X的变量太多了。”严刚对《中外管理》详细分析了的现状。

因此,尽管互联网公司有技术优势,但“智能汽车”是传统车企与互联网车企共同的机会,而关键是要看哪些企业愿意转型升级并能抓住机会。同时,互联网+最厉害之处,就在于改变商业规则和商业模式。

三大合作,开启传统车企的“四化时代”

那么,江淮转型的方向在哪里?突破口又在哪里呢?“汽车行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期,江淮也是。”项兴初说,江淮原来的口号是“从商用车到乘用车”,现在变成了“商乘并举”。而目前,江淮正在向三个方向转型,即从传统能源汽车转向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而近两年,江淮开放合作的力度和影响力,再次奠定了产业地位。无论是与德国大众、还是蔚来汽车、抑或与百度的合作,江淮都一一上手了。

尽管,对于一些合作外界仍有质疑之声,“有一句名言是: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去证明。”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对《中外管理》自信地表示。而通过江淮的三大合作,也不难看出江难的战略意图。

第一,与德国大众合作生产新能源车。2017年6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大众汽车集团与江淮汽车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双方各出资50%开办合资公司,从事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移动出行服务。

就在5月24日,《中外管理》采访江淮汽车的第二天,江淮大众首款纯电动车型——思皓E20X正式下线,国内第一个合资新能源汽车项目从“概念”到“量产”,历时仅一年。

第二,与百度的跨界合作,推动自动驾驶数据平台发展。2017年8月29日,江淮汽车向百度交付了32台江淮瑞风S3,用于高精度地图数据的采集。江淮汽车成为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的首批重要合作伙伴,百度将为江淮汽车提供包括高精地图、自定位、环境感知、决策规划等自动驾驶方面的关键环节数据。而这次与百度的合作,必然推动江淮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提升。

在与百度合作中,百度项目团队对江淮评价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语言沟通效率高。百度提出一些想法后,江淮团队很快就能在产品上体现出来。甚至许多编程设计和开发,都是江淮自己编写的。

第三,就是与蔚来汽车的“跨物种”合作。江淮在2016年与蔚来汽车的合作,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新旧造车产业融合的范例。目前蔚来ES8已经进入量产爬坡阶段,年内将实现量产。而这也是目前最受外界关注的一项合作。

江淮与蔚来如何跨物种融合?

江淮与蔚来汽车的合作,尽管外界有质疑之声,然而低调的江淮并不急于解释,因为时间看得见。

蔚來汽车总经理秦力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江淮和蔚来双方最高层的互动,是以每周一次来计算的,就正如他和李斌的周末,经常都在江淮度过,两家公司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磨合后,早已深度融为一个团队,这样的融合程度,甚至超过很多公司部门之间的默契。

其实对于江淮和蔚来合资是否顺畅,蔚来汽车的准用户们似乎并不像媒体、业内同行那么关注,只要能在预订时间内交出订购的ES8,这比什么都重要。

外界通常认为,江淮与蔚来的合作是代工关系。“蔚来和江淮的合作,是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高度融合。”作为主抓与蔚来合作项目的研发总经理,严刚对《中外管理》介绍,蔚来作为一家互联网高科技汽车企业,基本定位是占两头:一头是技术整合,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整合汽车产品一流开发的团队。另外一头就是去自建品牌、自主销售。而中间这一段,就是产品制造,这个环节需要找一家合作伙伴。

那么,江淮在合作中做什么?

首先,要把蔚来开发出来的产品制造出来,也就是说,它在做产品技术设计的时候,江淮要做制造技术或叫生产技术的开发和设计。

其次,汽车有很多的基础设计,一些工艺设计无法实现是司空见惯的事。这就需要产品技术设计者和生产技术设计者,必须相互渗透融合,最后达成一个双方都能实现的方案,才能最终把这个产品造出来。所以,蔚来在合作中更侧重于做产品的技术设计,江淮则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生产技术设计。

“这就需要两个技术的融合,双方要彼此理解、互相渗透。江淮要理解、把握和参与一些重要指标的确定,以确保生产中的合理性;相反,蔚来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也要派出一部分专家了解江淮生产技术开发的过程,以确保江淮生产工艺水平可以保证自身的产品设计。江淮所做的就是生产整车的制造过程。”严刚解释。

所以,在2016年江淮进行产品验证时,江淮就派驻了一支100余人的团队在蔚来工作,蔚来也派驻了一两百人在江淮工作,以便能实现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真正融合。而这两部分人,均通过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运作。目前,这个项目已有两年并接近尾声。

而在蔚来整车制造过程中,江淮的生产工艺水平也再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比如采用像全铝车身工艺,这种设计以往都是用在捷豹、保时捷、宝马等豪车上。

场景定制服务时代到来,车企怎么办?

无论是百度、谷歌,抑或特斯拉、蔚来,乃至江淮这样的传统车企,都在寻求汽车产业电动化之后的发展路径。

“你会发现,技术本身都不是问题,基本的智能硬件都可以在全球采购到。而智能化真正的挑战是之后网联化。”王东生着重解释了这个观点。比如,我跟互联网平台合作,它不但跟我合作,还和其他汽车厂合作。以后汽车厂家之间就没有差异了,差异在于这些互联网平台愿不愿意把最先进的技术给我。假如我装的是它最先進3.0系统,你是2.0,那么我就比你有竞争优势。汽车企业自身的优势,取决于互联网平台。

于是,这难免会让人心生疑虑,未来传统汽车制造业是否将沦为BAT的代工厂?王东生在与《中外管理》的交流过程中,一直在眺望汽车产业的未来。

据专业机构的预测,在2030年左右,传统私家车就将被消灭了,人们会更多使用在自动驾驶条件下的共享化出行。随时用“App”车子就会自动开到你家门口接你。专家们有一种预测,那时自己开车反而是违法的。彼时提供出行服务的平台或将主宰这个世界。选择谁的车,要什么标准的车,都是平台说了算。车企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平台的代工厂。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企业要解决我的核心技术问题,自己能不能控制;同时要清楚能不能掌控出行的服务平台。如果不能掌控,将来就可能会面临‘沦为代工厂的情境。”王东生说。

因此,这不是互联网造车与传统造车两派在阵营上的交战,而是新旧造车产业与互联网平台的交锋。到底是汽车制造业——智能硬件占主导地位,还是所谓“聪明的大脑”——BAT们占主导地位?抑或依然要彼此融合以形成战略合作联盟?

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史亚娟

猜你喜欢

造车汽车智能
造车新势力进入量产期
迎接升级版开门造车时代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汽车的“出卖”
互联网造车能否更靠谱?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