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机结合的刘伟胜辨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用药规律研究

2018-12-20陈远彬邓庆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31期
关键词:频数病案放化疗

蔡 云 陈远彬 吴 蕾 邓庆平 林 琳▲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广东广州 510120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每年180万的新发病例和160万的死亡病例高居所有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1]。根据我国近期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约73万,死亡病例约61万,发病率及死亡率亦高居恶性肿瘤首位[2],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3]。针对肺癌的治疗,中医药在提高疗效、增强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减轻不良反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4-5],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而数据挖掘技术可满足从名老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中发现隐性知识的需要,为名老中医组方用药经验的研究提供有效工具[6]。但是,目前较多数据挖掘的结果仅从数理统计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名老中医本人或临床验证,其准确性与临床意义存疑。

本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刘伟胜教授辨治肺癌的用药规律,并将结果与刘伟胜教授专题访谈所得资料验证对比,以期提高其准确性,真正做到“人机结合,以人为主”[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案资料均来自于刘伟胜教授2009~2014年在广东省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诊治的肺癌患者,病案内容均从我院使用的电子病历记录系统内导出,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中西医诊断、临床表现、理化检查、舌象、脉象、病机、治法、方药等。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08个诊次。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9]第一分册(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确诊;②能接受连续性治疗,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间≥3个月,诊治次数≥5次。

排除标准:①病案资料不完整,症状、舌象、脉象、证型和/或治法、处方用药等内容有缺失者;②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中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无效或加重的病例;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需同时治疗,影响肺癌治疗用药者。

1.2 方法

1.2.1 数据规范化预处理 将纳入病案的证型、症状和药物名词参照《中医药学名词2004》[11]中的标准化名词进行规范,使意义相同、表述不同的名词统一为标准化的名词。

1.2.2 建立标准化数据库 将标准化处理后的病案信息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并由双人审核数据源,以确保数据准确性。最终建立集病案采集、数据存储为一体的数据库,以供后续的数据挖掘工作展开。

1.2.3 数据挖掘及人工分析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提取录入的病案,对所有诊次的症状、舌象、脉象使用频数统计分析;运用药-症关联及人工分析,得出具体的用药加减规律;分别统计手术、放化疗、癌症转移及具体转移部位各诊次的比例,并分析每个类型的用药频数,运用关联分析得出核心方,比较其用药规律区别。

1.2.4 名医访谈与修正补充 将所得用药规律与刘伟胜教授当面访谈交流,询问其本人关于这些结果的意见及解释,并结合既往访谈资料及相关文献,对所得结果进行修正补充。

2 结果

2.1 高频症状频数频率统计

对408个诊次的症状进行频数统计,共有89个不同症状,其中出现频率前十的症状见表1。统计所有诊次的舌象、脉象,出现最多的舌脉表现见表2。

表1 高频症状频数频率统计(n=408)

表2 高频舌象、脉象频数频率统计(n=408)

2.2 分类统计与用药比较

统计手术、放化疗及癌转移各自诊次的频数比例,转移部位最多的是淋巴结、骨和脑,见表3。比较各类型的高频用药频率,见表4。比较高频转移部位用药频率,见表5。

表3 手术、放化疗及癌转移诊次的频数频率统计(例,n=408)

表4 各治疗类型高频用药频数频率统计

表5 高频转移部位用药频数频率统计

2.3 关联分析与核心方

运用关联分析,得出所有诊次的处方使用关联度最强的14味药,其关联网络图见图1。

3 讨论

分析上述数据挖掘结果并与刘伟胜教授访谈交流,其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总结如下:

根据症状频数统计得出肺癌的高频症状,通过药-症关联并结合人工病历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刘伟胜教授在针对这些常见症状时有一些独到的用药加减心得,总结如下:①针对咳嗽常用款冬花、紫菀,若 伴有咽部不适,则加木蝴蝶、桔梗。②针对眠差常用酸枣仁、夜交藤、伏神等养心安神助眠。③针对咳痰常用鱼腥草、法半夏化痰,若肺热炽盛,则加黄芩清肺热。④针对胸痛常用川芎、郁金、延胡索等以行气活血止痛。

