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味人间》:“地道美食”何处寻?

2018-12-22石羚

求学·素材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风味食客吃货

石羚

最近,“吃货们”又有了盼头。《舌尖上的中国》第1、2季原班团队,时隔四年后推出了美食探索类纪录片《风味人间》。关注美食背后的故事,每帧画面都堪称壁纸,与外国餐饮碰撞火花,这部新作延续了该团队一贯的匠心。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人生一串》,从《寻味顺德》到《新疆味道》,近几年走红的美食类纪录片层出不穷。纪录片播出后,比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理解“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更直接的,是“品味”热潮迅速掀起,一批“吃货”的成功诞生。

足迹地图与美食地图完全重合,排几个小时队在所不惜,甚至反复比对不同饭馆的同一道菜并写出攻略……人每天都在吃饭,但要做一个“吃货”并不容易。在《风味实验室》中,嘉宾们提到了这样一种“吃货”:他们有的是“小苍蝇馆的原教旨主义者”,有的是“打卡”网红店的常客,他们以“地道”为最高标准,执着于当地物产、当地厨师、当地烹制,似乎地道就是好吃的代名词。

但事实上,除去天津灌汤包、老成都煎饼馃子、正宗北京臭豆腐等山寨版正宗小吃,真正地道的食物只是就地取材、古法炮制。那些靠山吃山的物产和特色工艺塑造了一地的口味偏好,却不一定对得上外地食客的脾胃。纪录片里“生猛”的烤鱼、炸虫,食材、器材均取自山田林湖,虽原汁原味,但未必是公认的美味珍馐。有些时候,当地人眼中的地道食物甚至成了食客眼前的黑暗料理。这些“地道美食”能在朋友圈、小视频上不断“刷存在”,值得炫耀的未必是食物惊为天人,也可能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高昂的经济成本的自我安慰。

真正的“吃货”,敢于直面南北大菜、各地小吃,不仅能把个中滋味说得头头是道,个人“食谱”也越来越宽。他们不断与从小养成的口味磨合,和甜粽子、咸豆花等熟悉的味道搏斗。但这样的“吃货”只是“孤独的美食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本地吃的是习惯,在外地尝的不过是新鲜。有人说:“在地美食”是在地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风味人间》中,渔民追捕旗鱼的辛劳更衬托出海产的鲜美,自家磨制的青麥碾转别有一番甜蜜。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场景,离开了地域文化的浸润,作为游客浅尝辄止,很难领会“地道”的精粹。

猎奇式的品尝注定不是生活的常态。因为地道,既要重视“地”的因素,也应有“道”的追求。比原材料更值得关注的,是工序、火候、咸淡的分寸。技术存乎一心,腐朽也能化为神奇。但对于食客你我而言,最根本的“道”,是舌头的偏好。有人喜欢撒把盐现烤肉的豪爽,有人喜欢浇头面“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的精细,有人喜欢粗茶淡饭的简单……“物无定味,适口者珍”,无论是妈妈的味道,还是家乡的滋味,对了自己的胃口,才是真正地道的美食。

评点:历史上最出名的“吃货”,是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先生的仕途丧得一塌糊涂,大半生都走在被贬官赴任的路上。对抗生活的不如意,苏轼除了填词作赋,基本就靠吃。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发掘出美食,流放到黄州,他研制了东坡肉;被贬惠州,改发明羊蝎子;流放到海南儋州没肉吃,又找到了生蚝这种珍馐……

猜你喜欢

风味食客吃货
去露营吧
百年风味“花”开万家
八方风味,美酒润佳肴
风味人间
叫住他
喝汤
最悲伤的字
就餐卡一下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吃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