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

2018-12-19李筱佳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个人主义

摘 要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比较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同时对比了背后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本文将从费孝通先生有关“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论述入手,区分“私”与“自私的关系,分析两种主义的不同。并根据私德盛行、公德缺失的社会现状,结合中国传统道德礼俗对“自我主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自我主义 个人主义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公私界限

作者简介:李筱佳,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363

一、个人主义

(一)个人主义在《独立宣言》中的体现

《乡土中国》中所讲个人主义是建立在两种观念的前提下的,“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的是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同,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就像《独立宣言》中所言:“人人生而平等”。《独立宣言》强调人的意识和作用,强调人的平等。由于是“天赋人权”,所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用宗教的视角来解释就是说“神对每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所以人和人之间要懂得相互尊重权利,国家或者说政府也需要尊重和保护这些权利,而不能损害任何一方生来就有的权利。

(二)美国个人主义的演变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们组成“共同体”是为了使个人权益得到更好地保证。我们通常认为,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第一次使用“ 个人主义”一词。书中写到:“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秩序, 自身利益即是个体的行为目的, 而社会制度则起源于个体间的互动之中。”

个人主义的具体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演变的。王锦瑭教授在《美国社会文化》一书中将这种演变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以‘自由、‘平等为中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二是以‘相信自己, 依靠自己, 反对外来干预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三是所谓集体个人主义价值观;四是以‘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为核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作为一种观念意识,是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个人主义的核心一直是强调个人的作用和权利,这种观念始终贯穿美国社会。

(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

根据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利己主义是面向自己的爱,它是偏激而极度的,这种爱让人只关注自己。利己主义是负面的、消极的,就像钱理群教授所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托克维尔也写到“利己主义是跟世界同样古老的一种恶习”。我们或许可以笼统地说,利己主义对应的是自私,这与下文将要讲的自我主义的“私”是不同的。

与利己主义不同,“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它的基础是平等的身份地位,所谓的“个人”是随着身份的日趋平等而出现的。他们有保证生存需要和独立思考的财富,这些财富和知识让他们不必求人,这让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个人主义强调的是平等的个人,人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们相信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作用,这与利己主义是不同的。

二、自我主义

(一)“私”、自我主义与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中讲“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差序格局》中讲“其实抱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而支持着这种“私”的“态度”也就是“自我主义”。

《乡土中国》中讲“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中国乡土社会奉行的是以“己”为中心的亲疏远近原则,以这种原则为出发点构成的结构是极具“伸缩性”的。在这种社会格局里,是以“自我主义”为框架支撐的,反过来这种格局又给了“自我主义”以合理性。

《差序格局》一文中讨论了有关“私”的问题。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遵循的是“自我主义”原则,由此展开私人关系网络,由于公私不够分明,往往会产生涉及道德的问题。这里的“私”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私,而是与“公”相对的,这不是个人品质的优劣,而是对于公私界限的自我界定下的选择。而这种界定是依靠以“己”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定的,强调的是自我与亲戚、朋友、邻里等的关系,抛开这种关系单纯谈“自我主义”的我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个“我”是存在于“差序格局”中,与“我”对应的“私”也是依附于这个关系体而生的。

(二)自我主义与儒家伦理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讲“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波纹向外扩张的推字”,“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也就是说“外推”依然是以“己”为中心的。

“差序格局”是“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同样的,“自我主义”也有内外两个方向。一是强调层层“外推”,从而达到“内圣”而“外王”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的逻辑,是由“私”向“公”的过程。二是“外推”的前提是以“己”为中心,“为了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的逻辑,是“内转”的过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内含的对于“差序格局”的肯定和强调,在某种程度上又为“自我主义”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正当性和合理性。

(三)自我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中国,“我”的这个概念似乎是抽象而相对的,我可以指社会身份、可以指“自我”、“本我”,“我”这个概念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被放缩的。每一个“我”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结构之中的,在不同的结构里“我”要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

