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蔬菜产业科技援疆模式探索
——以北京市科委支援新疆和田地区为例

2018-12-20

蔬菜 2018年12期
关键词:和田地区和田设施

王 波

(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北京 10008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工作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确保2020年实现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宏伟目标[1]。如何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全党全国扶贫工作的重点。新疆和田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70.35万人,占全疆总数的27%,贫困发生率高达40%,是新疆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2015年以来,新疆各地按照“稳粮调棉”的大方向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调整蔬菜种植结构,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针对新疆地区蔬菜周年供应不均衡、冬季反季节蔬菜本地供应量占比少导致的蔬菜价格波动明显等问题,《新疆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中明确提出在和田地区应大力发展设施反季节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蔬菜生产。但是,目前设施蔬菜栽培中存在着配套设施差、栽培技术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和田地区是北京市对口支援地区,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组织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开展援疆工作,探索有效的精准扶贫模式,对于提升和田地区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和田地区蔬菜种植基本情况

近年来,和田地区加大整合财政扶持资金、援疆资金力度,积极推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和拱棚生产及蔬菜基地建设,推进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1.1 和田相关受援地区蔬菜栽培面积和产量

数据显示,2017年,和田地区蔬菜栽培总面积为1.36万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含拱棚)0.17万hm2;蔬菜产量32.16万t,产值达4.2亿元。2018年以来,和田地区全年计划新建日光温室大棚900座(已开工建设170座)、建成拱棚1 610座,计划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 873 hm2(含拱棚),同比增长8.17%(数据来源于和田政府网统计公报)。

和田相关受援地区的一市三县(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中,和田县、墨玉县是主要的蔬菜种植地区,种植面积较大。墨玉县蔬菜产量最大,2016年达到80 484 t,是和田市、和田县的1.5倍左右,这和近几年来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不无关系,墨玉县现已建成设施大棚622座、拱棚3 000座(信息来源于墨玉县人民政府网),设施蔬菜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图1、2,数据来源于和田统计年鉴2017)。

图1 2016年和田地区各市县蔬菜种植面积

图2 2016年和田地区各市县蔬菜产量

1.2 和田地区蔬菜种植模式及类型

和田地区蔬菜主要分为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两大种植类型。露地蔬菜主要以西甜瓜、洋葱、胡萝卜、大白菜、番茄和辣椒等种类为主,一年种植一季。设施蔬菜的种植模式和作物种类则比较丰富,种植的主要模式一般有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模式,还有少量的立体栽培一年多熟模式,包括春提早、秋延晚及越冬3种主要茬口;种植的蔬菜种类有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豆角、西葫芦、南瓜、西甜瓜、叶菜等,其中番茄、辣椒、西甜瓜、叶菜种植的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0%以上。

1.3 和田地区蔬菜发展趋势

和田地区设施蔬菜增产增收的潜能正表现出一年比一年强劲的势头,这些蔬菜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后,主要销往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叶城、莎车、阿里等地。和田地区的蔬菜目前还是以满足本地需求为主,少量销往外地,基本上没有加工,未来蔬菜加工可以作为蔬菜产业发展新的方向。

2 和田地区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生产基础薄弱,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和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一直以来存在着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和田地区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更适合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沙漠戈壁占和田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绝大多数的设施温室都建造在沙漠中,但是沙漠温室土壤存在持水保肥性能不良等问题,导致生产效益差;温室建造标准不统一,肥水一体化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防灾抗灾体系等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2.2 专业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较弱

和田地区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存在着沟通交流障碍,外部的科技创新成果很难引进落地。加之当地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基层技术推广人才极度缺乏,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目前,和田地区蔬菜生产设施、栽培技术都相对比较落后,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2.3 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和田地区当地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理念,缺乏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蔬菜产业目前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生产技术落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销信息不通畅,加之缺乏品牌打造和维护,所以整个蔬菜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无法实现种植效益的有效提升。

3 “政府主导,技术注入、专家对接、企业托管”的扶贫创新模式

3.1 政府主导,创建联动的组织机制为扶贫工作提供保障

为充分保障科技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精准对接,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科委组织协调和田地区地委、和田地区行署、新疆自治区科技厅、和田地区科技局、和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田地区“一市三县”等政府部门,同时联合在京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形成了“政府+院所+企业”及“前方+后方”的联动项目组织机制。北京市科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启动实施了“北京市援助和田科技攻关及产业化计划项目”“和田与北京技术对接及交流培训项目”“北京科技援疆成果推广及和田农民就业致富一期和二期项目”和“北京农林科技专家送技术到和田项目”,从整体上促进了当地蔬菜生产技术的提高、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地农业资源环境问题。通过项目的实施,北京市科委将首都的科技资源与和田地区的蔬菜产业技术需求实现了充分对接,有效地建立了首都科技与和田需求对接的全方位援助高层协商长效机制,形成前后方互动模式,确保了扶贫项目的顺利有效开展。

