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 遵义有“劲儿”

2018-12-19李佳旭

遵义 2018年23期
关键词:湄潭县劲儿李德

文 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时刻,也是脱贫任务最重、难啃骨头最多的时刻。遵义,这座充满红色底蕴的转折之城,正在以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迎接着这场史无前例的挑战。

◆扶贫要“干劲儿”

早上八点,在赤水市长期镇政府门口常能看到一个背着草帽,身穿迷彩服,皮肤黝黑,抱着一摞督查表册,准备下乡走访贫困户的干部。他就是长期镇党委书记李阳冰,人称“草帽书记”。长期镇贫困人口多、农户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李阳冰身体并不好,每次下乡督促调度检查后回到办公室,泥、汗、累、困集于一身,头靠在椅背上眯上十来分钟,他又要开始汇总督查情况,下发整改交办清单,确保问题即时发现即时整改。

为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李阳冰对全镇1251户贫困户全覆盖走访,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求。五七村高山组村民高洪云,居住在高山地区,出行条件不便,土特产无法出售,认为政府关心群众不够,对现行扶贫政策有偏见。李阳冰在走访中,对他讲政策、明道理、析原因,陪他翻山爬坡、劈草穿林,探寻到天岛湖之路,并安排交通攻坚办启动公路建设计划。目前,到高洪云家中的路已通,高洪云也通过自身努力,背着土特产到天岛湖旅游区售卖,增加收入。“感谢政策、感谢书记,没有国家的惠民政策,没有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恼火哦!”当第二次见到李书记时,高洪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现在的政策非常满意。

长久以来,地处川黔两省交界处的赤水市,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近一半行政村不通公路,市场体系弱、经济总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面对如此困难的现状,当地政府拿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把脱贫攻坚的重任压在了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身上。51个挂帮部门包干贫困村,2876名市乡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下派35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选派44名第一书记和280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深入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改善交通、发展产业、扶持教育、服务民生,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实行不脱贫、不脱钩。

“领导不带头,何以带兵?领导不示范,何以服人?领导无责任,何以攻坚?”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草帽书记”这样拥有强烈政治责任和标杆旗帜的扶贫干部,他们甘于奉献、不畏困难,全身心冲锋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沿,才为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役筑牢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去过边边角角的地方,没有了解最偏远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没有解决边远群众的生活困难,就是失职和渎职!真扶贫、扶真贫的重点就是边边角角,就是平时部分干部嫌远、嫌累、不愿去的地方,我们只有务实而为、实干而做,才能脱贫。”李阳冰说。

◆脱贫要“鼓劲儿”

去年,遵义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收获了第一条捷报:作为2017年贵州省唯一一个迎接国务院第三方评估的县,赤水率先打赢“脱贫”硬仗并顺利通过验收。2018年捷报频传,凤冈、湄潭、桐梓、习水四个县脱贫出列。

脱贫路上,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群体中,有的人只是因为突发变故才导致生活一蹶不振,贫困并不是撕不掉的标签,“扶贫先扶志”,他们需要的是重拾脱贫的信心。

天刚蒙蒙亮,曾宪坤就起了床,准备将喂养的山羊赶上山吃草。看着白花花的羊群,抚着闪亮亮的新房,曾宪坤露出了甜蜜的微笑。今年51岁,家住桐梓县新站镇捷阵村的曾宪坤命运多舛,半辈子生活苦难交加。妻子、儿子先后患病去世,留下一屁股账,他背井离乡打工十余年好不容易还清债务。可再婚后,偏偏祸不单行,一场车祸又落下终身残疾,祖上遗留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被大雪压垮了……一连串的灾难也压垮了他的家庭,妻子经不住打击远走他乡。

在曾宪坤最绝望的时候,桐梓县公安局新站派出所副教导员李德强站到了他身边。李德强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曾宪坤的窝棚,当了解到曾宪坤的遭遇时,他忍不住掉下了心酸的泪水。在这个脏乱促狭的窝棚里,一个残疾的孤独老头,靠什么维持生活?靠什么脱贫致富?李德强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曾宪坤重树信心,走出困境,过上美满幸福的新生活。