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看似是和“集体主义”相冲突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从中心出发向外延伸。处在一个群体之中意味着我要承担集体带给我的责任、遵守集体的规范,所谓“克己复礼”,“‘克己就是修身”,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和规范。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我们要遵守“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这是生活在所在的集体就必须接受的“教化”。但是就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在差序格局中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所以集体主义也脱不开以“己”为中心,“中国文化模式下的集体主义是基于对个体的人格社会性压制或忽略条件下的以集体的道德伦理为规约手段的道德集体主义”。

(四)时代变迁中的自我主义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当今社会出现了“乡土社会秩序破坏”、“极严重的文化失调”的问题,“逐代以个人本位、权利观念,伦理本位社会乃被破坏”,在这个剧烈变迁的社会,传统的礼俗和道义遭到冲击和破坏,而新的规范和制度又尚未完善,现有规范难以深入人心。传统与现代、法制与“礼制”、经验与条规,新旧元素在冲击和碰撞,可是却尚未磨合出一个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又易于接受的方法,于是当今社会出现了经济与文化的脱节。正如费孝通先生表示的担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三、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比较

人们说“美国人特别喜欢‘管闲事”,与此对比的是“各人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中国俗语。这个对比恰恰能反映中国人“自我主义”和美国人“个人主义”这两种观念中的一些特点。

我们之所以称某些事为“闲事”是因为这些事与我们无关,或者说是牵扯不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追根究底就是牵扯不到我们自己本身,不在以“己”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差序格局”之内的,所以我们不会去管,这时如果有人涉及,就不免得被冠上“多管闲事”的称号。这是由于在我们以“己”为核心的自我主义的原则下,规定了哪些事是“私”事,我们只需要处理好“私”事,而不用去处理被界定为“私”之外的事情。

在中国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这些都是“私”的,处在这个关系网之外的人,是不能介入的,无法评判的。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在西洋既富于集团生活,所以个人人格由此而茁露。在中国因缺乏集体生活,亦就无从映现个人问题。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几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在通过对以“己”为核心的关系网进行判断之后,对“公”“私”进行界定的这种行为,背后就有“自我主义”的支撑。

在美国,没有这种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里对“公”、“私”的界定,而是一种“团体格局”。这种格局的一个基础就在于团体中的个体都是平等的,具体来说,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被赋予了不容剥夺的权利。在这种团体格局中衍生出的个人主义强调的是自我的作用和价值。人们独立思考并做出决定,个体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每个人要尊重别人的权利。这也就可以解释美国人的“爱管闲事”,即使可能不相认识,但是有一个认同就是对于个体权利的强调,即每个人做的事情都必须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所以一旦他们看到有人做了损害自己或者他们权利的事情,在“个人主义”的驱动下,“爱管闲事”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四、总结

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中隐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西方的“团体格局”与“个人主义”;中国的“差序格局”与“自我主义”,我们不能剥离意识所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单纯去评价一种意思观念的好坏之分。“个人主义”发展到如今,常常与负面、利己、自私相联系,我们需要将“个人主义”放在西方社会的语境中理解,还原其本来含义。提到“自我主义”也不要一味夸大、扭曲、对其进行妖魔化,要看到其必然性和复杂性。

在当今社会,教化性权力、稳定的关系纽带等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的因素遭到冲击和弱化,同时儒家伦理为主的传统礼俗的教化作用也在逐渐降低,维系乡土社会稳定和谐的规范已经被破坏,可是清晰的公私边界又未能确立起来,规范上的约束还不完善、思想上的没有明确的规范能使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上的衍变落后于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造成了社会的“脱节”和“失序”,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自我主义”不能因为当今社会中表现出的弊病就完全否定,对“个人主义”也不能不加改造的全盘接受或是片面地全盘否定。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如何配合一套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行之有效的规范和意识,如何解决“脱节”带来的社会问题,仍然是我们亟需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費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艾捷尔编.赵一凡、郭国良主译.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个人主义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基于总经理超额薪酬视角的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分析
微商信任分析
民营高科技企业高管信任危机问题与对策研究
差序格局、利益取向与农户土地流转契约选择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