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小说《活着,并要记住》中的人物形象

2018-12-21刘莹

现代交际 2018年18期
关键词:卫国战争责任

刘莹

摘要:本论文旨在从道德角度研究拉斯普京的《活着,并要记住》这部小说中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作品中的男主角安德烈性格很复杂,有着近乎病态的灵魂,他与常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而女主角纳斯焦娜是俄罗斯传统道德的典范,闪耀着丰富的人性光彩,体现了女性的魅力和俄罗斯传统道德的力量。

关键词:责任 背叛 卫国战争 逃兵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72-02

瓦连京·格里戈里耶维奇·拉斯普京(1937—2015),俄罗斯作家。《活着,并要记住》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没有描写战场上的炮火连天和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而是将战争作为背景,通过安德烈和纳斯焦娜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对战争的残酷、战争的非理性、战争对人的生命的摧残发出了强烈抗議,拷问了人与战争、人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一、“逃兵”安德烈古西科夫

安德烈是《活着,并要记住》中的男主角,原本是一位农村青年,于卫国战争暴发后应征入伍。所有士兵上前线时都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之情,而他却带着愤怒与恐惧,他不认为是战争迫使他离家,反而责怪是家乡的一切害得他上战场。他甚至怨恨家乡对他的死活漠不关心。安德烈在战争开始前只察觉到了受折磨的“我”,他以为众人皆欢乐,而“我”却孤僻独处,这种畸形的感情也为他后来的开小差埋下了伏笔。通过内心独白和梦都能深刻揭示安德烈的病态灵魂,揭示他性格的复杂性。

安德烈缺乏刚强的性格,胆小,他时常为自己可能失去生命而感到恐惧。他经历过许多激烈战役,负过伤,赢得了前线官兵们的尊重,本来已经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但随着战争即将接近尾声,加上再次负重伤,他的求生欲变得更加强烈,总希望厄运不要再降落到他头上,对死亡的恐惧感也骤然加深。琢磨着要让自己受点非致命的伤,逃过死亡这一关。如其所愿,在1944年的一次敌方偷袭战中他身负重伤,醒来后他为自己终于不用再去战场拼死战斗感到无比庆幸。然而3个月后,院方突然要求他出院并立即返回部队。安德烈暴跳如雷,他认为自己付出的代价已经足够了,以后可以让别人去打仗了,正是这种义务已尽的思想使他坚信医院领导一定会在他康复后放他回乡看望家人。如果这个愿望没成为现实,他便会怨恨所有人。为此他曾多次找军医想要让他改变这个残忍的决定,然而所有人都逼迫他出院,他不满并憎恨医院首长不近人情,因为军队的命令使他离家乡更远,离死亡又近了一步。于是经过短暂的纠结后他背叛了祖国,背叛了人民,也背叛了自己,卸下身上的一切责任,跳上了回乡的火车,将一切都归于命运的安排,“是命运催我回来的,都是命运安排好的”,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自责,反而要和世界、周围的人算总账。

安德烈原本并不是懦夫、叛徒。然而造化弄人,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他成为祖国和人民的背叛者。战前,他是一个朴实勤劳、富有同情心的农村青年,如果战争没有爆发,他定会平稳地度过一生。然而战争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动荡不安的生活。战争中的严酷环境使他暂时隐藏了自己的保命思想,他看到周围无数人死去,觉得自己也将会是其中一个。他知道在战斗中如果自己躲闪一下会害人又害己,所以在战斗中他既不冲在前头也不落在后面,以至于战友们都认为他是可靠的同志。违背军令逃离医院时,他原计划本是在两三天内打个来回,再撒个谎把事情瞒过去。火车站里回家的一趟又一趟的列车驶过了,他还在犹豫不决,登上火车后的他也仍旧决定在两三天内回部队,甚至盼着自己被逮回部队。然而由于交通堵塞,火车到达伊尔库茨克已经是三天之后了。他迷茫了,现在回部队等于白折腾了一场,而且违背军令必将受到严惩,而如果继续前进会耽误更长的时间。他迟疑不决,在车站里徘徊许久。最后,回家的愿望占了上风,他昼伏夜行,偷偷地逃回了阿塔曼村老家,那时已经是1945年年初,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胜利的曙光已经展现在苏联的大地上。即使安德烈的初衷是看一眼父母和妻子就离开,可是一步错步步错,他还是成为逃兵。当然导致他堕落的也有医院首长不近人情、战时交通阻塞等客观原因,如果医院首长能够理解安德烈,在安德烈苦苦哀求后让他回去探亲,不硬逼着他去前线,如果他回去的那三天不堵在路上,安德烈也不会变为可耻的逃兵,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成悲剧。

安德烈最致命的罪就是近乎动物性的自私,只要“我”能活下去,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缺乏对祖国应有的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支配他逃走的主要动机是置人民利益和民族命运于不顾的求生欲望。也正是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使他沦为了可耻的逃兵,在罪恶的沼泽里越陷越深。他的自私性不仅体现在对祖国,也体现在对妻子的态度上。他只在乎自我的感受,从不会为妻子考虑,明明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让妻子陷入绝境,却无限度地放任自己的私欲,从而导致了她怀孕。这个孩子给纳斯焦娜带来的是不幸,给安德烈带来的却是快乐。安德烈知晓妻子怀孕时异常兴奋,他搂住妻子连称她为圣母并吩咐妻子顶住种种污言秽语,不管怎样都要生下这个孩子。他在乎的只有他自己和延续他生命的孩子,从不去想这个孩子会给纳斯焦娜带来多大的耻辱和负担。他也意识不到随着腹部隆起,她与日俱增的焦虑和恐惧。