李德强一次次和曾宪坤促膝长谈,一点一点帮他树立信心,重拾希望。没有办法,帮他出点子;没有资金,帮他贷款,四处筹资;没有房子,帮他争取危改资金,找企业帮扶……崎岖的山路,泥泞的小道,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留下李德强多少脚印。在李德强不遗余力的帮扶下,曾宪坤养起了48只山羊,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新房,挺直了做人的腰板!李德强通过多方打听到曾宪坤妻子的下落,并悄悄地将曾宪坤的变化打电话一点一滴地告诉了她。2016年春节,曾宪坤与妻子终于破镜重圆。

后来,当曾宪坤得知李德强身患严重的肾病和胃病时,自己百感交集,他终于明白李德强每次和他谈话时,为什么老是用双手抵住肚子;他后悔李德强给他做思想工作时,自己的“胡搅蛮缠”;他后悔半夜三更还让李德强步行几十里,帮他找走失的山羊……

“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巴掌大的窝棚里,以烂为烂,有好几次都想到干脆死了算了。还好有李兄弟,简直比亲兄弟还亲,是他无数次不厌其烦地劝我,才让我有了活下来的信心。现在生活有盼头了,政策好、政府好,只要肯干,全都会好。”说到李德强,曾宪坤一次次哽咽,千言万语化作了一串串感动的泪水。

◆攻坚要“狠劲儿”

甜蜜产业丰收季 (胡志刚/摄)

在黔北小江南的湄潭县,自然风光美如画,但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山区,受交通落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长期面临着经济总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内生动力不足的现状,影响和制约小康建设的历史进程,2011年被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

脱贫攻坚仗打响以来,湄潭县全县党员干部奋战在基层,战晴天、斗雨天,奔忙在村寨前沿。抽派干部工作在村、吃住在村,镇村干部主动出击、长期坚守,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办实事,共话发展。2017年9月24日,湄潭县脱贫攻坚工作吹响了冲锋号,全县的县直工作部门和驻湄单位组成119个小分队,抽派了2812名干部职工,背上行囊、带着使命,赶赴全县各地,安营扎寨。他们带着使命迈进村、踏进组,走进千家万户,并立下军令状:贫困不除、誓不罢休,小康不达、绝不回营。

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是重点,湄潭县西河镇以人居环境改造作为切入点助推脱贫攻坚,但推进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下坝村因工作进度滞后,五十多岁的支书宋林被党委书记丁亮狠狠批评了一顿后抹着眼泪说:“书记,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你让我们几个月就要干好,这不是要把我们逼疯吗?”小分队队长邓仁航是丁亮的姑爹,在那次调度会上同样被点名批评,由此丁亮背上了“六亲不认”的罪名。但身为党委书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绝不允许在困难面前言弃和徇私。

正是在这股子“狠劲儿”的强力推动下,不到一年的时间,西河镇新改建房屋5200多户,硬化村组公路155公里,串户路22万平方米,进寨路40万平方米,156个“四在农家”美丽村寨如珍珠般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农业产业方兴未艾,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人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湄潭县的这方战场也实现了一年一个新进展,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以来,共计投入资金129亿元助推脱贫攻坚,实现5个贫困镇(街道)“减贫摘帽”,56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913户35777人。

脱贫攻坚是和平时期的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则是“硬仗中的硬仗”。2017年,遵义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33万人,318个贫困村按国标脱贫摘帽,但依然还有23.02万人没有摆脱贫困,而剩下这些未脱贫的群众,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具体困难,脱贫难度相当大,即使已经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不返贫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如今,脱贫攻坚步入深水区,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要打硬仗、要攻坚拔寨,就要有“狠劲儿”才能啃下硬骨头。

猜你喜欢

湄潭县劲儿李德
荡秋千
湄潭县开展2021年“开学季·关爱行”助学活动
蝉儿的话
Mobility matrix of a weakly coupled parallel multi-DIM isolator based on axial force solution①
生机盎然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酷世界
湄潭县茶叶产量与气候关系
攒劲儿
2007-2008年度油菜“3414”肥料田间试验总结