图1 强关联药物核心方

刘伟胜教授介绍,治疗肺癌时应注意针对此病的特点有的放矢:如肺癌多合并有阻塞性肺炎[12],此期以痰热内蕴证为主,故多用黄芩、鱼腥草配合苇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13];肺癌患者常见胸痛,其病机不外乎“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气阳不足,不荣则痛”[14],故以川芎、郁金、延胡索等行气活血止痛;肺癌患者常因忧虑或烦躁而失眠[15],故在加强患者心理调养的同时,酌加酸枣仁、夜交藤、伏神等宁心安神助眠。

根据舌脉频数统计,舌色以暗红、淡红与红色为主;舌苔以薄黄、白腻和黄腻为主;脉象多表现为弦、细、滑。结合专题访谈资料,刘伟胜教授认为,肺癌病机总体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正气虚损,脏腑功能失凋,邪毒侵肺,肺气贲郁,津液失于输布,聚津成痰,痰凝气滞,痰瘀毒结于肺脏,日久形成肺积。因此肺癌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本虚标实的疾病[16]。有痰瘀,故可见舌暗红,苔多黄、腻,脉可见弦、滑等;因正气虚损,故可见舌淡、苔白与脉细等象。

比较各治疗类型的用药特点:手术后患者益气养阴药(如甘草、女贞子等)的使用频数更高,而放化疗的患者化痰逐瘀散结药(如苇茎、桃仁等)的使用更频繁。刘伟胜教授提示,这是根据肺癌的分期及患者的具体体质用药[17]:手术后或放化疗结束后体力状态较差的患者,治疗上应以扶正为主,多用益气养阴药,提高免疫力以预防复发转移;而体力状态较好者,应以攻邪为主,用化痰散结、解毒逐瘀药配合放化疗以增强疗效。结合各治疗类型与转移部位的高频用药均包含图1中的14味药,可认为图1中的药物组合是刘伟胜教授治疗肺癌的核心方。按照药物功效可将其分为3类:益气养阴补肾、抗癌解毒散结和清热化痰逐瘀,此为刘伟胜教授治疗肺癌的基本治法。

排除以上核心方的相同用药后,对比各转移部位用药可见:骨转移治疗中,补骨脂、续断和淫羊藿这3味药的使用频数更高,提示刘伟胜教授在治疗骨转移时注重补肾培元法的运用。其原因一方面是金水相生,肾为肺之子,肾虚导致子病及母,肺失宣降而邪毒蓄积。另一方面肾主骨生髓,肺癌骨转移时常导致骨质破坏[18],故用补骨脂、续断、淫羊藿等药补肾填精,补骨生髓。刘伟胜教授补充,肺癌后期多见骨质破坏,故治疗时即使未见骨转移也常用补肾药以预防,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相似之意。

而脑转移的高频用药中,出现了独有的天麻、钩藤、大黄、芒硝和川芎。可见刘伟胜教授在辨治肺癌脑转移时,以化痰息风、活血祛瘀为法,方用天麻、钩藤化痰息风,辅以川芎、全蝎、蜈蚣活血化瘀,并以大黄、芒硝活血通便,使邪有出路,体现了“通下泄上,上病下取”之意[19]。刘伟胜教授认为其病机为风、痰、瘀积聚于脑,结而成瘤,故取天麻钩藤饮之意对证治疗,而大黄、芒硝则是取大承气汤之意通下以泄上。

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从大量个体化诊疗数据中寻找出隐含的规律;而名老中医亲自介入经验的总结、判断,是实现“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关键[20]。刘伟胜教授评价,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得出的用药规律符合其理解认识,基本达成研究目的。但研究仍存在一些缺陷,如病案时间跨度较小,所得结果无法概括其行医生涯几十年的全部经验;数据挖掘仅能发现最终的用药规律,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无法体现等,这些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频数病案放化疗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等等再看”能否成为主流?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试论病案管理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肝内胆管癌行全身放化疗后缓解一例
晚期NSCLC同步放化疗和EGFR-TKI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