3.2 技术注入,形成适合受援地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

3.2.1 蔬菜新品种筛选

新品种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开展品种筛选与良种推荐对于加速优良新品种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技术示范作用[4]。根据和田地区的生态环境、栽培条件、管理技术和消费需求,北京市科委引进了一系列适合当地栽培发展的新优蔬菜品种,并建立了试验示范园,开展了筛选和示范栽培工作。2017年,北京市科委向和田地区共输出辣椒、甜瓜、番茄、黄瓜、甘蓝、南瓜等各类优质蔬菜品种47个,并积极推广示范,带动相关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使现代农业科技在和田开花结果。

3.2.2 沙漠温室改土培肥技术

新疆和田地区蔬菜种植存在土壤沙漠化、温室大棚利用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北京市科委在和田地区输出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成果“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体系与技术”,结合和田本地的实际情况,改“沙”为“土”,培“肥”壮“秧”,通过有机质复配方式改良沙漠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沙漠土壤活性和保水保肥能力。首次在和田成功实现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目前在和田市团结新村、和田县和谐新村、农十四师224团、和田国家农业园区等地共示范推广215个温室大棚,直接培训指导116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500多个温室和当地250户农户显著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平均每户增收30%。

3.3 专家对接,完善培养受援地农业科技实用人才体系

围绕和田地区设施蔬菜产业科技需求,北京市科委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和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北京易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科研单位、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深入和田地区团结新村、金叶新村、和谐新村等乡村一线,不仅采用课堂集中授课培训的方式,更是克服语言障碍,针对和田农户文化基础现状,编写发放了简明培训教材。技术人员还常年扎根基层,与贫困户一起生产劳动,手把手教授,带着贫困户完成整个生产周期的实践学习。对于种植过程中的突发问题,科技专家随时提供电话咨询、微信视频语音指导等服务。在对和田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在和田地区中小学组织科普专题讲座。通过推广扶贫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激发和田地区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3.4 企业托管,有效解决先进成果落地难、推广差的问题

3.4.1 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和田

长期以来,北京科技援疆的技术成果存在“人走茶凉”,难以扎根落地的问题,造血式科技扶贫的效果不明显。北京市科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引进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易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新疆和田成立“新疆沙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派出技术团队,长期驻扎在和田农村,承担“沙漠温室改土培肥技术”的落地实施工作。该公司技术人员对于先进技术的领会和接受能力较强,能够最大程度发挥项目技术潜力、体现实施效果,能够言传身教、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目前该公司还承担了多项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等地方研发和成果转化任务,有效地汇聚了新疆各方科技资源,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在和田地区的快速转化,从而提高了扶贫的效率。

3.4.2 “公司化全托管”管理体系

和田地区农户经济基础薄弱,投资能力不足,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权责不清,导致很多农户不愿意对温室设施设备等进行基础性投入,从而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体系很难推广。上述问题的解决绝非单一政府或者单一市场可以办到,必须整合政府与企业、专家、农户各方的力量。为更快更好实施精准扶贫,拓展科技援疆效果,北京市科委组织实施“公司化全托管”,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合参与,支持新疆沙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设施、技术、运营三托管,引入现代农业管理机制,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对产业链进行全链条管理,实现农业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公司与农户权责共担、利益共享,所有被托管温室“改土培肥”所需资金、种苗、生产资料等均由公司承担,农户负责按照公司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种植。参加全托管模式的农户能够得到两份收入,一是每月工资,二是收入分成。对加入温室托管的农户在没有产品销售分红之前每人每月先期发放基本生活费,每茬产品收获后,扣除公司农资等投入成本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红。农户既学到了技术,又实现了即时脱贫。

4 科技援疆启示与借鉴

受地理环境等条件限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科技扶贫能够变“输血”为“造血”,是深度贫困地区有效脱贫的重要途径。如何使科学技术在当地可持续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何解决科技兴农的短期效应等问题,是真正实现科技扶贫目标的关键所在[5]。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科技成果供体、科技成果受体和科技推广载体3个方面。北京市科委结合其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在新疆和田地区的扶贫工作实践开创了“政府主导、技术注入、专家对接、企业托管”的新模式,在以下几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4.1 科技扶贫项目要发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作用

北京市科委在科技扶贫项目的策划和管理中突出扶贫目标,不局限单一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重视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围绕问题整合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资源,联合攻关、深度服务,改善生产条件、提升技术水平,带动贫困农户致富增收,政府由管理向服务有效转变,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紧密融合。

4.2 科技扶贫工作要着眼于培育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贫困地区,建设和培育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和关键的战略问题。北京市科委在科技扶贫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新疆和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的培育,针对当地土壤沙漠化、设施农业水平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等实际问题确定项目帮扶方案,引进技术成果、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保证了在北京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离开后农产品生产能力不下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通过全方位地培育地区产业发展能力,确保贫困地区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避免了科技扶贫的短期效应。

4.3 公司化治理为推进科技扶贫提供长效保障机制

北京市科委通过公司化治理模式为推进科技扶贫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北京市科委通过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在新疆和田成立“新疆沙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创新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公司全托管”科技扶贫模式。公司化的经营和管理从微观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节约了大量交易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从宏观上通过标准化生产保证了地区扶贫工作的整体稳定发展,为科技扶贫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和田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设施农业文摘
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