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指责安德烈,说到底,他也是残酷战争的牺牲品。他在最后一次作战中身负重伤,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的腹部被弹片击中血肉模糊,意识到战争就是惨无人道的杀人机器。他的逃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对灭绝人性的战争的叛逆,是对战争摧残生命所发出的最强烈的抗议。战争间接扭曲了安德烈的灵魂,由于安德烈无法从眼前的困境中找到一条可以自救的希望之路,他身上的人性也渐渐变得扭曲。他不仅潜居于荒野,在洞穴中过着“与狼共舞”的非人日子,还在极度空虚和苦痛中学起了狼嚎,成为游离于人群之外的“孤狼”,主人公身上的孤独感是强烈的,甚至令人毛骨悚然。

安德烈最后如何了?小说的结尾是开放的,但已不难明白,主人公仍旧是自己的人民的“浪子”,注定要生活在彻底的孤独中,忍受良心的折磨。最后支撑他的恐怕唯有动物般的生存欲望,那就是不顾一切地活下去。

二、道德典范纳斯焦娜

纳斯焦娜是长篇小说《活着,并要记住》中的女主角,她勤劳温柔,吃苦耐劳,由于悲惨的身世童年时就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早年丧父的她大饥荒那年又失去了母亲,领着8岁的妹妹在姑妈家寄人篱下。几年后嫁给了安德烈,她孝敬父母,朴素勤劳,不但负担全部家务还服侍公公和瘫痪在床的婆婆,勤劳的双手和温柔的性格帮助她将全家人的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

纳斯焦娜谦卑、质朴、不求索取。由于结婚4年都没有生育遭来丈夫的殴打责骂,她自己也为生育这件事从最初的期待发展为焦躁甚至恐惧,一直到战前那年,两个人确认了双方都没有毛病,才踏实地过上了和睦的生活,然而战争突然来了,纳斯焦娜生育的希望成为泡影。她日夜盼着丈夫能够活着回来将缺憾弥补,抱着这种希望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度过了艰难的每一天,没想到苦苦等待三年等来的却是丈夫成为逃兵的消息。后来纳斯焦娜终于怀孕了。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为现实,而她的内心却满是恐惧和羞耻。

纳斯焦娜极富有同情心,不仅能够忍受自己的悲哀,还能分担别人的痛苦。她没料到安德烈竟是这般模样回来,她的内心矛盾重重,既激动又害怕,既兴奋又羞愧。她善于理解和宽容他人,她认为丈夫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她,因此决定不管怎样也要同丈夫一起分担这份罪责,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她应该与丈夫风雨同舟,相依为命。为了崇高而近乎盲目的爱情,她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巨大痛苦去分担丈夫的罪责,偷偷地给丈夫带去日用品,为了看望丈夫甘愿在暴风雪的天气越过冰封的安加拉河。

纳斯焦娜善良、美好、充满内在尊严。她是一名对祖国和人民怀有真挚感情的公民。战争初期时尽到了公民的应有责任和义务,为了支援前线的战士们,她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夜以继日地拼命劳作。战争结束的喜讯传来时人们彼此亲吻拥抱,激动万分地庆祝胜利。在这全民欢腾的日子里,纳斯焦娜既为胜利而高兴,又为自己无权与大家共享胜利的喜悦而流下苦涩的眼泪,她为丈夫的逃兵行为羞愧难当,善良美好的心灵使她无颜面对历尽艰难的众乡亲。她宁可跟随他去服苦役也要劝丈夫去自首,宁可受身体的折磨也不愿受这心灵的折磨。

纳斯焦娜是无私的,敢于自我牺牲,她拼尽了自己的一生去付出。被婆婆发觉怀孕的事后,即使面对婆婆的严厉追问她也不吐露实情,宁愿违心地承认自己勾搭野男人也不愿供出丈夫。被婆婆气急败坏地逐出家门的她只能寄居在同村女友家。深知媳妇人品的公公不相信纳斯焦娜会作出这种伤风败俗的丑事,发现真相后,他央求媳妇让他跟败坏家族名声的逆子见一面,她依然矢口否认。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精神压力使纳斯焦娜日夜不安,神志恍惚,她隐约感到村里的人们正时刻监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她决定通知安德烈赶紧离开。趁着夜深人静,纳斯焦娜准备划船渡过安加拉河与丈夫告别,没想到村民们突然紧追而来。那一刻她想起了一句歌词:“活着是甜蜜的,活着是可怕的,活着是可耻的……”她纵身一跃跳入了波浪滔滔的安加拉河……与其说将她逼上绝路的是残酷的现实,不如说是良心在逼迫她以死赎罪。

纳斯焦娜的悲剧究其根本是源于她矛盾复杂的心理,因为她在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忠诚之间没有作出正确的决定,没有深明大义地去揭发丈夫,而是一味地顺从他一错再错。她的悲剧是对背叛行为的一种抗议,纳斯焦娜无疑被作者看作成安德烈背叛行为的消极殉葬品,纳斯焦娜和尚未出世的婴儿的毁灭无疑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安德烈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人的自私本性与整个民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也谴责了战争对人的生命和灵魂的践踏和扭曲。主人公所经历的“罪与罚”发人深省。纳斯焦娜是真诚、勇敢、质朴的女性。她敢于自我牺牲,在她身上承载着俄罗斯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优良品质。高尚的内在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力量把她推向俄罗斯民族性格杰出代表的行列,然而即使她拥有罕见人性并且是丈夫最亲近的人,她也无法挽救她的丈夫,因为安德烈践踏了公民义务,企图苟且偷生,把自己置于生活之外。他背叛战友的那一刻,也就背叛了周围的一切。

参考文献:

[1]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郑体武.俄罗斯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卫国战争责任
纪念卫国战争
阅兵
俄罗斯举行胜利日阅兵彩排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圈里事儿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